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兩岸出版業30年風水輪流轉 臺灣出版優勢在喪失

2020-12-19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 1988年10月20日,汪道涵在「海峽兩岸圖書展覽」開幕式上指出:「兩岸同胞同宗同文,出版界應攜起手來,推動兩岸出版交流,加強合作。」兩岸交流30年,互相激蕩,彼此合作是出版業的交往常態。

據臺灣《旺報》11月24日報導,兩岸圖書出版的交流互動甚早展開,早期也有不少出版人到大陸「開疆拓土」,包括擔任顧問或與大陸出版業合作辦雜誌,部分出版社也曾在大陸設有辦公室。

大陸出版的瓊瑤小說封面

時報出版社董事長趙政岷指出:「臺灣出版人其實見證和啟發了大陸早期的民營出版」。透過版權交易甚至盜版,上世紀80年代的臺灣暢銷書和作者幾乎都被引薦進大陸。以瓊瑤的小說為例,據統計,當時七成的學生都讀過,一度被家長們視為「毒草」。而後如漫畫家朱德庸、蔡志忠、散文作家林清玄等也都在大陸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這兩年臺灣出版的優勢在喪失!」趙政岷坦言大陸出版業在市場的驅動下快速發展成熟,以版權交易而言,臺灣出版社向大陸買版權的比例漸漸調高,「目前已差不多賣兩本買一本」,尤其近年向大陸買文史書或譯稿的比例越來越高。

就臺版書或陸版書的進出口而言,數十年來亦有明顯變化。專營簡體書、線裝書的天龍圖書負責人沈榮裕便嘆「風水輪流轉」,臺灣出版產業的整體營業額從五年前的300多億元新臺幣(1元新臺幣約合0.22元人民幣——本網注)萎縮至現在的100多億元,包括曾榮景一時的簡體書店如今也是一家一家關門。過去以退休軍公教為主力的大陸書畫、字帖和中醫類書籍市場也在今年推動年金改革後,業績明顯掉了三成。

臺版圖書在大陸現場銷售(圖片來自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官網)

反觀大陸,專營進出口圖書的廈門外圖集團每年向臺灣採購臺版書約在3000萬~5000萬元之間。2002年由福建閩臺圖書有限公司與臺灣13家出版發行單位共同投資創辦的閩臺書城亦是臺版書向陸銷售的重鎮。2013年因馬英九政府推動服貿而被迫停擺,對出版業而言原本可望開啟的「綠色通道」即臺版書進大陸送審程序簡化也因此喊停,對臺灣出版業而言失去一項出口利多。

臺灣出版社期望能在大陸以臺灣品牌的書籍面對讀者的期待,仍只是期待。而趙政岷提出,臺灣出版業針對大陸市場不妨「量身打造,依需求接單生產」,在臺灣市場不足的情況下,保有獨立的市場並開創新的生機,期許臺灣仍能作為華文出版市場的重心。

相關焦點

  • 閩臺攜手深化兩岸出版業合作--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人民網
    閩臺攜手深化兩岸出版業合作 2014年04月01日11:03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閩臺攜手深化兩岸出版業合作
  • 覬覦大陸出版業大餅 臺灣業者各顯神通搶市場
    熟悉兩岸出版實況的臺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的文學所副教授陳信元也指出:「無可否認,大陸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圖書消費市場了。」 「錦繡出版」率先用兩岸創作資源   在進軍大陸的臺灣出版業者中,1987年就進入大陸市場
  • 臺灣出版業者:大陸圖書市場是令人心動的地方
    「大陸圖書市場是令人心動的地方」——臺灣出版業者暢談兩岸合作前景   新華網福州5月14日電(記者 李寒芳) 福建閩臺書城14日迎來又一次臺灣投資者共襄股東大會。作為海峽兩岸出版界共同投資創建的首個經濟實體,閩臺書城自2002年誕生就成為臺灣出版業西進大陸圖書市場的重要一站。
  • 大陸出版產業的現狀及兩岸出版合作
    大陸出版產業的現狀及兩岸出版合作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 陳 昕   本文首先對改革開放30年以來大陸出版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說明大陸 出版產業這30年經歷了一個高速增長的發展時期;然後描述大陸出版產業發展方 式正處在轉型階段,以及這一轉型的內在要求和外部挑戰,同時介紹了大陸出版產業增長方式轉型的基本路徑和新的商業模式的基本特點
  • 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9月登場 料吸引大批臺灣出版社
    中新社臺北7月7日電 (記者 鄭巧黃少華)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將於9月12日至14日在廈門舉辦。7日在臺北舉行的臺灣展區徵展說明會上,廈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陳章志向臺灣出版業者發出邀請,歡迎大家相約廈門,共謀發展。
  • 臺媒稱兩岸初中生暑假作業差距大:臺灣學生恐喪失競爭力
    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導臺媒稱,暑假就要展開,兩岸中學生有哪些暑假作業呢?大陸媒體披露,北京一所知名中學暑假作業,語文要求升初一的新生練習書法、背詩、閱讀、參觀博物館、寫暑假見聞心得,另外英文和數學也有要求,紮實得不得了。
  • 出版業衰退嚴重,臺「文化部長」坦言大陸是臺灣圖書重要市場
    6月6日,臺灣「文化部長」鄭麗君就「臺灣出版社市場的困境與突破」提出專題報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鄭麗君在報告中坦言,「大陸的確是我們重要的市場。」此外,針對臺灣出版業衰退問題,鄭麗君表示,政府擬定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購買圖書抵稅」等政策。
  • 簡體字圖書在臺灣走紅(兩岸聚焦)
    這裡有個故事:1953年6月30日,時任臺灣「考試院」副院長的羅家倫,受聘為「教育部」簡體字研究委員,負責簡化部首的工作,他公開提倡中文字體簡化,當時大陸也正全力推動中文簡體化,因此,羅家倫的主張,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立法院」106位「立委」以「毀滅中國文字及國家命脈」為由,對他展開強烈批判。
  • 楊克齊肯定兩岸服貿為臺灣圖書開綠色通道(全文)
    據中評社報導,綠營質疑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將扼殺臺灣出版業,予以強烈杯葛。楊克齊從事出版業近30年,曾任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副總經理,1993年成立圖書發行協進會;2012年7月25日成立「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2013年7月26日成立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出版公會全聯會);現任圖書發行協進會理事長兼及出版公會全聯會理事長。
  • 京滬人均GDP直逼臺灣 臺媒感嘆:30年河東,30年河西
    參考消息網1月29日報導臺媒稱,上海市1月27日召開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海市市長應勇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18年上海常住人口人均生產總值(GDP)突破2萬美元。大陸「北上廣深」四大「超一線」城市人均GDP已全數超越2萬美元。
  • 臺灣出版公會全聯會成立
    臺灣中華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成立儀式。吳亞明攝 人民網臺北11月21日電 (記者吳亞明 任成琦)今天,臺灣中華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在臺北成立,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發來賀電,臺「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受邀擔任出版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 出版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楊克齊在上午的成立大會上表示,當前在臺灣,出版業雖然產值較小,但擔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領頭羊」。
  • 臺媒悲觀預測:蔡英文把臺灣的兩岸籌碼玩完了!
    &nbsp&nbsp&nbsp&nbsp「困」和「亂」兩個字,分別是2019年兩岸關係和臺灣島內評選出的關鍵字,可見兩岸關係去年一年的緊張,那麼,新年伊始,兩岸關係會不會有什麼轉機呢?對此,臺媒「中時電子報」作出了分析,結果並不樂觀。
  • 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在廈門舉行 兩岸近70名學者「共...
    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廈門開幕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2日在廈門舉行,共有海峽兩岸近70餘位出版業界代表及專家學者與會, 共同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兩岸出版交流拓展深耕、出版與人文智庫平臺建設、「一帶一路」與兩岸出版合作新機遇、中文出版「走出去」與兩岸出版共創雙贏
  • 臺灣學者發來「跨海視頻」:兩岸文化交流不應中斷
    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在廈門舉行  華夏經緯網12月2日訊: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2日在廈門舉行,海峽兩岸近70餘位出版業界代表及專家學者與會共同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兩岸出版交流拓展深耕
  • 臺灣出版業投資大陸項目採用同等優先的原則
    華夏經緯網5月9日訊:據人民網消息,在國臺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新聞出版總署、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化鵬介紹了兩岸新聞出版方面交流的情況。他說,兩岸出版交流從1988年開始,至今已15年。兩岸的出版交流逐漸由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從一般交往到實質性合作。
  • 一位臺灣出版商:圖書應成為溝通兩岸民心的橋梁
    對於從事了近20年兩岸圖書貿易的臺灣圖書出版商張晏瑞來說,「這樣的熱鬧場面,在意料之中」。  「今年我們帶了好幾百種圖書來參展,主要是文史哲類的圖書。」張晏瑞介紹說,自己供職的出版公司主要從事學術類書籍的出版。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張晏瑞已經不記得穿梭於兩岸多少次,親眼見證了兩岸圖書交流的「從小到大」。
  • 剛才,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在廈門開幕
    書香兩岸,情系中華。10月15日上午9時30分,在《南音隨想》悠揚的樂音中,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在廈門開幕。
  • 未來30年 「兩岸統一」關鍵期
    周懷志:未來30年,兩岸統一大勢將越來越清晰,過去30年,兩岸的相互影響力已發生顛覆性變化;未來30年,兩岸統一大勢將越來越清晰,對抗無濟於事、倒退沒有出路、維持現狀只是一廂情願。表示,過去三十年兩岸關係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未來三十年兩岸勢力對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應當爭取臺灣民眾的認同發生根本性轉變。
  • 蔡英文大肆吹噓臺灣經濟,臺媒一針見血:全靠兩岸貿易
    據臺媒11月1日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當天在臉書上發文誇耀臺灣經濟的好表現,再次超越了預測。她聲稱,最近世界各地陸續公布2020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其中臺灣的經濟成長率來到3.33%,比預期更好,也穩居「亞洲四小龍」第一名。不僅如此,蔡英文還吹噓,經濟能維持正成長,要歸功於臺灣人團結防疫、社會上百工百業認真打拼。
  • 自出版:出版業變革的前奏?
    [摘要]自出版真的能實現普通人的作家夢嗎?這只是技術帶來的曇花一現,還是引發出版業變革的前奏?專家認為,儘管當前自出版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它滿足了多元化的閱讀需求,代表了未來出版業的趨向。據外媒統計,2012年,亞馬遜最暢銷圖書中有25%是自出版的作品。自出版真的能實現普通人的作家夢嗎?這只是技術帶來的曇花一現,還是引發出版業變革的前奏?專家認為,儘管當前自出版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它滿足了多元化的閱讀需求,代表了未來出版業的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