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2021-01-09 科技研究員猴哥

前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武器?能令美軍膽寒,讓德軍聞之色變?

喀秋莎是前蘇聯在1939年定型成功生產的一種多軌自行火箭炮,但喀秋莎並不是它的正式名稱,當時這款新式武器在蘇聯是屬於機密,大多數蘇軍也不知道這款武器的名稱。

1941年7月,在弗列羅夫和兩位設計者的指揮下,首批卡秋莎火箭炮在蘇聯斯摩稜斯克附近的阿爾沙城外參加了對敵作戰,當時在喀秋莎的萬箭齊發之下,便打得德軍丟魂喪膽,傷亡慘重,就連其軍用列車和鐵路樞紐站都化為一片廢墟。

德軍也因此異常震驚,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神秘的武器,更不知其為何物!

喀秋莎女神的第一次亮相便顯示出震懾敵人的強大魅力,為了保密,蘇軍沒有給這批火箭炮正式命名,只定型為BM-13火箭炮,並在發射架上打下了字母K,代表著沃羅涅日工廠生產,而由於K在俄語中與「喀」同音,於是在陣地上,炮手們便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喀秋莎,以寄託他們對親人的思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此後,喀秋莎這個名稱便迅速在蘇軍中傳開!喀秋莎火箭炮與其他火炮不同,其發射架呈工字形,分為上下兩層,它沒有發射管,而是依靠導軌將炮彈發射出去。

一們喀秋莎可裝載16枚132毫米的火箭彈,最大射程近9千米,且發射架可以進行左右90度的旋轉,將其斜安置在卡車上就能進行發射,不像榴彈炮、加農炮那樣笨重,機動性很強,方便在複雜的條件下作戰。

喀秋莎裝滿一次齊射彈藥需10分鐘左右,可單射,可部分連射,也可一次性齊射,一次齊射只需要7到10秒,因此,喀秋莎在戰場上不僅可以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和武器裝備,還能提供大面積瞬時的密集火力,也因其強大的殺傷力,在二戰中達到了震懾敵人精神、瓦解敵人意志的心理效應。

喀秋莎非常適合對付集群目標,能夠在短時間內對敵人形成密集的火力覆蓋,所以蘇聯當年根據實際需要,還研製出了履帶型、山地型等多種型號的喀秋莎。

1943年,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蘇德雙方展開了巷戰,而此時,喀秋莎已全面列裝蘇軍,所以蘇軍對那些實在奪不回的陣地,就用喀秋莎進行反擊,基本上一輪齊射下來,目標陣地瞬間就變成廢墟。

在整個戰役中,蘇軍動用了上千門的喀秋莎火箭炮,給德軍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事實上,讓卡秋莎真正名聲大噪的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當時的志願軍總部根據15軍的需要,將炮兵21師209團編入15軍,參加上甘嶺的作戰行動。

1952年10月19日,209團秘密奔赴發射陣地,在兩枚信號彈的指引下,24門喀秋莎同時開火,13分鐘內就完成了兩輪齊射並安全轉移了陣地,而在美軍反應過來時,209團早已成功完成轉移。

在整個上甘嶺戰役以及蘇德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都用實力打出了自己的威名,讓當時的敵軍為之膽寒,為之震驚。曾經一部分領教過喀秋莎的被俘官兵還誤以為喀秋莎是原子彈,不過,這也足可見,喀秋莎在當時德軍、美軍心中的陰影!

相關焦點

  • 蘇聯士兵的利器,納粹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
    導語:蘇聯士兵的利器,納粹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在二戰時,蘇聯是一個軍事國力強大的國家。在製造武器這一方面十分有經驗,所以很多國家也對蘇聯很忌憚。而且,蘇聯曾經打造過一款武器,給蘇軍裝備使用。
  • 該奇特的戰鬥神器,是二戰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巧用重創美軍
    「喀秋莎」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曾經在俄羅斯的閱兵儀式上,解放軍唱著中文版的《喀秋莎》一路高歌,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不僅僅是一首世界名曲,更是一款作戰非常牛的戰鬥利器;在第二次世界時期,該武器的戰績可謂是讓納粹德軍談之色變,是其噩夢般的存在,甚至二戰結束後
  • 蘇聯歌曲喀秋莎中俄文歌詞試聽 中國與喀秋莎的情緣
    當時德軍就把喀秋莎火箭炮叫作「史達林管風琴」。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時,喀秋莎還沒有完成測試定型,但蘇聯立即決定全力開始生產。6月28日,第一個獨立喀秋莎火箭炮連成立,裝備2門喀秋莎。而此時整個蘇聯才總共只有7門。  奧爾沙之戰後,德軍也迅速注意到蘇軍裝備的這種新式火箭炮,開始全力尋找這個火箭炮連。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整個過程不到十秒鐘,然後已經成為一片廢墟的火車站就又陷入了沉寂,這令開戰以來順風順水的德軍陷入了一片恐慌。德軍直到在莫斯科會戰期間才發現了蘇聯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但是在坦克及火炮方面仍然遠不及美軍,直到喀秋莎火箭炮裝備部隊入朝作戰才改變了這一現狀,因為喀秋莎火箭炮是志願軍唯一一款可以完全壓制美軍的殺手鐧。
  • 《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前些天影院新上了一部影片《金剛川》,片中的火箭炮「喀秋莎」的威力實在令人大開眼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喀秋莎」到底是何方神聖。 說火箭炮「喀秋莎」之前得先了解一下《喀秋莎》這首歌。
  • 二戰蘇德戰場上,蘇聯的取勝之匙是什麼?兩大殺器堪稱德軍惡夢!
    緊接著,德國又撕毀了互不侵犯的友好條約,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在蘇德戰場上,德國一開始也獲得了巨大的戰爭優勢,可沒過多久就因為蘇聯的反擊損失慘重。最終德國因為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被迫轉到了戰略防禦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弱,最終一敗塗地。那麼在蘇德戰場,蘇軍取勝之匙是什麼?這兩大殺器堪稱德軍夢魘。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來自地獄的少女
    看電影的時候,我對於喀秋莎這種武器非常感興趣,因為這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居然有喀秋莎這麼美麗的名字,於是就查閱了一些資料,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先來看看喀秋莎究竟長什麼樣,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名稱應該叫做BM-13多管火箭炮,這種武器是二戰時蘇聯為了對抗德國研製的機動性強殺傷力巨大的武器。
  • 《金剛川》之中的喀秋莎到底有多強?老軍:一輪齊射,基本沒活物
    於是有網友感嘆道,喀秋莎太美了,燦爛的流光尾跡,倏忽而過也讓人印象深刻。就像死神的織布機,在一片金光中為美軍送去報喪的靈衣。根據美軍飛行員的說法,他們一個150人炮兵陣地瞬間就被地毯式摧毀,可見電影對這個「炮兵之王」的威力還是弱化不少。
  • 《金剛川》中如同流星雨一樣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
    其實一看到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能猜到這是蘇聯的武器。這款武器是二戰時期蘇聯自己研製的一款火箭炮。這種火箭炮最高可同時16枚炮彈一起發射,所以大家才會看到3撥如流星雨一樣的炮彈。這種炮彈生產廉價壓力小。缺點是精準性比較差。
  • 《金剛川》中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猛?一口氣384發碾壓美軍炮兵
    的確,下午美軍的榴彈炮剛剛轟擊了橋體,晚上志願軍就用喀秋莎火箭炮進行了復仇,火箭彈宛如流星雨劃破暗夜,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非常解氣。那飛過志願軍頭頂的火龍尖嘯,一定是世界上最美,也最致命的樂章。這就叫:天降正義,奏響敵人的死亡之曲!很多網友感慨,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路走來,這是我們除了高炮榴彈炮以外,第一次有了這種可以將敵人壓倒毀滅的及時火力。
  •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打出了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喀秋莎功不可沒
    隨著蘇式裝備的換裝,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輕武器的火力投射絲毫不遜於美軍。喀秋莎火箭炮是唯一能完全壓制美軍的武器。整個韓戰期間,志願軍共裝備了120臺喀秋莎火箭炮,全部隸屬於第48軍第21炮兵師。
  • 喀秋莎的射程遠火力強大,德國為什麼不用?德國軍工技術不行嗎?
    在二戰期間,喀秋莎火炮是一款很具有代表性的武器,我國軍隊對這款火炮也很有使用心得,在多次戰爭中都曾使用過。喀秋莎的射程遠,火力強大,蘇聯將其發揚光大,其實德國在二戰前就研究過,也裝備過類似的火箭炮,那為何從不使用呢?
  • 中方入場曲《喀秋莎》傳奇史
    詞作者伊薩科夫斯基,還聽到過更離奇的故事:有一次,蘇德軍隊交戰的間歇,蘇聯紅軍突然聽到,從德軍戰壕裡傳來《喀秋莎》的歌聲,雙邊的交戰因此停歇良久。後來,紅軍發起進攻,擊潰了戰壕裡的德軍,發現演唱《喀秋莎》的,竟是一部德軍留聲機,它播放的那張《喀秋莎》唱片,顯然是從蘇聯某地搶來的,但是美妙的歌聲,也使德軍聽入了迷。
  • 德軍最著名元帥之一,二戰中鋒芒畢露:蘇聯欠他一枚勳章
    戈林到底做了什麼,讓他享有如此聲譽?二戰初期,德軍出師大捷,大破英法聯軍防線,並將其壓縮在敦刻爾克這個港口小城,聯軍面臨被全殲的危險。此時希特勒卻下令坦克部隊停止前進!原因在於希特勒捨不得德軍精銳的裝甲軍被消耗,而且,戈林已經保證,僅憑空軍完全可以殲滅聯軍。結果三十多萬英法聯軍全身而退的事實讓戈林大話成空。
  • 喀秋莎為何會成為二戰中德軍的噩夢?主要有以下四點
    「當敵人的火箭彈炸響在陣地上時,許多戰友因為無法忍受刺耳的轟鳴聲,竟然精神失常了……」一名被俘的德軍士兵如是說道。而這款讓德軍士兵痛恨且退避三舍的武器,就是喀秋莎(Katyusha)。有趣的是,直到1941年6月21日,也就是德國入侵蘇聯的前一天,史達林才給這些秘密武器開了綠燈,允許它們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作為一種秘密武器,在戰爭開始時,每個喀秋莎都安裝有炸藥,以防止這些出口機器落入敵人手中。使用卡秋莎的部隊也被稱為「近衛迫擊炮團」,以迷惑德國人。其次,蘇聯官方稱卡秋莎為「BM-13」,並非常謹慎地使用卡秋莎。
  • 喀秋莎火箭炮對戰美軍炮彈
    在我國戰爭期間,有這麼一場戰役以轟炸成名,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軍用秘密武器把敵軍陣營炸得七零八碎,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一場激烈又難攻的戰役。當時美軍選擇在凌晨三時進攻,用最快的速度集中三百門大炮、四十架飛機以及一百多輛坦克,全軍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兩個高地進行大規模轟炸,據史料記載,在我方陣地上平均每秒會落下六發炮彈,不間斷地火力轟炸讓我軍難以抵擋。
  • 令古人聞之色變的南方瘴氣,究竟是什麼?
    令古人聞之色變的南方瘴氣,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中國南方溼熱山林裡因動植物腐敗而產生的能致病的有毒氣體,而實際上的瘴氣不止有毒氣體,還包括各種熱帶和亞熱帶流行疾病。由於古人對熱帶病的了解不夠深入,就認為這些疾病是由看得見的氣體所引起的。
  • 二戰時美軍是如何分辨中國人和日軍的?蘇聯人看德軍的鞋釘和口音
    二戰蘇聯是如何識破喬妝的間諜?靴子底下的鞋釘出賣了他們今天易達就跟大家聊聊二戰中是如何識別間諜的,美軍出書分辨中國人和日軍,蘇聯人看德軍的鞋釘和口音。蘇軍如何分辨德國間諜百姓讀史面對訓練有素,精心策劃的德軍間諜,蘇聯反諜機構一開始就處於很被動的地步,後來總結經驗調整策略,阻止其繼續在前線和後方的偵察破壞行動,並成功抓獲了一批德軍間諜。
  • 《喀秋莎》是誰創作的,名字是什麼意思,為何現在的版本眾多?
    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喀秋莎》的旋律是少不了的一環。很少有一首歌像《喀秋莎》那樣有過無數個語言的版本,不但俄羅斯本國,甚至他們從前的敵人們也熱愛這首歌,至少有超過12個語言的版本。在戰爭之後的漫漫歲月之中,有無數個搖滾樂團、電子樂團、DJ對它進行不斷的翻唱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