高考、中考、幼升小
三代學生「偶遇」,各有各的路
現在的教育,真的成拼爹拼媽的教育了嗎
錢江晚報記者 沈蒙和
一直拖到最後,遲疑的李瑩(化名)仍然沒有下定決心。
直到要報名的最後一個晚上,她才在家庭會議上正式拍板:讓兒子點點上民辦小學。
今年杭州小學首次實行「公民同招」,既公辦民辦小學同步招生。對於公辦小學——尤其是熱門公辦小學的一表生的家長們說,尤其糾結。如果選民辦,意味著在公辦小學的入學資格就要往後排,甚至會「兩頭落空」。
魚與熊掌,無法兼得了。
雖然糾結公辦還是民辦
但幼升小準備從一歲多就開始了
到底選公辦還是民辦?在眾多面臨幼升小的杭州家長當中,李瑩應該算是典型的那批。
但決心下得晚,並不意味著準備做得遲。「從幼兒園中班下學期開始,我就有意識地為點點的幼小銜接做準備。」李瑩告訴錢報記者。至於「無意識」的準備,甚至可以追溯到點點16個月大的時候。
李瑩是典型的職業女性,哺乳假結束就上班了,把當時剛滿10個月的點點託給奶奶和外婆輪流照顧。兩位老人的帶娃方式不同,時間一長難免會發生爭執。半年後,考慮到「專業的人才能做專業的事」,李瑩狠下心,將才1歲多的點點送進一家早教機構。早上8點送去,傍晚6點接回。其實,早教班下午4點就放學了,額外多出的那兩個小時,是在上所謂的「全腦教育」興趣班——就是孩子和外教一起唱唱跳跳。
「據說,現在有家長把六七個月大的寶寶就送去接受『全腦教育』,太誇張了。我當時讓點點上興趣班,純粹是因為下班晚,趕不上4點接他放學。」李瑩坦言,「如果非要說有啥長遠目標,就是有外教授課,我希望能在點點的語言發展敏感期,培養英語語感。」
點點的早教班生涯,持續了一年多,終於夠到上幼兒園託班的年紀。開學日,李瑩歡天喜地送兒子去了心儀的公辦幼兒園,感覺如釋重負——早教班前前後後花了20多萬元,平均每個月要2萬元。
(資料圖片,與本文無關。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孩子還在幼兒園中班
媽媽就做起了留學規劃
早教的錢省下了,李瑩將關注的重點放到了點點的興趣愛好上。從小班起,可愛的點點在唱歌、思維和英語三個興趣班裡放飛自我。看出來沒有?在點點的成長過程中,媽媽一直很重視他的英語學習。「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孩子需要出去看看。」點點讀中班時,李瑩就為他做起留學規劃,希望他今後有更開闊的視野和心胸。從幼兒園就開始做留學規劃,會不會太早?李瑩搖搖頭,還舉了個身邊的例子,相當有說服力。她表弟一家已在美國定居多年,表弟剛剛考上史丹福大學,父母向親朋好友分享教育經驗時說,兒子從幼兒園就開始努力了,除了學業,還在藝術、體育等各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因為名校最看重這些。換言之,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除了個別智商超常的,多數是這樣從小拼到大的。既要為將來留學做準備,又要搞幼小銜接。點點中班這一年,確實有點忙。
除了英語課,又開始學網球、遊泳和架子鼓,中班下學期還報了個機器人班。「按每周一節課算,機器人班我一下子交了10年的費用,除了價格有優惠,主要是覺得興趣愛好要堅持學,才能成為特長。我就是因為小時候中途放棄了一直學得不錯的樂器,現在啥特長也沒有。」李瑩說。
(資料圖片,與本文無關。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花了大價錢的培訓班
還要漏夜排隊才擠得進
在上機器人課時,李瑩閒逛發現樓上有家口碑不錯的幼小銜接班。她用了好幾天,混在在上銜接班孩子的家長中打聽,又找銜接班負責人長談了一次,決定也來報名。
不過,這名有點難報的。因為名額有限,報名前一天晚上,就是心急家長跑來漏夜排隊。李瑩第二天一早才從微信群聽說此事,偏偏單位有急事,分身乏術,最後家裡保姆「臨危受命」,趕去報名現場,好不容易才搶到一個名額。
「再晚去十分鐘,名額就沒有了。」李瑩說。
在這個幼小銜接班,主要學兩樣東西:拼音和閱讀。教學進度根據幼兒園孩子制定,還算輕鬆。「太難的,超出他能力的課程,我也不會報。」李瑩看著像個虎媽,家裡最心疼兒子的也是她。等點點上了大班,她把當初的那個英語班停了,僅僅是因為發現兒子的英語作業出現完形填空,「讓大班孩子做完形填空,太離譜了。」
一會兒報班,一會兒停班。按李瑩的原話說,這叫「天人交戰」。
「一方面,我不喜歡超前教育,會打擊孩子的學習興趣。那家培訓班的難度過高,點點對英語的興趣明顯下降,得不償失。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兒子能打好基礎,做最好的自己,能儘快適應小學生活。」她說。許多人知道李瑩給兒子制定的留學規劃後,提出過質疑:既然預備出國,為什麼還要讓孩子學這學那,搞得那麼辛苦?這位媽媽的回覆是:「我希望點點將來出國接受精英教育,而不是混一張文憑。」
(資料圖片,與本文無關。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都這麼「拼」了
她仍然只覺得自己個普通的媽
中國最早的留學生是因為成績優異出去的;近些年留學門檻降低,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拿一張大學文憑,而送孩子留學,結果呢?這些孩子跑去國外炫富、考試作弊……這樣的留學有意義嗎?作為一位10後的家長,李瑩不認可這種留學觀點,所以才給點點選了另外一條路。這條路不好走,費神又費錢。點點讀大班時,除了上幼小銜接班,還開始學畫畫、認字、跳繩,也上過1000元一節的思維課。「有的培訓班上過才知道坑,我經常安慰自己,這是在給其他媽媽『掃雷』。」李瑩打趣說。面對幼升小,在點點面前有三個選擇,公辦小學、民辦小學和國際學校。出人意料,早就幫兒子規劃留學的李瑩,最早選的是公辦小學。「我們全家堅信中國的基礎教育是好的,所以不考慮國際學校。而對比公辦和民辦小學,當時覺得最優秀的師資在公辦,我身邊的一群媽媽選的也都是杭州口碑最好的幾所公辦小學。」她解釋說。讓她改主意的,是與一位教育界資深人士的交談。近年生源高峰,公辦小學班額擴大,老師對班裡每個孩子的關注度肯定不如實行小班化的民辦小學,而點點顯然更適合小班化教學。所以,點點大班下學期,李瑩開始物色合適的民辦小學。她帶點點參加了好幾所學校的體驗活動後,決定報名位於市中心的一所民辦小學。「主要有兩個理由,從主觀上講,我和校長面對面聊了聊,教育理念一致;從客觀上講,學校的招生人數相對多些,錄取概率會大些,畢竟只有一次報名的機會。」在外人看來,這位媽媽為兒子成長操碎了心,點點還沒上小學就已經是個全能的娃。而在李瑩看來,始終覺得自己只是個普通媽媽,點點也只是個普通孩子。「最近不是在討論4歲孩子英語詞彙量1500個夠不夠麼,有人覺得很誇張,但事實上,這在上海和北京真的不夠。上回,住北京的閨蜜把孩子幼小銜接的教材發在朋友圈,竟然是新加坡版,全英文的。我給點點做的幼升小準備,最多算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