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落葉知秋,願君安好!

2020-12-20 深冷鮮生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2020年8月7日庚子年六月十八

三伏天還未過去,我們迎來了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

此後,夏季的炎熱雖未完全消退,但天氣開始慢慢轉涼。

陽氣收斂而陰氣增長,意味著秋季來臨,也是邁入秋收冬藏的過渡時分。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早在周代,逢立秋這日,天子就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來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二來品嘗新秋收成的米谷,以示慶祝,足見古代先民對立秋之日的看重。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跨過了立秋這道柵欄,夏日的浮躁終將變得雲淡風輕,秋日的草木搖響了時光的風鈴,一個金燦燦的季節,正向我們悄然而來。

一葉落而天下知秋,「秋」在今天立起來了。儘管蛙還在鼓譟,蟬還在鳴唱,風依舊悄悄在一片葉子上寫下秋的詩歌。一片葉子見全局,一絲涼風知秋至,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對立秋獨有的感知。

夏日的燥熱,蟬鳴也開始時斷時續,一轉眼便立秋了,立秋過後,長夏漸短,也許白天還是烈日炎炎,可到了夜裡卻會有絲絲涼風襲來,晝夜溫差開始變大,一早一晚千萬別著涼。

落葉紛飛到立秋,煩惱隨風心無憂,天高雲淡人從容,山重水複逍遙遊。

你好,秋天,莫負好時光!

相關焦點

  • 落葉知秋,願你安好!
    從今日起一宿秋風未覺涼,數聲宮漏日猶長。林泉無計消殘暑,虛向華池費稻粱。【貼秋瞟】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吃點好的,補充一下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
  • 小雨迎立秋 自然好風光
    隨著清晨突降的小雨,今日9時06分,我們迎來立秋節氣。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一些屬於夏季的花草對於立秋的到來似乎還有些渾然未知,如紫薇、木槿、荷花、睡蓮等等,依然開得燦爛熱烈。在園區澄明湖(北湖),初秋的韻味已初現端倪。天高雲淡、水平如鏡,綠意盎然的遠山近林,無不讓人感嘆自然好風光。微風習習帶來草木和湖水的清香,讓暑意也褪去大半。
  • 2019立秋圖片唯美句子一葉知秋 立秋圖片大全配祝福語
    智慧勇敢幸福添,願君秋獲萬擔糧。  4、今日立秋,歡迎參加酷暑告別儀式:一鞠躬,赤日炎炎去無蹤;二鞠躬,避暑山莊刮涼風;三鞠躬,冰爽心情更輕鬆。告別炎熱,立秋快樂!  5、時至立秋年過半,日月如梭轉瞬間;為了日子忙連連,金秋已到收穫天,收穫健康體安泰,收穫愉快樂無邊,收穫幸福好時節。
  • 今日立秋|涼風有信,一葉知秋
    古人說的一點也不錯,雖然到了立秋,然而暑熱未退,夏秋交際之時,夏天的味道還多了些。在眾多落葉喬木中,最先感知秋的氣息的,是梧桐。立秋一到,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與大自然的入秋法則不同,人類對於「入秋時間」的討論,還有著更多層次的表達。
  • 今日小寒:天寒飄雪,唯願君安!
    小寒已至,暖春也即將到來,願所有的美好都在不遠的明天等候著你,願幸福快樂與你保持一致。願君諸事順遂,平安喜樂!歲歲年年,萬喜萬般宜!願你路上有良人相伴,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願你惦念的人能和你道早安。小寒,天寒雪飄,唯願君安!原標題:《今日小寒:天寒飄雪,唯願君安!》閱讀原文
  • 【二十四節氣】今日立秋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今日9點06分迎來「立秋」節氣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款款而來今年的立秋時節處在中伏和末伏時段熱氣騰騰的「秋老虎」提醒著人們暑氣的餘威仍在「啃秋」在傍晚時分席地而坐大大地啃上一口西瓜或香瓜啃去暑氣,迎接豐收農家有「曬秋」的風俗在房前屋後窗臺屋頂鋪滿應季成熟的瓜果曬出一片歡欣富足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
  • 【今日立秋】立秋節氣朋友圈最優美說說 2020立秋微信朋友圈句子
    關於【今日立秋】立秋節氣朋友圈最優美說說 2020立秋微信朋友圈句子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今日立秋】立秋節氣朋友圈最優美說說 2020立秋微信朋友圈句子,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立秋朋友圈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今日立秋 炎炎暑退 一枕新涼一扇風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秋,揪也,物於此而揪秋也」上蒸下煮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草木要開始結果孕子,收穫的季節就要到了!暑去秋要來,今日立秋!
  • 立秋,暑去涼風來!關於立秋的這些小知識您都了解嗎?
    立秋啦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宋代詩人為立秋作詩一首,詩名就為《立秋》: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對立秋的解析: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以後,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而且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 立秋節氣民間習俗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秋是肅殺的季節,預示著秋天的到來。曆書曰:「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這時太陽黃經為135度。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
  • 今年立秋時間:2017立秋是幾月幾日幾點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初候,涼風至【《禮記》作盲風至】。西方悽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二候,白露降。
  • 2018立秋幾點幾分 立秋後還要熱多久
    2018年8月7日21:30:34立秋,今年是晚立秋。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七月節。 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
  • 兒童畫——立秋,秋季畫卷
    今天是8月7號,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我們來欣賞下小朋友關於秋的畫卷吧。
  • 立秋|一葉落而知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幹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曆每年七月初一前後(公曆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
  • 立秋的風俗介紹!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
  • 描寫立秋的經典短句,清新怡人好句子,發朋友圈超讚!
    1、立秋,秋天悄然來了。願秋風不燥,歲月靜好,時光不老,你我都好!2、秋天來了,萬裡的晴空,微涼的秋意,帶給你不一樣的世界!4、立秋了。炎熱的夏季,已悄然遠去。清涼的秋天,已悄然而至。珍惜這美好的一天,好好生活!5、立秋了,與炎炎夏日說再見,去迎接秋日的各種美好。願你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看淡所有的漸行漸遠!6、今日,立秋。
  • 立秋祝福語短語一句話簡短版 立秋微信簡訊祝福及優美句子
    立秋代表著秋天的來臨,秋季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也是大家十分喜愛的季節,在這美好的立秋之時,為大家送上最真摯的一份祝福。  》》立秋朋友圈發什麼好?立秋了,願你收穫幸福,收穫平安!  一陣清風攜清涼,掃去暑燥身舒爽。一場秋雨一次涼,早晚添衣不能忘。荷露晶瑩耀銀光,秋來景色耀燦爛。立秋了,願你美景盡收眼,快樂幸福度晚年。  秋天快到,立秋時節你在做什麼?楓樹那飄落的樹葉迎來了秋姑娘的祝福聲,願大家節日塊樂,身體健康,桃花運旺盛!
  • 今日立秋!這些要點需記牢
    」節氣「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此時節「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雖是暑去涼來之時但立秋後要小心「秋老虎」!,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好時期。「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西瓜等可以祛除暑日積蓄在體內的暑氣,但性屬寒涼,食用要適量,特別是在「立秋」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