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2020年8月7日庚子年六月十八
三伏天還未過去,我們迎來了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
此後,夏季的炎熱雖未完全消退,但天氣開始慢慢轉涼。
陽氣收斂而陰氣增長,意味著秋季來臨,也是邁入秋收冬藏的過渡時分。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早在周代,逢立秋這日,天子就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來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二來品嘗新秋收成的米谷,以示慶祝,足見古代先民對立秋之日的看重。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跨過了立秋這道柵欄,夏日的浮躁終將變得雲淡風輕,秋日的草木搖響了時光的風鈴,一個金燦燦的季節,正向我們悄然而來。
一葉落而天下知秋,「秋」在今天立起來了。儘管蛙還在鼓譟,蟬還在鳴唱,風依舊悄悄在一片葉子上寫下秋的詩歌。一片葉子見全局,一絲涼風知秋至,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對立秋獨有的感知。
夏日的燥熱,蟬鳴也開始時斷時續,一轉眼便立秋了,立秋過後,長夏漸短,也許白天還是烈日炎炎,可到了夜裡卻會有絲絲涼風襲來,晝夜溫差開始變大,一早一晚千萬別著涼。
落葉紛飛到立秋,煩惱隨風心無憂,天高雲淡人從容,山重水複逍遙遊。
你好,秋天,莫負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