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
「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當戰火洗禮過的《喀秋莎》再次盤旋紅場,中俄兩國人民都忍不住落淚。
5月9日,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70周年閱兵式在紅場舉行。此次「俄羅斯現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閱兵有約1.6萬人參加,194件裝甲裝備亮相,143架固定翼機和直升機掠過紅場上空。閱兵當天,中國方隊伴著俄羅斯樂曲《喀秋莎》,高舉中國國旗通過紅場。早在前幾日彩排時,中國方隊的過人軍姿和了得「唱功」就已「一鳴驚人」。令俄羅斯人略感意外的是,這首傳唱於「二戰」歐洲戰場的俄羅斯愛國歌曲,也浸潤了幾代中國人的心靈。
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作於1938年,由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是一首二戰時蘇聯經典歌曲。
1939年諾門坎戰役發生時,正值琿春地區的初夏季節,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就是從這得到了創作的靈感,寫出了詩歌《喀秋莎》。蘇聯著名作曲家勃朗特爾看到這首詩歌后,馬上便把它譜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蘇聯,在蘇維埃共和國聯盟中頓時掀起了一次愛國主義的熱潮。
喀秋莎
53_喀秋莎.mp3
喀秋莎.mp3
喀秋莎俄文歌詞
Расцветали яблони и груши,
Поплыли туманы над рекой;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
Н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на крутой.
Выходила,песню заводила Про степного,
сизого орла, Про того,которого любила,
Про того,чьи письма берегла.
Ой,ты песня,песенка девичья,
Ты лети за ясным солнцем вслед,
И бойцу на дальнем пограничье
От Катюши передай привет.
Пусть он вспомнит девушку простую,
Пусть услышит,как она поёт,
Пусть он землю бережёт родную,
А любовь Катюша сбережёт.
Расцветали яблони и груши,
Поплыли туманы над рекой;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
Н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на крутой.
喀秋莎中文歌詞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中國與喀秋莎的情緣
5月9日俄羅斯的勝利閱兵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的進場音樂是著名的蘇聯歌曲《喀秋莎》,在50年代,這首歌曾經在中國風靡一時,而和這首浪漫的愛情歌曲同樣名字的卻是一種相當威猛的火箭炮。抗美援朝戰爭中,喀秋莎也在志願軍手中大顯神威。
溫情而不悽婉的喀秋莎
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是俄羅斯很常見的女生名字葉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愛稱,這首著名的蘇聯歌曲就是描繪了一位叫喀秋莎的少女對離開家鄉去保衛邊疆的愛人的思念。歌詞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在1939年參加日本與蘇聯的諾門坎戰役時,看到中國東北琿春地區春末夏初的美麗景色而寫下的一首抒情詩。蘇聯著名作曲家勃朗特爾看到這首詩歌后,馬上便把它譜成了歌曲。所以《喀秋莎》還是和中國有著不解之緣的。
這首歌曲起初並沒怎麼流行,直到兩年後蘇德戰爭爆發,有人在為即將開赴戰場的親人送行時唱起了這首歌,這才逐漸流傳開來,在戰火的洗禮中廣為人知。這首愛情歌曲沒有一般情歌的悽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樸實流暢,歌聲把姑娘的情愛和士兵們的英勇報國聯繫在了一起,使得懷抱著冰冷的武器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戰士們,在硝煙與寂寞中,得到了溫存和慰藉,所以在戰爭中大受歡迎,成為鼓舞蘇軍戰士英勇殺敵的戰歌。因此,蘇聯為了表彰《喀秋莎》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在俄羅斯斯摩稜斯克州的福斯霍達村專門為這首歌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直到今天,這首歌依然是俄羅斯軍隊的隊列歌曲之一。
同名火箭炮威力巨大
而在戰爭中,喀秋莎除了是這首浪漫歌曲外,同時也是一種大殺器的名號。
1941年7月14日,德軍剛剛攻佔了蘇聯戰略重鎮奧爾沙,正在利用奧爾沙火車站進行物資運輸,下午2點30分,一陣突如其來的巨大呼嘯聲,緊接著是從未見過的密集炮火,只用了短短10秒鐘就把火車站附近的一切都炸成碎片,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在戰爭中的第一次亮相。
之所以會把這種威力巨大的16管132毫米火箭炮叫作喀秋莎,是因為當時蘇軍對這種新式武器高度保密,根本就沒起名稱或代號,只是生產廠家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在炮管上印了一個字母「K」,作為共產國際兵工廠的標記,於是蘇軍士兵就根據這個字母「K」,就給火箭炮用了最常見的女生名字「喀秋莎」,這個名字就和那首愛情歌曲一樣,迅速在蘇軍裡傳播開來。
喀秋莎火箭炮射程近,精度低,但是優點卻更加鮮明,那就是多管火箭炮的最大特點,能夠在極短的時間裡,發射極其密集的炮彈,形成令人生畏的鋼鐵暴雨,用大面積的火力覆蓋對目標進行有效殺傷,最適合打擊集群目標。1門十六管喀秋莎一次齊射只需要8秒鐘,就可以發射680千克的炮彈,殺傷範圍幾乎可以覆蓋大半個足球場,威力可想而知。而且發射時火箭彈呼嘯而出的巨大轟鳴更是攝人心魄,極具威懾力。當時德軍就把喀秋莎火箭炮叫作「史達林管風琴」。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時,喀秋莎還沒有完成測試定型,但蘇聯立即決定全力開始生產。6月28日,第一個獨立喀秋莎火箭炮連成立,裝備2門喀秋莎。而此時整個蘇聯才總共只有7門。
奧爾沙之戰後,德軍也迅速注意到蘇軍裝備的這種新式火箭炮,開始全力尋找這個火箭炮連。10月初,在莫斯科戰役中,獨立火箭炮連與德軍滲透突進的先頭部隊遭遇,炮手迅速架炮,其他人員則拼死抵抗,為發射火箭炮爭取時間。在打光所有火箭彈後為了不讓這個秘密武器落入德軍之手,炮手們又將火箭炮徹底炸毀。但這時火箭炮連已經被包圍,隨後戰鬥中全連從連長伊萬·安德烈耶維奇·費列洛夫大尉以下幾乎全部犧牲。蘇軍的第一個火箭炮單位就以這樣悲壯的結局落幕。但是,很快喀秋莎火箭炮就開始大量裝備部隊,在整個戰爭中,蘇聯總共生產了1.1萬門各型火箭炮,其中M-13型就有6800門,總共成立了7個火箭炮師、11個火箭炮旅以及38個獨立火箭炮營。到1945年5月柏林戰役時,蘇軍一次就投入了2000門喀秋莎,給德軍以沉重打擊。
在1945年6月24日的勝利閱兵上,當喀秋莎火箭炮車隊駛過紅場時,全場掌聲雷動,軍民齊聲高唱喀秋莎。將氣氛推向高潮,充分表達了對於喀秋莎在戰爭中巨大貢獻的讚譽。
朝鮮戰場上的喀秋莎
抗美援朝戰爭中,這種正式名稱為M-13的火箭炮也裝備了志願軍炮兵,先後有8個喀秋莎火箭炮團在志願軍炮兵第21師的統一指揮下參戰,喀秋莎這個美麗的名字來到了朝鮮戰場,同樣給對手帶來巨大的震撼和打擊。
當時美軍掌握著制空權,喀秋莎火箭炮又存在發射時火焰煙霧較大的缺陷,容易暴露自己,所以一般都是事先測定好目標,提前構築好發射陣地,夜間隱蔽進入陣地,一個最多兩個齊射,就迅速撤出陣地。志願軍火箭炮部隊採取「快去、猛打、快回」的遊擊戰術,入朝作戰兩年半中,先後配屬過12個軍,協同步兵參加大小戰鬥30餘次,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步兵的一致好評。炮兵21師當年的戰鬥總結中就寫道:「對反擊目標先以火箭齊放,爾後步兵攻擊,形成了當時反擊作戰的戰術,凡能經火箭齊放之目標,敵勢必失去戰鬥能力,因而步兵能順利攻佔之。」
1951年9月1日,火箭炮203團支援志願軍27軍79師235團反擊後洞裡陣地的美軍,203團採取「炮陣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團集中」、「晝間指揮分隊作業,夜間戰炮分隊開進」等戰術,黃昏後全團從集結地域向預設陣地開進,當晚進入陣地,迅速按觀察所晝間測定的射擊諸元和步兵協同的時間,全團24門喀秋莎火箭炮突然開火同時齊射。瞬間,384枚火箭彈就落在美軍陣地上,美第7師2個營全部被覆蓋在密集的炮彈之下,死傷慘重,步兵隨即發起衝鋒,一舉奪回陣地。這就是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的在朝鮮的第一戰。
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15軍軍長秦基偉在回答志願軍總部需要什麼支援時,第一個就是要的喀秋莎!志願軍總部隨即將火箭炮兵第209團編入由炮兵第7師指揮的戰役炮兵群,投入上甘嶺作戰。
火箭炮兵209團裝備24門喀秋莎,通常在步兵發起反擊作戰前,同樣以全團24門喀秋莎進行火力準備,轟擊預定攻擊目標,極大殺傷敵軍,為步兵反擊開道。在陣地反覆爭奪中,只要步兵呼叫炮火支援,就以營或連齊射進行支援,壓制敵軍炮火,以炮火覆蓋進攻的敵軍步兵集群,有利配合步兵。
在抗美援朝最後一戰的金城反擊戰中,火箭炮部隊更是活躍,僅團級規模的齊放射擊就有69次,極大支援了步兵的進攻。當時步兵看到火箭炮發射時的壯觀場面,都會情不自禁地歡呼:「炮兵萬歲!」,將喀秋莎火箭炮稱之為炮兵之王。那時火箭炮部隊的車號是「84」,在路上只要車號是「84」車的車都會得到主動讓路的禮遇。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志願軍對喀秋莎的高度評價。
在紅場上唱起喀秋莎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一邊倒的外交路線,開始了中蘇關係的蜜月期,《喀秋莎》也隨之傳入中國,成為中國人民最為熟悉和喜愛的蘇聯歌曲,五十年代的許多舞會上都會奏起這首歌,幾乎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典型的標記。以後由於中蘇關係的惡化,《喀秋莎》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經典的魅力是無窮的,也是足以經得起時間的打磨。90年代以後,中俄關係逐步改善,《喀秋莎》也再度成為人們所喜愛的歌曲在舞會上、在KTV裡被廣為傳唱。甚至很多俄羅斯的企業,俄語培訓機構都搶著用喀秋莎來做名字,因為在中國人的心裡,幾乎就已經是把喀秋莎和俄羅斯畫上了等號。
而這次解放軍儀仗隊參加俄羅斯的勝利閱兵,在進場時高唱《喀秋莎》,確實有些出人意料。不過解放軍還從沒有在閱兵式上,演唱既是愛情歌曲又是戰鬥歌曲的先例。這次也算是解放軍的一大創舉吧,選中《喀秋莎》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首先是蘇聯歌曲,其次又是在戰爭年代最為流行的,非常貼切勝利閱兵的主題和氛圍,同時也可以表達中國人民對俄羅斯人民的友好感情,可謂一舉數得。
如果解放軍需要在勝利閱兵配上音樂,有人認為應該選擇《莫斯科-北京》,也有人覺得是《神聖的戰爭》更好,但是仔細分析下,還是《喀秋莎》最合適。因為《莫斯科-北京》只表現出了中蘇(俄)友誼,與戰爭勝利似乎並不太搭界。而《神聖的戰爭》固然是和戰爭密切相關,但是在中國的影響力就遠不如《喀秋莎》,而且這個音樂鏗鏘有餘,在勝利閱兵的歡慶氛圍似乎不太合拍。只有《喀秋莎》既有戰爭的嚴酷又有愛情的溫婉,同時還是中國人民最喜愛的蘇聯歌曲,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是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