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小編咋覺得哪裡不對勁呢?學生時代作為好學生的小編,到現在還清清楚楚記得語文老師用心良苦糾正讀音的情景,明明說的是:斜在詩中讀xiá,衰在詩中讀cuī,騎在詩中讀jì。
然而,小編最近發現,那些原先大家認為的錯誤讀音,好像突然來了個鹹魚翻身,試圖取代正確讀音的地位。
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一篇名為《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文中舉出了一大串改變讀音的例子:
▼鐵騎(jì)改為鐵騎(qí)
▼呆(ái)板改為呆(dāi )板
▼確鑿(zuò)改為確鑿(záo)
▼蕁(qián)麻疹改為蕁(xún)麻疹
▼簞食(sì )壺漿改為簞食(shí )壺漿
這樣的字還有很多,如:
從,統讀 cóng,取消 cōng(從容);
脊,統讀 jǐ,取消 jí(脊梁);
跡,統讀 jì,取消 jī(事跡);
績,統讀 jì,取消 jī(成績);
框,統讀 kuàng,取消 kuāng(門框);
拎,統讀 līn,取消 līng(拎東西);
......
此消息一出,網友們立刻不淡定了,紛紛表示不能接受!有網友驚呼這是「劣幣驅逐良幣」,有網友表示「本來認識的,現在都不認識了。」還有網友表示「詩詞的讀音改了就不押韻了」。
當然,最操心的還是家長和老師們。有家長無奈地表示:「不知道到底哪個讀音才是正確的了,以後都不敢輔導孩子了。」
語文老師也是欲哭無淚:「費那麼大勁給孩子糾正過來的讀音,居然成錯的了,讓我情何以堪?」
然而,就在網絡上因為這事炸開了鍋的時候,《咬文爵字》主編黃安靖出面澄清了:這是條假新聞!
他表示,這則「假新聞」中的大部分內容來自國家語委2016年6月6日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而這個《徵求意見稿》至今尚未正式發布。今後正式發布的《審音表》應該不完全和《徵求意見稿》一樣。
「也許網友擔心的『讀音改動』根本就不會出現在正式發布的《審音表》中,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
2月19日,有記者就此事致電教育部,主管漢字讀音審定的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拼音研究室回應稱:
包括上述詩詞中生僻音在內的一些古漢語生僻音確實有調整,調整原則是古漢語生僻音在現代是存在的且有其相對應語意的就保留,但如果只有生僻音而與其現代音所對應的字所對應語意相同則使用現代讀音,這也是考慮到推廣使用的方便,而且考慮到了大多數人的意見。
同時,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拼音研究室強調:
這一讀音改變還未正式成為國家標準,還需要經過審音委、標準委的審議才能公布,目前還應以原生僻讀音為準。至於新版教材和字典使用調整後的讀音,其認為可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了解的早,率先改革了,因為這一標準預計很快就會公布。
有媒體報導稱,2019年1月10日,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發布《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9年工作要點》。《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作為重要的普通話語音標準,列入了2019年的工作要點,計劃在2019年內正式發布。
劃重點:也就是說,現階段這些字還是以原讀音為準,但是這些字的讀音未來會不會變動現在還不能確定,將由今年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正式揭曉。
說一說小編個人的看法:
雖說語言隨著時代的變遷會有所改變,語言的約定俗成,可以方便人們的交流。
然而,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以中國漢字為本、為傲的中國人,有必要和義務尊重那份綿延上千年的傳統,保留那些流傳無數代的漢字原本的韻味。
漢字不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國不朽的文化瑰寶,如果那些在歷史長河中存在了上千年的漢字讀音,只因為大多數人用錯,就被隨意改變,未免顯出對這份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尊重。
同時,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本應以「求真」的態度,對學問的本原保留一份探究和堅定,如果從小被灌輸對待學問可以隨意更改、因為大多數人都犯錯誤就把錯誤轉正,不僅不利於養成對學問的尊重和敬畏,也不利於對事物是非曲直形成正確判斷。
因此,個人認為,對漢字讀音的更改,慎而又慎、不隨意為之才是恰當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