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3 07:01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肖未 通訊員 王月紅 任迎春
搖著鈴鐺的垃圾車,不間斷收集小集鎮上的垃圾;哪個村民家垃圾分類做得好,獎勵小紅花還有獎品拿;高科技巡更棒點一點,那戶人家垃圾分類做得好全知曉……
詩畫平湖,文明先行。今年以來,平湖在新倉鎮、鍾埭街道等地開展「垃圾不落地」等小城鎮文明行動,試水垃圾分類收集小妙招,城鄉衛生環境為之一變。
鈴鐺搖一搖
垃圾定時收進來
「叮叮叮,叮叮叮……」冬日傍晚,喧鬧的鐘埭街道集鎮街頭,傳來一陣陣悅耳鈴聲。吳達西水果大賣場的店主吳達西候在店門口,她左手拎著一個塑膠袋,右手提著一大包甘蔗皮,一見保潔員開著小車過來,熟練地往垃圾收集車上扔去。
「一聽到這個叮噹聲,就知道垃圾車要來了。」吳達西一邊拍拍身上的灰塵,一邊朝店內走去。
吳達西所說的叮噹聲,來自垃圾收集車上安裝的搖鈴。今年4月,鍾埭集鎮試行「垃圾分類上門收集」模式,給垃圾收集車裝上別致銅鈴鐺。白天,每隔兩個小時,保潔員就會駕著垃圾收集車,搖著鈴鐺在集鎮的四條主幹道上巡迴收集垃圾。
據了解,鍾埭集鎮是鍾埭街道人流量最大的地方,集聚著1000多家大小商鋪,其中小餐飲、水果賣場較多,常常會出現垃圾桶髒亂、汙水外溢等狀況。尤其到了夏季,早晚定時收集垃圾的傳統模式就弊端凸顯,特別容易讓滯留垃圾發黴發臭。
吳達西說,現在一有垃圾就拉走,她的店門口讓人感覺乾淨舒服了不少。
行走在整潔的集鎮,記者發現除了「音樂巡迴」收集生活垃圾,集鎮上的沿街餐飲店前,擺放著一個綠色的餐廚垃圾桶。保潔員每次上門都會用新桶替換已有垃圾的舊桶,然後再將收集的餐廚垃圾統一運送至資源化處理站集中處理,加工成種植肥料。
紅花貼一貼
垃圾分類成習慣
新倉鎮三叉河村黨委委員陳燕林如今又多了一個身份:垃圾分類評議團成員。
每隔幾天,他就會帶著村婦女主任、村民代表和群眾代表,挨家挨戶抽查平家譚自然村落104戶人家的垃圾分類情況。
「會爛的,扔綠色桶裡;不會爛的,扔灰色桶裡。今天我家的垃圾桶外面也很乾淨,肯定能得小紅花。」上個月因為垃圾桶外觀不整潔,村民錢美華「痛失」一朵小紅花,讓她耿耿於懷。
看著陳燕林鄭重地在她家的《垃圾分類記錄表》上貼好紅花,錢美華終於眉開眼笑。去年,因為垃圾分類獲得小紅花多,她還從村裡領到了毛巾和臉盆。雖然獎品價值不高,可對她來說,可是一個很大的鼓勵。
在錢美華的家門口,擺放著一個雙筒連體垃圾桶,左邊是綠色,右邊是灰色。只見,灰色的桶裡,塑膠袋、包裝紙等隨意夾雜著積在桶底,綠色的桶裡則是一些橘子皮和菜葉。
「以前我都直接放這個桶裡的。」順著錢美華的目光,記者發現一盆盛放的黃色小雛菊,而花盆則是以前鄉下常見的建築塑料桶。如今,生活垃圾分類放置,塑料桶也成了她美麗庭院的風景之一。
像錢美華這樣的家庭,在新倉鎮還有不少。自去年以來,新倉鎮以三叉河村和友聯村為試點,開展垃圾分類積分管理制度。村裡的垃圾分類評議團隨機對村民的垃圾分類進行抽查,並根據抽查現場當場給出結果。
據了解,在兩個試點村的基礎上,新倉鎮正全面推開垃圾分類工作,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工作體系和項目建設的技術體系。到6月底,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已實現全覆蓋。
巡更棒點一點
垃圾信息雲傳送
早上6點半,濛濛細雨,62歲的盛伯清穿著橙色的工作服,駕著綠灰相間的垃圾收集車,出現在了獨山港鎮優勝村。
與往常不同的是,他手上還拿著一根棒子。盛伯清走到一戶人家門口的垃圾桶旁,翻開桶蓋瞅了瞅,然後將垃圾分別倒進了垃圾收集車裡。將垃圾桶放回原處後,盛伯清並沒有離開,而是走向了村民家門口,用手中的棒子輕輕在牆上點了點,聽到「滴」的一聲後,才收回了棒子。
細細一看,發現牆上有玄機——一個外形圓圓,表面有弧形條紋的粘附在牆壁上。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一個巡更棒、小小的一個巡邏點。」指著盛伯清手中的小棒子、牆上的「小圓點」,獨山港鎮環衛中心副主任曾凡茂說,巡邏點裡有晶片,裡面存儲了戶主的基本信息。只要持有巡更棒的垃圾收集員對著巡邏點輕輕一點,戶主的垃圾分類信息就存儲到了智慧環衛管理系統裡。
曾凡茂所說的系統,其實是獨山港鎮9月份上線的一個智慧環衛管理平臺。在獨山港鎮環衛中心二樓的指揮室裡,有一組監控探頭的高清畫面。只要點點滑鼠,指揮員就能「讀」到想要的很多數據,包括垃圾車的行駛軌跡、行駛速度,垃圾中轉站裡的垃圾傾倒情況、河面上河道保潔員的作業情況等等。
「依託系統對點次數的統計,村裡每月會對農戶垃圾分類情況進行登記通報並視情給予獎勵。」曾凡茂說,垃圾收集員現場對垃圾分類情況進行評判記錄,這樣的操作簡單,推廣起來也容易。據介紹,目前獨山港鎮已選取三個村500戶農戶作為試點,一旦試行穩定,將在今年年底前實現全覆蓋。
15131197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