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2020-12-20 騰訊網

前些天影院新上了一部影片《金剛川》,片中的火箭炮「喀秋莎」的威力實在令人大開眼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喀秋莎」到底是何方神聖。

說火箭炮「喀秋莎」之前得先了解一下《喀秋莎》這首歌。

《喀秋莎》是蘇聯衛國戰爭時的一首愛情歌曲,描繪的是俄羅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這首愛情歌曲在戰爭中得以流傳,在整個蘇聯,到處傳唱著這首歌曲。

1945年4月16日,紅軍對柏林外圍開始進攻,前進中,許多部隊齊聲唱起了《喀秋莎》,而為這歌聲伴奏的,是2000多門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嘯聲。一位隨軍記者當時激動地寫到:「天哪,這是怎麼了,簡直就是『喀秋莎』的歌聲在向柏林進攻。」然而,蘇聯士兵就是因為這個他們最喜愛的歌曲和他們心目中最美麗的姑娘的名字,命名了他們喜愛的火炮——蘇聯的火箭炮「喀秋莎」。

20世紀30年代末,年輕的蘇聯火炮設計師利昂契夫發明了一種新式火炮,它設計新穎,結構巧妙,機動靈活,威力巨大,是一種車載式多管齊發火箭炮。1941年6月28日,蘇聯決定組建一個特別獨立火箭炮連,這個火箭炮僅有7門剛生產出來的火箭炮,連長是36歲的伊萬·安德烈耶維奇·費列洛夫大尉。7月上旬,獨立炮兵連被編入西方方面軍,來到了危如累卵的斯摩稜斯克前線,在蘇德戰場的奧廖爾會戰時,蘇聯設計的火箭炮在戰場中首次亮相。

1941年7月15日,德國法西斯一支部隊侵入白俄羅斯的奧爾沙市。下午2時許,氣勢洶洶的侵略軍佔領了火車站。大批坦克、裝甲車輛就在車站附近稍事休整。坦克手從悶得透不過氣的「烏龜殼」中鑽出來,各種車輛在路旁檢修、加油。突然,車輛旁邊響起了震天動地的爆炸聲,坦克的炮塔被炸得飛向空中。彈藥車中彈後燃起熊熊大火,連鎖反應般地炸毀了四周的車輛和裝備,蘇軍的獨立炮兵連對德軍發動的這次猛烈的火力突擊,用剛剛裝備的7門火箭炮,一次齊射可發射出80發火箭彈,「喀秋莎」初次出徵便一鳴驚人。

火箭炮首戰告捷,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後來,在激烈的史達林格勒大會戰中,蘇軍曾使用M-30式火箭炮,大量摧毀了德軍陣地,破壞武器裝備,殺傷有生力量,並給德軍精神上以沉重的打擊。從此M-30式火箭炮大顯身手,在反法西斯戰場上大放異彩。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連的人員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稱。他們見炮架上有一個K字(共產國際工廠的第一個字母),便愛稱其為「喀秋莎」。這個名字後來不脛而走,幾乎成為紅軍戰士對火箭炮的標準稱呼。

「喀秋莎」式火箭炮原裝備蘇軍摩步師和坦克師的炮兵團,主要用來消滅敵集結地域有生力量,壓制或摧毀炮兵發射陣地,破壞多種野戰工事和支撐點。早期的「喀秋莎」採用烏拉爾-375型載重車改裝而成,最大行駛速度70千米/時,以後改用輪式四輪越野車,最大時速達到85千米/時。在車體後部的大型旋轉架上有40個發射管,可在18秒內發射40發子母彈,摧毀20千米遠的各種目標。它發射時無數子炮彈鋪天蓋地地襲來,就像晴朗的夏天突然襲來的冰雹一般。德國人把它稱為「呼嘯的死神」,由於密集的火箭彈在飛行時發出颳風般地嘶鳴聲,因此又把它戲稱為「史達林的管風琴」。

1941年10月初,德軍發起了進攻莫斯科的「颱風」戰役。10月7日夜,正在行軍的費列洛夫連在斯摩稜斯克附近的布嘎伊特村不幸與德軍滲透的先頭部隊遭遇。炮兵連沉著應戰,炮手們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員則拼死擋住德軍的衝鋒,為火箭炮的發射爭取時間。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彈之後,為了不讓秘密落到敵人手裡,蘇聯炮手徹底銷毀了7門火箭炮。由於發射火箭炮和銷毀火箭炮耽誤了時間,炮兵連被包圍。在突擊過程中,包括連長費列洛夫大尉在內的絕大部分蘇軍官兵壯烈犧牲,蘇軍的第一個火箭炮單位就這樣悲壯地結束了戰鬥歷程。

德國情報機關對這種新式火炮覬覦已久,還在設計論證階段,德國駐蘇武館就收買了利昂契夫所在研究所的一個看門人,潛入利昂契夫的辦公室,偷拍了有關資料。可是裝有膠捲的皮包在送往柏林的途中還沒有離開蘇聯就被一個小偷竊走,德國納粹第一次盜竊「喀秋莎」計劃就這樣戲劇般地功虧一簣。意外失手後,納粹情報部門派出了老牌間諜彼得羅涅斯庫。彼得羅涅斯庫於1915年曾經在敵國成功地綁架過一位年輕的潛艇設計師,這次他又故伎重演,不過綁架的對象換成了火箭炮設計師,德國黨衛軍首腦希姆萊給他的任務就是把利昂契夫活著帶回柏林。也許是「喀秋莎」當真是德國人的剋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擊落了一架德軍飛機,從機上德國飛行員和間諜的屍體上,蘇聯反間諜人員發現一個密寫小本子,經過技術人員分析,完全破譯了「天狼星」計劃,於是蘇聯人上演了守株待兔的好戲。當彼得羅涅斯庫一行帶著被麻藥麻倒的「利昂契夫」趕到前來接他們的飛機那裡時,發現等待他們的不是蓋世太保,而是荷槍實彈的蘇聯紅軍。

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偉大勝利1530門「喀秋莎」在戰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了對付德軍的堅固火力點,蘇軍投入了剛剛研製成功的新型「喀秋莎」火箭炮。這種「喀秋莎」火箭彈比203毫米榴彈的威力還大,可以摧毀戰爭後期德軍的堅固火力點。1944年後,在布達佩斯、布拉格、柯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堅戰中,這種「喀秋莎」火箭炮都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到戰爭結束時,蘇軍已經擁有7個火箭炮師,火箭炮部隊已經成為蘇聯紅軍整個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戰後,隨著科技發展,「喀秋莎」性能不斷改進。蘇聯繼續發展了多種先進的火箭炮,其型號之多、數量之大遙遙領先於其他各國,堪稱「喀秋莎」王國的「巨無霸」。

在車臣戰場上,俄軍使用的「龍捲風」火箭炮,發射的火箭彈重達800千克,最大射程達到70千米,它採用了先進的制導技術,在發射管上裝有一個「黑匣子」,可為每發彈自動編製程序,被譽為目前正式列裝的武器中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精度最高的火箭炮。

相關焦點

  • 金剛川中的飛行員視角很多餘?那是你沒看懂這部電影
    「喀秋莎!」伴隨著一聲吶喊,十餘枚火箭炮劃破金剛川的夜空,對美軍陣地進行了覆蓋式轟炸,為志願軍修建橋梁爭取了時間,也大大提升了我軍士氣。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來自地獄的少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金剛川》,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爭議非常多,說好的有說壞的也有,我是個歷史愛好者,不是影評人,所以我們不對電影本身進行評價。看電影的時候,我對於喀秋莎這種武器非常感興趣,因為這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居然有喀秋莎這麼美麗的名字,於是就查閱了一些資料,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 《金剛川》中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猛?一口氣384發碾壓美軍炮兵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射擊《金剛川》給你最深印象的是哪個片段,恐怕很多人都會說:喀秋莎!隨後,志願軍的喀秋莎又在在添木洞方向殲滅美軍騎兵1師900餘人,後又在板橋洞方向殲滅英軍800餘人。對一線的步兵來說,以前總是挨炸,現在終於輪到敵人嘗嘗「範弗利特彈藥量」的滋味了。當時步兵看到火箭炮發射時的壯觀場面,都會情不自禁地歡呼:「炮兵萬歲!」,將喀秋莎火箭炮稱之為炮兵之王。由於那時火箭炮部隊的車號是「84」,在路上只要是「84」車號都會得到主動讓路的禮遇。
  • 《金剛川》之中的喀秋莎到底有多強?老軍:一輪齊射,基本沒活物
    ——15軍炮兵室晉鍾看過《金剛川》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喀秋莎,當美軍不斷轟擊橋體,三番兩次用榴彈炮挑釁,把戰場弄得一片焦糊味時,喀秋莎看不下去了,她宛如一個復仇女神,伴著管風琴聲,像一陣流星雨劃破暗夜,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十分解氣。
  • 《金剛川》中如同流星雨一樣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
    這款武器是二戰時期蘇聯自己研製的一款火箭炮。這種火箭炮最高可同時16枚炮彈一起發射,所以大家才會看到3撥如流星雨一樣的炮彈。這種炮彈生產廉價壓力小。缺點是精準性比較差。所以一般發射都是多批同時發射。爆炸覆蓋面積也廣。當時蘇聯生產出這種炮彈,為了保密所以沒有正式命名。就用女性的愛稱喀秋莎命名了,蘇聯部隊就一直流行起這個叫法。
  • 《金剛川》裡面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威力巨大,堪稱「殺手鐧」
    《金剛川》的熱映,讓人們重溫那個背景時代裡的愛國情懷,張譯等人的精彩演繹讓我們熱血沸騰,尤其是摧毀敵軍大本營的時候,「萬箭齊發」的壯觀場面使得我們更加的記憶猶新。那麼,在影片《金剛川》裡面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呢?
  • 除了《金剛川》裡的喀秋莎,抗美援朝志願軍,還有其他底牌嗎?
    今年是我國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相信大家平時會頻繁看到一些關於此戰爭的一些紀錄片,而為了紀念這場戰役,媒體界還特意上映了電影《金剛川》。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出場和使用過程,在對美方陣地發出襲擊時,威力驚人,不少戰士都為之吶喊,隨後便迎來了戰役的勝利。
  • 《喀秋莎》是誰創作的,名字是什麼意思,為何現在的版本眾多?
    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喀秋莎》的旋律是少不了的一環。很少有一首歌像《喀秋莎》那樣有過無數個語言的版本,不但俄羅斯本國,甚至他們從前的敵人們也熱愛這首歌,至少有超過12個語言的版本。在戰爭之後的漫漫歲月之中,有無數個搖滾樂團、電子樂團、DJ對它進行不斷的翻唱改編。
  • 蘇聯歌曲喀秋莎中俄文歌詞試聽 中國與喀秋莎的情緣
    之所以會把這種威力巨大的16管132毫米火箭炮叫作喀秋莎,是因為當時蘇軍對這種新式武器高度保密,根本就沒起名稱或代號,只是生產廠家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在炮管上印了一個字母「K」,作為共產國際兵工廠的標記,於是蘇軍士兵就根據這個字母「K」,就給火箭炮用了最常見的女生名字「喀秋莎」,這個名字就和那首愛情歌曲一樣,迅速在蘇軍裡傳播開來。
  • 「喪門神」「喀秋莎」是什麼?盤點電影《金剛川》中八種武器
    在賞析電影《金剛川》時,一些觀眾對影片中出現的武器裝備頗感興趣,特別是戰士口中講的「喪門神」「喀秋莎」究竟是什麼?筆者特別盤點影片中出現的8種主要武器,與大家共享。如有錯誤的,也歡迎批評指正。「喀秋莎」火箭炮第五種:「喀秋莎」火箭炮突然數波亮光划過夜空,飛向敵軍陣地,戰士口中道出了它的名字
  • 《金剛川》:喀秋莎的射程就是和平的距離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而近日《金剛川》的上映,也讓我們有機會去重溫歷史,走近那場殘酷的戰爭,感受將士們的悲壯與溫情。《金剛川》以三個段落、三種視角聚焦了抗美援朝的一場戰鬥。「這就是我們的喀秋莎嗎?」當漫天的火箭炮射向美軍炮兵陣地時,興奮的志願軍戰士情不自禁地喊出來,這是《金剛川》裡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然而,很多「十七八歲的孩子」卻沒能親眼見到勝利的一刻,而是化成一座雕塑,守望在異鄉的河邊。
  • 二戰中納粹差點綁走蘇聯「喀秋莎」設計師(圖)
    資料圖:蘇聯BM-13「喀秋莎」火箭炮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得到絕密情報:蘇聯年輕火炮設計師列昂採夫主持的一家研究所在研製「喀秋莎」火箭炮方面獲得突破。納粹德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將「喀秋莎」弄到手。經過研究後,他們發現,研究所的看門人是個白俄流亡將軍的侄子,德國人很輕易就把他發展成間諜,並讓他在晚上溜進列昂採夫辦公室,竊取了「喀秋莎」設計圖,進行拍照後,將膠捲送到了德國武官處。得知盜取圖紙成功後,納粹情報部長卡納裡斯海軍上將立即下令,要求武官處把膠捲火速送到柏林。但攜帶絕密膠捲的德國情報人員還沒離開蘇聯,行李便被小偷席捲一空。納粹德國第一次盜竊「喀秋莎」計劃就這樣功虧一簣。
  • 喀秋莎火箭炮對戰美軍炮彈
    因敵方武器裝備精良,數量充足,唯有蘇聯製造的喀秋莎火箭炮才能抵擋,由209裝備團帶著二十四門喀秋莎奔赴陣地,一場大戰即將開始。可能有的朋友對於喀秋莎了解不多,它是由蘇聯製造的火箭炮,每門炮上有八根發射架,一個發射架可放置兩枚火箭彈,也就是說一次可同時發射十六枚,裝在卡車上發射十分靈活機動,一按發射鍵便全部升空炸向敵方,這種武器是屬於高級軍事機密,一般士兵根本都不知道它的名字。
  • 「喀秋莎」給侵略者帶來滅頂之災!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志願軍炮兵用美制M1式155毫米榴彈炮轟擊敵人「卡秋莎」火箭炮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20世紀30年代後期由蘇聯沃羅涅日兵工廠研製成功並生產,十六管聯裝,一次齊射可發射132毫米火箭彈16枚,運載車同時就是發射車,火力猛,機動性高。
  • 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前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武器?能令美軍膽寒,讓德軍聞之色變?喀秋莎是前蘇聯在1939年定型成功生產的一種多軌自行火箭炮,但喀秋莎並不是它的正式名稱,當時這款新式武器在蘇聯是屬於機密,大多數蘇軍也不知道這款武器的名稱。
  •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打出了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喀秋莎功不可沒
    喀秋莎火箭炮是唯一能完全壓制美軍的武器。整個韓戰期間,志願軍共裝備了120臺喀秋莎火箭炮,全部隸屬於第48軍第21炮兵師。由於喀秋莎火箭炮不同於常規火炮,對炮手的操作水平要求很高,志願軍士兵甚至從來沒有見過喀秋莎火箭炮的模樣,所以他們在國內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訓練,然後才拉到朝鮮作戰。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德軍直到在莫斯科會戰期間才發現了蘇聯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數年之後,喀秋莎火箭炮又活躍於朝鮮戰場,只不過她的對手換成了比德軍更加強大的美軍。但是在坦克及火炮方面仍然遠不及美軍,直到喀秋莎火箭炮裝備部隊入朝作戰才改變了這一現狀,因為喀秋莎火箭炮是志願軍唯一一款可以完全壓制美軍的殺手鐧。
  • 唱起《喀秋莎》,中俄兩國人民都忍不住落淚
    《喀秋莎》歌詞誕生在中國?《喀秋莎》詞作者、俄羅斯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俄文原版詩集精裝本《青春之歌:喀秋莎》。       學界公認,歌曲《喀秋莎》(又譯「卡秋莎」)是先有了詞,後有了曲的。其詞作者是俄羅斯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