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聯士兵的利器,納粹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
導語:蘇聯士兵的利器,納粹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在二戰時,蘇聯是一個軍事國力強大的國家。在製造武器這一方面十分有經驗,所以很多國家也對蘇聯很忌憚。而且,蘇聯曾經打造過一款武器,給蘇軍裝備使用。
-
《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這首愛情歌曲在戰爭中得以流傳,在整個蘇聯,到處傳唱著這首歌曲。 一位隨軍記者當時激動地寫到:「天哪,這是怎麼了,簡直就是『喀秋莎』的歌聲在向柏林進攻。」然而,蘇聯士兵就是因為這個他們最喜愛的歌曲和他們心目中最美麗的姑娘的名字,命名了他們喜愛的火炮——蘇聯的火箭炮「喀秋莎」。
-
蘇聯歌曲喀秋莎中俄文歌詞試聽 中國與喀秋莎的情緣
閱兵當天,中國方隊伴著俄羅斯樂曲《喀秋莎》,高舉中國國旗通過紅場。早在前幾日彩排時,中國方隊的過人軍姿和了得「唱功」就已「一鳴驚人」。令俄羅斯人略感意外的是,這首傳唱於「二戰」歐洲戰場的俄羅斯愛國歌曲,也浸潤了幾代中國人的心靈。
-
喀秋莎為何會成為二戰中德軍的噩夢?主要有以下四點
而這款讓德軍士兵痛恨且退避三舍的武器,就是喀秋莎(Katyusha)。那麼,為什麼裝在卡車上的移動火箭發射器在戰場上如此可惡,成為納粹德國士兵無法擺脫的噩夢呢?事實上,事實上,有以下四點。首先,卡秋莎火箭是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的「秘密武器」。
-
《喀秋莎》是誰創作的,名字是什麼意思,為何現在的版本眾多?
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喀秋莎》的旋律是少不了的一環。很少有一首歌像《喀秋莎》那樣有過無數個語言的版本,不但俄羅斯本國,甚至他們從前的敵人們也熱愛這首歌,至少有超過12個語言的版本。在戰爭之後的漫漫歲月之中,有無數個搖滾樂團、電子樂團、DJ對它進行不斷的翻唱改編。
-
二戰末期死扛蘇聯紅軍,波蘭找到納粹德國士兵的遺骸,全都是精銳
幾天前,負責搜尋和挖掘德國士兵遺骸的歷史研究所「 Pomost」在波蘭下西裡西亞省Kozlice村發現二戰德國傘兵的各種物品;資料顯示,該地在上世紀30年代後期修建有一個飛機場,是納粹德軍眾多秘密訓練基地之一。
-
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前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武器?能令美軍膽寒,讓德軍聞之色變?喀秋莎是前蘇聯在1939年定型成功生產的一種多軌自行火箭炮,但喀秋莎並不是它的正式名稱,當時這款新式武器在蘇聯是屬於機密,大多數蘇軍也不知道這款武器的名稱。
-
《金剛川》中如同流星雨一樣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
其實一看到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能猜到這是蘇聯的武器。這款武器是二戰時期蘇聯自己研製的一款火箭炮。這種火箭炮最高可同時16枚炮彈一起發射,所以大家才會看到3撥如流星雨一樣的炮彈。這種炮彈生產廉價壓力小。缺點是精準性比較差。
-
唱起《喀秋莎》,中俄兩國人民都忍不住落淚
多年來,有關這首歌詞誕生的經過,在中國流傳著多個版本,比如2010年4月23日《吉林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喀秋莎》誕生在琿春」的文章,文中說:「前蘇聯歌曲《喀秋莎》誕生於1938年7月發生的蘇聯與日本的『哈桑湖戰役』(日本稱之為『張鼓峰事變』)。」
-
該奇特的戰鬥神器,是二戰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巧用重創美軍
「喀秋莎」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曾經在俄羅斯的閱兵儀式上,解放軍唱著中文版的《喀秋莎》一路高歌,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不僅僅是一首世界名曲,更是一款作戰非常牛的戰鬥利器;在第二次世界時期,該武器的戰績可謂是讓納粹德軍談之色變,是其噩夢般的存在,甚至二戰結束後
-
西方國家洗白納粹,抹黑蘇聯二戰功勞,俄羅斯動用刑法打擊跟風歪曲...
俄偵委主席亞歷山大 巴斯特雷金指出:「保護在世者和犧牲的解放鬥士、平民以及被納粹殺害者的英靈是我們的義務。銘記和了解戰爭教訓意味著還有機會預防悲劇和錯誤在當代再次發生。」他還補充說,「我們應當阻止那些歪曲歷史真相的行為,其中包括採取刑法措施。」
-
進攻蘇聯是命中注定?為何納粹德國在橫掃西歐後要離開進攻蘇聯?
二戰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以及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時至今日依然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的發展。而作為二戰的策源地,納粹德國的抉擇,深刻影響了二戰甚至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當然真的不是,如果希特勒面對的問題真的這麼簡單,相信他也不會在蘇德戰爭中這麼「急不可耐」了。在靜夜史看來,德國在橫掃西歐後,之所以跟吃了炫邁一樣完全停不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膨脹是納粹的生存方式希特勒停不下來,根本原因在於納粹德國根本停不下來。
-
美國竟把二戰爆發歸罪於蘇聯,德國外長都聽不下去了
日前,為紀念二戰歐洲勝利日75周年,美國國防部發表了一篇題為《歐洲勝利日:慶祝與思考的時刻》的文章,上面提到二戰始於「德國和蘇聯入侵波蘭之時」。也就是說,蘇聯與納粹德國一樣,也是挑起二戰的「始作俑者」。這番說辭被不僅被俄羅斯譴責為「偽善、謬論」,連德國都沒法聽了。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來自地獄的少女
看電影的時候,我對於喀秋莎這種武器非常感興趣,因為這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居然有喀秋莎這麼美麗的名字,於是就查閱了一些資料,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先來看看喀秋莎究竟長什麼樣,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名稱應該叫做BM-13多管火箭炮,這種武器是二戰時蘇聯為了對抗德國研製的機動性強殺傷力巨大的武器。
-
二戰各國實力,美國排第一,德國蘇聯緊跟其後,英國也不差
二戰結束後,美國共有1000多萬軍隊。有人說美國人貪生怕死,戰績不咋滴,這其實是個誤區,血戰太平洋諸島的海軍陸戰隊,吃叱吒海空的海軍航空兵,戰略轟炸德國的第8航空隊,101、82空降師等等,都是打硬仗精銳的主。
-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集中營!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在歐洲多地設立了集中營,對猶太人以及戰犯實行肉體消滅。位於愛沙尼亞的克魯加集中營設立於1943年,關押了包括蘇軍俘虜、愛沙尼亞政治家以及許多猶太人。在納粹黨衛軍和愛沙尼亞警察的殘暴管制下,許多囚徒被強迫進行各種重體力勞動,由於生存條件極其殘酷,許多人在集中營中死去。
-
喀秋莎的射程遠火力強大,德國為什麼不用?德國軍工技術不行嗎?
在二戰期間,喀秋莎火炮是一款很具有代表性的武器,我國軍隊對這款火炮也很有使用心得,在多次戰爭中都曾使用過。喀秋莎的射程遠,火力強大,蘇聯將其發揚光大,其實德國在二戰前就研究過,也裝備過類似的火箭炮,那為何從不使用呢?
-
蘇聯經典電影展勾起中國觀眾懷舊情結
該片根據蘇聯、德國及其他國家的新聞片及紀錄片片斷剪輯而成,記錄了希特勒和納粹在德國如何發展,怎樣為戰爭作思想準備,如何排除異己、迫害猶太人等歷史。 儘管片長達138分鐘,又是黑白影片,前來觀影的觀眾仍看得非常投入,時而因諷刺性的幽默解說而全場發笑,時而為鏡頭裡對婦孺的殘忍殺害而憤慨嘆息。
-
二戰上色老照片:被俘的德國僕從國軍隊、納粹集中營的可憐倖存者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二戰中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這張照片拍攝於1943年,在潮汐行動中,盟軍對羅馬尼亞的煉油廠實施戰略性轟炸。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突然向蘇聯發起大規模進攻,蘇聯軍隊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德軍一路勢如破竹,不斷向蘇聯腹地推進。7月14日,德軍中央集團軍先頭部隊攻佔了蘇聯戰略重鎮奧爾沙。德軍正在抓緊時間將後方補給物資運往這個靠近前線的供應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