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武器?能令美軍膽寒,讓德軍聞之色變?
喀秋莎是前蘇聯在1939年定型成功生產的一種多軌自行火箭炮,但喀秋莎並不是它的正式名稱,當時這款新式武器在蘇聯是屬於機密,大多數蘇軍也不知道這款武器的名稱。
1941年7月,在弗列羅夫和兩位設計者的指揮下,首批卡秋莎火箭炮在蘇聯斯摩稜斯克附近的阿爾沙城外參加了對敵作戰,當時在喀秋莎的萬箭齊發之下,便打得德軍丟魂喪膽,傷亡慘重,就連其軍用列車和鐵路樞紐站都化為一片廢墟。
德軍也因此異常震驚,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神秘的武器,更不知其為何物!
喀秋莎女神的第一次亮相便顯示出震懾敵人的強大魅力,為了保密,蘇軍沒有給這批火箭炮正式命名,只定型為BM-13火箭炮,並在發射架上打下了字母K,代表著沃羅涅日工廠生產,而由於K在俄語中與「喀」同音,於是在陣地上,炮手們便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喀秋莎,以寄託他們對親人的思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此後,喀秋莎這個名稱便迅速在蘇軍中傳開!喀秋莎火箭炮與其他火炮不同,其發射架呈工字形,分為上下兩層,它沒有發射管,而是依靠導軌將炮彈發射出去。
一們喀秋莎可裝載16枚132毫米的火箭彈,最大射程近9千米,且發射架可以進行左右90度的旋轉,將其斜安置在卡車上就能進行發射,不像榴彈炮、加農炮那樣笨重,機動性很強,方便在複雜的條件下作戰。
喀秋莎裝滿一次齊射彈藥需10分鐘左右,可單射,可部分連射,也可一次性齊射,一次齊射只需要7到10秒,因此,喀秋莎在戰場上不僅可以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和武器裝備,還能提供大面積瞬時的密集火力,也因其強大的殺傷力,在二戰中達到了震懾敵人精神、瓦解敵人意志的心理效應。
喀秋莎非常適合對付集群目標,能夠在短時間內對敵人形成密集的火力覆蓋,所以蘇聯當年根據實際需要,還研製出了履帶型、山地型等多種型號的喀秋莎。
1943年,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蘇德雙方展開了巷戰,而此時,喀秋莎已全面列裝蘇軍,所以蘇軍對那些實在奪不回的陣地,就用喀秋莎進行反擊,基本上一輪齊射下來,目標陣地瞬間就變成廢墟。
在整個戰役中,蘇軍動用了上千門的喀秋莎火箭炮,給德軍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事實上,讓卡秋莎真正名聲大噪的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當時的志願軍總部根據15軍的需要,將炮兵21師209團編入15軍,參加上甘嶺的作戰行動。
1952年10月19日,209團秘密奔赴發射陣地,在兩枚信號彈的指引下,24門喀秋莎同時開火,13分鐘內就完成了兩輪齊射並安全轉移了陣地,而在美軍反應過來時,209團早已成功完成轉移。
在整個上甘嶺戰役以及蘇德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都用實力打出了自己的威名,讓當時的敵軍為之膽寒,為之震驚。曾經一部分領教過喀秋莎的被俘官兵還誤以為喀秋莎是原子彈,不過,這也足可見,喀秋莎在當時德軍、美軍心中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