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影院新上了一部影片《金剛川》,片中的火箭炮「喀秋莎」的威力實在令人大開眼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喀秋莎」到底是何方神聖。
說火箭炮「喀秋莎」之前得先了解一下《喀秋莎》這首歌。
《喀秋莎》是蘇聯衛國戰爭時的一首愛情歌曲,描繪的是俄羅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這首愛情歌曲在戰爭中得以流傳,在整個蘇聯,到處傳唱著這首歌曲。
1945年4月16日,紅軍對柏林外圍開始進攻,前進中,許多部隊齊聲唱起了《喀秋莎》,而為這歌聲伴奏的,是2000多門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嘯聲。一位隨軍記者當時激動地寫到:「天哪,這是怎麼了,簡直就是『喀秋莎』的歌聲在向柏林進攻。」然而,蘇聯士兵就是因為這個他們最喜愛的歌曲和他們心目中最美麗的姑娘的名字,命名了他們喜愛的火炮——蘇聯的火箭炮「喀秋莎」。
20世紀30年代末,年輕的蘇聯火炮設計師利昂契夫發明了一種新式火炮,它設計新穎,結構巧妙,機動靈活,威力巨大,是一種車載式多管齊發火箭炮。1941年6月28日,蘇聯決定組建一個特別獨立火箭炮連,這個火箭炮僅有7門剛生產出來的火箭炮,連長是36歲的伊萬·安德烈耶維奇·費列洛夫大尉。7月上旬,獨立炮兵連被編入西方方面軍,來到了危如累卵的斯摩稜斯克前線,在蘇德戰場的奧廖爾會戰時,蘇聯設計的火箭炮在戰場中首次亮相。
1941年7月15日,德國法西斯一支部隊侵入白俄羅斯的奧爾沙市。下午2時許,氣勢洶洶的侵略軍佔領了火車站。大批坦克、裝甲車輛就在車站附近稍事休整。坦克手從悶得透不過氣的「烏龜殼」中鑽出來,各種車輛在路旁檢修、加油。突然,車輛旁邊響起了震天動地的爆炸聲,坦克的炮塔被炸得飛向空中。彈藥車中彈後燃起熊熊大火,連鎖反應般地炸毀了四周的車輛和裝備,蘇軍的獨立炮兵連對德軍發動的這次猛烈的火力突擊,用剛剛裝備的7門火箭炮,一次齊射可發射出80發火箭彈,「喀秋莎」初次出徵便一鳴驚人。
火箭炮首戰告捷,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後來,在激烈的史達林格勒大會戰中,蘇軍曾使用M-30式火箭炮,大量摧毀了德軍陣地,破壞武器裝備,殺傷有生力量,並給德軍精神上以沉重的打擊。從此M-30式火箭炮大顯身手,在反法西斯戰場上大放異彩。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連的人員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稱。他們見炮架上有一個K字(共產國際工廠的第一個字母),便愛稱其為「喀秋莎」。這個名字後來不脛而走,幾乎成為紅軍戰士對火箭炮的標準稱呼。
「喀秋莎」式火箭炮原裝備蘇軍摩步師和坦克師的炮兵團,主要用來消滅敵集結地域有生力量,壓制或摧毀炮兵發射陣地,破壞多種野戰工事和支撐點。早期的「喀秋莎」採用烏拉爾-375型載重車改裝而成,最大行駛速度70千米/時,以後改用輪式四輪越野車,最大時速達到85千米/時。在車體後部的大型旋轉架上有40個發射管,可在18秒內發射40發子母彈,摧毀20千米遠的各種目標。它發射時無數子炮彈鋪天蓋地地襲來,就像晴朗的夏天突然襲來的冰雹一般。德國人把它稱為「呼嘯的死神」,由於密集的火箭彈在飛行時發出颳風般地嘶鳴聲,因此又把它戲稱為「史達林的管風琴」。
1941年10月初,德軍發起了進攻莫斯科的「颱風」戰役。10月7日夜,正在行軍的費列洛夫連在斯摩稜斯克附近的布嘎伊特村不幸與德軍滲透的先頭部隊遭遇。炮兵連沉著應戰,炮手們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員則拼死擋住德軍的衝鋒,為火箭炮的發射爭取時間。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彈之後,為了不讓秘密落到敵人手裡,蘇聯炮手徹底銷毀了7門火箭炮。由於發射火箭炮和銷毀火箭炮耽誤了時間,炮兵連被包圍。在突擊過程中,包括連長費列洛夫大尉在內的絕大部分蘇軍官兵壯烈犧牲,蘇軍的第一個火箭炮單位就這樣悲壯地結束了戰鬥歷程。
德國情報機關對這種新式火炮覬覦已久,還在設計論證階段,德國駐蘇武館就收買了利昂契夫所在研究所的一個看門人,潛入利昂契夫的辦公室,偷拍了有關資料。可是裝有膠捲的皮包在送往柏林的途中還沒有離開蘇聯就被一個小偷竊走,德國納粹第一次盜竊「喀秋莎」計劃就這樣戲劇般地功虧一簣。意外失手後,納粹情報部門派出了老牌間諜彼得羅涅斯庫。彼得羅涅斯庫於1915年曾經在敵國成功地綁架過一位年輕的潛艇設計師,這次他又故伎重演,不過綁架的對象換成了火箭炮設計師,德國黨衛軍首腦希姆萊給他的任務就是把利昂契夫活著帶回柏林。也許是「喀秋莎」當真是德國人的剋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擊落了一架德軍飛機,從機上德國飛行員和間諜的屍體上,蘇聯反間諜人員發現一個密寫小本子,經過技術人員分析,完全破譯了「天狼星」計劃,於是蘇聯人上演了守株待兔的好戲。當彼得羅涅斯庫一行帶著被麻藥麻倒的「利昂契夫」趕到前來接他們的飛機那裡時,發現等待他們的不是蓋世太保,而是荷槍實彈的蘇聯紅軍。
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偉大勝利1530門「喀秋莎」在戰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了對付德軍的堅固火力點,蘇軍投入了剛剛研製成功的新型「喀秋莎」火箭炮。這種「喀秋莎」火箭彈比203毫米榴彈的威力還大,可以摧毀戰爭後期德軍的堅固火力點。1944年後,在布達佩斯、布拉格、柯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堅戰中,這種「喀秋莎」火箭炮都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到戰爭結束時,蘇軍已經擁有7個火箭炮師,火箭炮部隊已經成為蘇聯紅軍整個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戰後,隨著科技發展,「喀秋莎」性能不斷改進。蘇聯繼續發展了多種先進的火箭炮,其型號之多、數量之大遙遙領先於其他各國,堪稱「喀秋莎」王國的「巨無霸」。
在車臣戰場上,俄軍使用的「龍捲風」火箭炮,發射的火箭彈重達800千克,最大射程達到70千米,它採用了先進的制導技術,在發射管上裝有一個「黑匣子」,可為每發彈自動編製程序,被譽為目前正式列裝的武器中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精度最高的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