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入場曲《喀秋莎》傳奇史

2020-12-18 騰訊網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僅在蘇聯,而且在全世界不少國家,都有傳唱《喀秋莎》的傳統。

《喀秋莎》傳唱(圖片來源於網絡)

演唱《喀秋莎》(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5年5月4日夜莫斯科閱兵式彩排,應邀來訪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官兵,伴著軍樂,用俄文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Катюша),正步走過紅場。現場俄羅斯觀眾邊拍照,邊歡呼、喝彩,有人甚至動情流淚。中國軍人在紅場放歌《喀秋莎》,撥動了俄國人的心弦,只因為這不是一首普通的蘇聯歌曲,而是一首有著特殊由來的情歌,在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成為家喻戶曉的軍旅情歌。由於《喀秋莎》具有了超乎音樂生活之外的特殊意義,它在蘇聯時期便具有其特殊的社會地位。

歸,死前齊聲高唱《喀秋莎》。

詞作者伊薩科夫斯基,還聽到過更離奇的故事:有一次,蘇德軍隊交戰的間歇,蘇聯紅軍突然聽到,從德軍戰壕裡傳來《喀秋莎》的歌聲,雙邊的交戰因此停歇良久。後來,紅軍發起進攻,擊潰了戰壕裡的德軍,發現演唱《喀秋莎》的,竟是一部德軍留聲機,它播放的那張《喀秋莎》唱片,顯然是從蘇聯某地搶來的,但是美妙的歌聲,也使德軍聽入了迷。

世界各種語言的同一句問候:「你好,喀秋莎!」

中國讀者都知道,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沃羅涅日州兵工廠,生產了一種被稱為喀秋莎火箭炮的武器,實際上,這是一種自行火炮,因為當時這種新型武器嚴格保密,誰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紅軍就把她稱作「喀秋莎」。詞作者伊薩科夫斯基證實,這和當時蘇聯全國流行傳唱《喀秋莎》有關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僅在蘇聯,而且在全世界不少國家,都有傳唱《喀秋莎》的傳統。比如義大利抵抗組織,將《喀秋莎》定為遊擊隊隊歌,那優美的

開創當時蘇聯抒情作品創作新路

起初,《喀秋莎》的歌詞,只是幾行未完成詩,其作者,是1938年,由蘇聯著名的詩人和歌詞作者伊薩科夫斯基所寫,作曲則是布蘭德爾,二位均為史達林獎金獲得者。

伊薩科夫斯基在回憶《喀秋莎》創作的時候說,他寫了八行就寫不下去了,不知道接下去該寫什麼。恰在此時,布蘭德爾來找伊薩科夫斯基,問他要歌詞譜曲,伊薩科夫斯基對他說:「歌詞我倒有,名為《喀秋莎》,就是沒寫完,你看怎麼辦?」說罷,就把未完成稿交給了布蘭德爾。此後,伊薩科夫斯基由於各種原因,徹底忘記了他和布蘭德爾的這場談話,他想,一份沒有寫完的歌詞,作曲家也不會譜出什麼好曲子吧。

但是,布蘭德爾卻從伊薩科夫斯基的歌詞中看出了門道,他覺得,儘管歌詞只有8行,但修辭美妙,音調婉轉,特別是詩行重音很為特別,可謂標新立異。於是,布蘭德爾立即投入《喀秋莎》的作曲,一口氣寫下多個草案。布蘭德爾把他譜曲的事,告訴了伊薩科夫斯基,不久,後者即將歌詞寫完,交給布蘭德爾。布蘭德爾根據完整版的歌詞,再次修改曲子,並給《喀秋莎》主題定性,說這是邊防軍戰士的情歌,描寫戰士思念遠方少女,美麗的喀秋莎也在期盼邊防戰士回到身邊。

伊薩科夫斯基多年後談到《喀秋莎》時說,他和布蘭德爾似乎預感到戰爭將臨,因為創作這首歌曲的時候,西班牙內戰正酣,世界反法西斯運動如火如荼,歌中所傳達的情感已在他們心中點燃。因此,創作一首保衛祖國的抒情歌曲,是時代的要求。所以,《喀秋莎》剛一發表,即成為軍旅文藝作品的典範,《喀秋莎》的詞曲作者,開創了當時蘇聯抒情作品創作的新路。此後,蘇聯戰爭題材歌曲的趨勢呈井噴式爆發,一直持續到戰後。

蘇聯歌壇專家認為,《喀秋莎》的美學意義,在於作者塑造了一位帶有憂鬱感的少女形象,她對愛人的期盼和熱望,喚醒了人類心底的情愫。歌曲《喀秋莎》裡面有憂鬱,而無哀傷,而給人更多的是信心、希望和力量,這些亮麗的情感之光穿透時空,化作少女的驕傲,因為她愛慕的人,是一位「遠方邊疆的戰士」。

《喀秋莎》成為軍旅情歌之前,曾是1938年蘇聯國家爵士樂團的演奏曲目之一,該樂團的藝術指揮,正是布蘭德爾。1939年2月,該樂團在莫斯科首演,曲目之一就是《喀秋莎》,演唱者是蘇聯著名獨唱演員巴基謝娃。

不少紅軍戰士給「喀秋莎」寫情書

此歌在蘇聯唱紅之後,一些著名歌唱家,如維諾格拉多夫、魯斯蘭洛娃及克拉索維斯卡亞等紛紛翻唱,使這首歌曲流傳更廣。緊接著,一些專業樂團,特別是蘇軍各個文工團,便將此歌列入演出的必唱歌曲,在全國各類文化活動和劇場演出中反覆演唱。據《蘇聯文學報》報導,戰前的1939年,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的民眾迎接蘇聯紅軍的時候,唱的就是這首歌。1940年,蘇聯人在家庭聚會時,都要唱《喀秋莎》,真可謂走進了藝術殿堂,也流行於千家萬戶,成為蘇聯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

在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歌中少女「喀秋莎」,是廣義 「愛情」的意象,她不僅是蘇聯紅軍的大眾情人,炮火紛飛戰場上的愛情偶像,而且也是將軍人的希望與寄託所在。不少紅軍戰士聽完這首歌,竟然給「喀秋莎」寫起了情書,有個紅軍小戰士給「喀秋莎」寫道:「假如一顆流彈飛向遠方,我的親人,請不要憂傷,告訴人們我犧牲的真相。」還有人創作了歌曲《喀秋莎》的續篇,「喀秋莎」逐漸成為衛國戰爭時期蘇聯紅軍官兵的精神支柱,難怪莫斯科文學博物館裡,珍藏著一段當年文藝界對《喀秋莎》的評價,其中寫道:「我們都愛喀秋莎寶貝,我們愛聽她唱歌,她讓敵人聞之喪膽,朋友勇氣倍添。」

也有一些紅軍女兵聽完《喀秋莎》,立志做一名歌中的女神,還將自己的名字也改作「喀秋莎」,比如紅軍女上士帕斯圖申科,是一名重機槍手,就把她的名字改為「喀秋莎」,在戰鬥中英勇殺敵,屢建功勳,獲得了紅星勳章。1943年1月10日,蘇軍第44 集團軍出版的《衝鋒報》還刊登了頌揚帕斯圖申科的詩:

我們將少女喀秋莎歌唱,她就站在峻峭的岸上,你再聽新歌將喀秋莎頌揚,她已是冷峻而普通的姑娘,當敵人蜂擁而上,機槍突然不響,一躍而起,怒殺頑敵,喀秋莎,普通的姑娘……

有不少悲壯的事跡也與《喀秋莎》緊密相關。1942年7月,希特勒軍隊進犯蘇聯斯摩稜斯克州,圍剿卡斯普列亞村,瘋狂屠殺村民,蘇聯百姓視死如

旋律,幾乎傳遍整個義大利。戰爭期間,有天夜裡,幾個蘇軍戰俘從法西斯監獄逃跑,進到一座義大利小村莊,他們來到一家村民家敲門,深更半夜,村民害怕,不敢開門,蘇聯戰俘就在門外唱起了《喀秋莎》,村民果然開門迎接,還把他們送到遊擊隊的駐地。保加利亞遊擊隊,也將《喀秋莎》定為隊歌,法國抵抗組織也欣賞這首歌,還曾將它列入抗擊德軍行動的信號。更神奇的是,烏克蘭詩人馬雷什科戰後訪問美國,竟然在俄克拉荷馬州的棉花種植園,聽見一群黑人農民在田裡高唱《喀秋莎》。日本人也喜歡唱這首歌,並列入「日本歌唱之聲」合唱團的節目單。

《喀秋莎》詞作者伊薩科夫斯基老家的文化館裡,開了一家「《喀秋莎》博物館」,裡面保存著世界各地用不同語言翻譯和出版的《喀秋莎》歌篇。有趣的是,世界各地所翻譯的《喀秋莎》儘管曲調無異,而歌名卻大相逕庭。比如義大利語的歌名是《卡特琳娜》或者《風在呼嘯》,以色列譯為《喀秋什卡》,法國人翻譯的歌名是《卡扎喬克》。

上個世紀90年代,在伊薩柯夫斯基的家鄉烏格拉河畔出現了一座「喀秋莎紀念館」,那是當地人民出錢出力建造起來的。能工巧匠們就地取材,在一塊平地上用一根根整段圓木搭起一座類似俄國傳統式樣木屋的象徵性建築。木屋裡陳列著各種回憶文章、《喀秋莎》的各種語言的歌詞、唱片以及有關這首歌的剪報,還有響著《喀秋莎》旋律的電鈴。屋子左邊放置了一塊球形巨石,石上嵌有一塊金屬牌子,上面刻著《喀秋莎》的頭兩行詩句。平地的一邊還豎起一段形狀奇特的松樹杆,樣子酷似豎琴,象徵著音樂和歌曲。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為一首歌曲而建造的紀念館。

1985年,莫斯科舉行第七屆世界青年和大學生聯歡節,組委會以國際上熟悉的「喀秋莎」,命名了聯歡節寶貝——純情美麗,笑容可掬的俄羅斯少女,蘇聯用「喀秋莎」歡迎全世界各地的來賓,收到了非常奇妙的效果,聯歡節期間,在莫斯科可以聽到世界各種語言的同一句問候:「你好,喀秋莎!」

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喀秋莎》穿越時空,從一首單純的蘇聯軍旅情歌,演變為國際流行的和平之歌。

沒有《喀秋莎》的勝利日,根本就不是節日

《喀秋莎》作為蘇聯著名軍旅情歌,已經約定俗成,成為歷次偉大衛國戰爭紀念活動的指定歌曲,從戰後一直沿襲到今日。

根據以往筆者親臨紅場勝利日閱兵式現場觀察,《喀秋莎》不僅成為紅場閱兵開始前後,高音喇叭中隨時和反覆播放的歌曲,更是勝利日晚會的必唱歌曲,同時也是勝利日前後,俄羅斯各兵種、軍種以及各種偉大衛國戰爭老兵聚會和聯歡,臺上臺下必唱歌曲。2005年,筆者應俄羅斯英雄協會主席、前國防部部長瓦連尼科夫大將的邀請,前去紅場觀摩閱兵式,閱兵結束後,紅場舉辦了老兵尋找當年的戰友和戰旗的活動,數千位老兵身穿蘇軍的軍服,在鮮花的海洋裡,伴隨著《喀秋莎》的歌曲,與昔日的戰友相見。

俄羅斯英雄協會與國際戰友協會還出版了《蘇聯戰爭金曲十五首》,《喀秋莎》也名列其中。瓦連尼科夫大將說,無論是蘇聯還是俄羅斯,沒有《喀秋莎》的勝利日,根本就不是節日。文/孫越(作家、翻譯家)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

……

相關焦點

  • 唱起《喀秋莎》,中俄兩國人民都忍不住落淚
    《喀秋莎》歌詞誕生在中國?《喀秋莎》詞作者、俄羅斯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俄文原版詩集精裝本《青春之歌:喀秋莎》。       學界公認,歌曲《喀秋莎》(又譯「卡秋莎」)是先有了詞,後有了曲的。其詞作者是俄羅斯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
  • 蘇聯歌曲喀秋莎中俄文歌詞試聽 中國與喀秋莎的情緣
    喀秋莎53_喀秋莎.mp3喀秋莎.mp3喀秋莎俄文歌詞  Расцветали яблони и груши,   Поплыли туманы над рекой;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
  • 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高唱《喀秋莎》過紅場 喀秋莎中文歌詞
    5月4日,紅場閱兵第二次彩排正在進行,解放軍三軍儀仗隊112名儀仗兵在通過紅場時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引得莫斯科市民一片鼓掌歡呼。解放軍三軍儀仗隊112名儀仗兵在通過紅場時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引得莫斯科市民一片鼓掌歡呼。
  • 《金剛川》中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猛?一口氣384發碾壓美軍炮兵
    的確,下午美軍的榴彈炮剛剛轟擊了橋體,晚上志願軍就用喀秋莎火箭炮進行了復仇,火箭彈宛如流星雨劃破暗夜,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非常解氣。那飛過志願軍頭頂的火龍尖嘯,一定是世界上最美,也最致命的樂章。這就叫:天降正義,奏響敵人的死亡之曲!很多網友感慨,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路走來,這是我們除了高炮榴彈炮以外,第一次有了這種可以將敵人壓倒毀滅的及時火力。
  • 這一次,邀你聽原版《喀秋莎》!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車》《紅莓花兒開》《喀秋莎》……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總能喚起很多人的回憶和共鳴這些蘇聯時期流傳至今的作品讓蘇聯文化的魅力盡顯光芒11月8日02◆名曲◆● 20餘首名曲及精心準備中國歌曲 ● 在本場演出中,俄羅斯紅軍歌舞團將帶來諸多膾炙人口的俄羅斯民歌,《喀秋莎》《紅莓花兒開》《沿著彼得大街》……這些旋律一響起,相信很多觀眾都能跟著哼唱
  • 全球最好聽的100首鋼琴曲,你值得收藏!
    現在,就一起來聆聽來自全世界各個民族的100首精選鋼琴曲吧!>020.D大調卡農(帕赫貝爾)D大調卡農賴康康 - 弦情吉他021.夏天裡最後一朵玫瑰(愛爾蘭民歌)夏天裡最後一朵玫瑰純音樂 - 喀秋莎外國懷舊金曲
  • 發箍在日語叫「喀秋莎」?
    發箍在日語裡叫「喀秋莎」? 女性用來固定和裝飾頭髮的C字形發箍(如圖所示)在日語裡叫作「カチューシャ」,也就是「喀秋莎」的音譯。這也是日本獨有的一種叫法。 據說,這是受到大正時代人氣女演員松井須磨子的影響。
  • 郭英德的《明清傳奇史》稱傳奇作品達到了高峰,這反映出什麼情況
    本文系作者忍住悲傷和停止哭泣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郭英德《明清傳奇史》稱:「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勃興期:萬曆十五年至清順治八年)姓名可考的傳奇作家約有351人,是傳奇生長期(成化初年至萬曆十四年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來自地獄的少女
    看電影的時候,我對於喀秋莎這種武器非常感興趣,因為這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居然有喀秋莎這麼美麗的名字,於是就查閱了一些資料,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先來看看喀秋莎究竟長什麼樣,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名稱應該叫做BM-13多管火箭炮,這種武器是二戰時蘇聯為了對抗德國研製的機動性強殺傷力巨大的武器。
  • 《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前些天影院新上了一部影片《金剛川》,片中的火箭炮「喀秋莎」的威力實在令人大開眼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喀秋莎」到底是何方神聖。 說火箭炮「喀秋莎」之前得先了解一下《喀秋莎》這首歌。
  • 新年伊始,最值得推薦的巫喀秋莎家用桌面音響
    巫喀秋莎迷你HiFi音響額定輸出功率為35W,採用了雙單元設計理念——2吋全頻單元搭配底部腔體的2吋低頻單元,要比一般的藍牙音響有更好的聲音表現。這款巫喀秋莎迷你HiFi音響設計復古獨特,擁有多種顏色可供選擇,專為好音質而生,下面,我們就從她的外觀、功能、以及音質等方面進行詳細的了解。
  • 《金剛川》中如同流星雨一樣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
    就用女性的愛稱喀秋莎命名了,蘇聯部隊就一直流行起這個叫法。我國在打抗美援朝戰爭是剛建國不久。國力都還沒有正式開始發展。朝鮮收到美國襲擊後向我國求援。我國還是義無反顧地給出了幫助。當時我軍的裝備確實還是比較弱後。我國使用的大部分裝備還是戰鬥中繳獲的美制和蘇制裝備。
  • 孕中期胎教音樂之外國民歌系列:喀秋莎
    《喀秋莎》作於1938年,是一首二戰時蘇聯經典歌曲。描繪的是前蘇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之情,這是一首愛情歌曲。歌詞: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
  • 《喀秋莎》是誰創作的,名字是什麼意思,為何現在的版本眾多?
    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喀秋莎》的旋律是少不了的一環。很少有一首歌像《喀秋莎》那樣有過無數個語言的版本,不但俄羅斯本國,甚至他們從前的敵人們也熱愛這首歌,至少有超過12個語言的版本。在戰爭之後的漫漫歲月之中,有無數個搖滾樂團、電子樂團、DJ對它進行不斷的翻唱改編。
  •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打出了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喀秋莎功不可沒
    喀秋莎火箭炮是唯一能完全壓制美軍的武器。整個韓戰期間,志願軍共裝備了120臺喀秋莎火箭炮,全部隸屬於第48軍第21炮兵師。由於喀秋莎火箭炮不同於常規火炮,對炮手的操作水平要求很高,志願軍士兵甚至從來沒有見過喀秋莎火箭炮的模樣,所以他們在國內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訓練,然後才拉到朝鮮作戰。
  • 《波希米亞狂想曲》皇后的傳奇搖滾派對
    不僅靠著能在影院隨著歌聲歡唱的一大賣點來緊緊抓住粉絲的心,對於我一個非皇后歌迷、只愛看電影的一般觀眾來說,能夠欣賞多首震撼人心好音樂、充分感受到他們獨特的魔力之餘,光是片中這位巨星的內心情感糾結與起伏奮鬥史,就足以讓我看得津津有味。
  • 一學就會(4)|喀秋莎之雛鷹篇
    >【王珏老師注】喀秋莎菜鳥篇請見:《一學就會(3)|喀秋莎錄屏大法之菜鳥篇》如果覺得文字的方式閱讀起來困難的話,可到本公眾號首頁輸入cs,即可學習王珏老師製作的視頻教程。放置後,如果位置不合適,可以用滑鼠拖動媒體素材進行調整。有時,我們希望將一段媒體素材B插入到另一段媒體素材A的中間。此時,需要先點擊時間軸上的分割按鈕
  • 二戰中納粹差點綁走蘇聯「喀秋莎」設計師(圖)
    資料圖:蘇聯BM-13「喀秋莎」火箭炮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得到絕密情報:蘇聯年輕火炮設計師列昂採夫主持的一家研究所在研製「喀秋莎」火箭炮方面獲得突破。納粹德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將「喀秋莎」弄到手。經過研究後,他們發現,研究所的看門人是個白俄流亡將軍的侄子,德國人很輕易就把他發展成間諜,並讓他在晚上溜進列昂採夫辦公室,竊取了「喀秋莎」設計圖,進行拍照後,將膠捲送到了德國武官處。得知盜取圖紙成功後,納粹情報部長卡納裡斯海軍上將立即下令,要求武官處把膠捲火速送到柏林。但攜帶絕密膠捲的德國情報人員還沒離開蘇聯,行李便被小偷席捲一空。納粹德國第一次盜竊「喀秋莎」計劃就這樣功虧一簣。
  • 《波西米亞狂想曲》:用電影的姿態呈現一場傳奇演唱會
    在喜歡的樂隊主唱「跑路」後Freddie大膽自薦,並通過小秀唱功獲得了吉他手Brian和鼓手Rogerr的認可成為樂隊主唱,他們與後續加入的貝斯手John一起開創了皇后樂隊的傳奇。與以往傳記片不同的是《波西米亞狂想曲》並沒有給出太多時間描繪樂隊成功有多麼艱難,他們是為音樂而生,天生的舞臺王者。
  • 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前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武器?能令美軍膽寒,讓德軍聞之色變?喀秋莎是前蘇聯在1939年定型成功生產的一種多軌自行火箭炮,但喀秋莎並不是它的正式名稱,當時這款新式武器在蘇聯是屬於機密,大多數蘇軍也不知道這款武器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