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風琴是一種樂器,通過通過鍵盤選擇的風琴管驅動加壓空氣(稱為風)來產生聲音。因為每個管道產生單個節距,所以管道以稱為等級的集合提供,每個集合在整個鍵盤羅盤中具有共同的音色和音量。大多數器官都有多種不同音色,音高和音量的管道,玩家可以通過使用稱為停止的控制單獨或組合使用。管風琴有一個或多個由手彈奏的鍵盤,以及由腳演奏的踏板;每個鍵盤都有自己的一組停靠點。
鍵盤,踏板和擋板安放在風琴的控制臺中。只要按下相應的按鍵,風琴的連續供風就能讓它保持音符,這與鋼琴和大鍵琴不同,鋼琴和大鍵琴在按下琴鍵後聲音立即開始消散。最小的可攜式管道器官可能只有一打或二十幾個管道和一個手冊;最大的可能有33,000多個管道和7個手冊。世界上一些最著名和最大的管風琴的列表可以在管風琴列表中查看。
管風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水器官,公元前3世紀,其中風力供應是由水壓產生的。到公元6世紀或7世紀,波紋管被用來為器官提供風。從12世紀開始,器官開始演變成一種能夠產生不同音色的複雜樂器。在757年,拜佔庭皇帝康斯坦丁五世向西方派遣了一個帶有「大量管道」的管風琴,作為送給法蘭克斯國王佩平的禮物。
佩平的兒子查理曼於812年在亞琛為他的小教堂申請了一個類似的管風琴,開始在西方教堂音樂中建立管風琴。在英格蘭,「第一個存在任何詳細記錄的機關是在10世紀在溫徹斯特大教堂建造的。它是一臺巨大的機器,有400個管道,需要兩個人來玩它,70個人要吹它,它的聲音可以在整個城市都能聽到。
「中世紀的歐洲(特別是義大利),幾乎每個小鎮的教堂中都擁有或大或小的管風琴,每到宗教節日,都能聽到悠揚的樂曲飄散在整個小鎮。能夠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擔任管風琴師,也是音樂家們引以為豪的榮譽。但當時教堂較小,管風琴僅擁有幾百根音管,並只有一層鍵盤。直到12世紀,法國才出現兩層鍵盤的管風琴。
到了17世紀,現代古典器官中的大部分聲音都得到了發展。從那時起,管風琴是最複雜的人造裝置 - 它在19世紀後期被電話交換機取代之前一直保留著它的區別。管風琴安裝在教堂,猶太教堂,音樂廳,學校,其他公共建築和私人物業中。它們用於表現古典音樂,神聖音樂,世俗音樂和流行音樂。 20世紀初,在無聲電影時代,電影放映時,管風琴被安裝在影院中;在市政審計中,管弦樂的轉錄很受歡迎;在富人的家中。21世紀初,音樂廳的裝置重新抬頭。該器官擁有豐富的曲目,涵蓋了5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