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裡話豐收。
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古人說的一點也不錯,雖然到了立秋,然而暑熱未退,夏秋交際之時,夏天的味道還多了些。
在眾多落葉喬木中,最先感知秋的氣息的,是梧桐。立秋一到,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與大自然的入秋法則不同,人類對於「入秋時間」的討論,還有著更多層次的表達。
在二十四節氣的規則中,把「四立」中的「立秋」作為秋季的開始。
但是在天文學的領域,根據太陽直射赤道與晝夜長短的情況,將「秋分」作為秋季的開始。
如果你對地理還有點印象,那麼一定知道,我們所在的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面並不垂直,而是存在一個小小的夾角。也正是這個夾角,造就了這個世上諸多的美好。四季更替,寒來暑往,草木枯榮,晝夜長短的變化,無不來自於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周而復始的運動。
從氣候統計的角度來看,一般1月為最冷月,7月為最熱月,9~11月為秋季。《氣候季節劃分》中規定,連續5日每日日平均氣溫在≤22℃~≥10℃時的首日才是每年入秋的日期。
由於我國各地地理位置的南北差異、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異太大,全國同步入秋的情況不可能發生。因此,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處於夏季的餘熱當中。
有不少年份,立秋熱,處暑依然熱,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這種夏秋連熱的情況出現,「秋老虎」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需更多注意防暑降溫。
每個節氣都有屬於它的儀式感。
史料記載,宋朝到了立秋這天,皇宮內會把栽種在盆中的梧桐移至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報:「秋來」。等待梧桐葉應聲落下一二片,「秋來」的呼聲漸次傳遞,此起彼伏,瞬時傳遍宮牆內外。帝王還要率領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並祭祀秋神蓐收。
民間也有自己「迎秋」的儀式。婦女、兒童會在這一天戴上梧桐的葉子。立秋收成後,古代先民還會挑選一個好日子,品嘗新收米谷,以示慶祝。
迎秋儀式,表達了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
到了現代,又有「啃秋」和「貼秋膘」的民俗。「啃秋」,在一些地方也被稱為「咬秋」。我國有些地方講究在立秋之日吃西瓜、香瓜,稱之為「咬秋」,寓意用西瓜「咬」去暑氣,「咬」掉「秋老虎」,迎接涼爽秋天的到來。
「貼秋膘」的說法最早見於清代的《京都風俗志》:「立秋日,人家亦有豐食者,謂之'貼秋膘'」。在當地中國作家、散文家汪曾祺的筆下,「貼秋膘」被詮釋成了從大口吃肉和大口喝酒的滿足裡,散發出的剽悍豪邁之氣。
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立秋栽蔥,白露栽蒜。
今日立秋,涼風有信,悠然入秋。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