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何豔 曹井雪
寄語:祝《紅周刊》2021年越來越好,恭喜發財!
核心觀點:任何一家公司,我們跟蹤它的時候,如果覺得不太好,就會適時糾錯,要看年報、季報,發現問題隨時調整。做投資一定要獨立判斷,要知道所有人都充滿偏見,都是封閉思維,所以要反向運用,找到對的主線。中國經濟新老轉換過程中,以消費、醫藥、科技、先進位造等為代表的新經濟將持續成為市場主線。
「價值·新思」2021紅周刊投資峰會韓廣斌最新演講視頻(點擊觀看)
「價值·新思」2021紅周刊投資峰會韓廣斌最新演講視頻
大家好,禮拜天能來參加《紅周刊》峰會的,都是認真學習、對投資感興趣的人,相信各位現在或將來都會有不錯的投資成績。做投資就是要主動去學習和研究的,很多時候都是八小時之外的時間投入,這代表大家真的是對投資感興趣。
說到2021年的展望,在我看來,明年手機行業肯定要出大品牌。
科創板推出對海外人才吸引力陡增
投資是需要不斷追問
比如我不喝酒,但在投資茅臺時,我會經常問周圍人對茅臺的感覺,但後來我就不怎麼和人聊茅臺了,因為問多了後,都知道對方會怎麼回答。我們通過投資茅臺也掙了很多錢,每次大跌也會買很多。我的意思是,投資一定要調動身邊的資源,不斷追問。
晶片的問題也是,我們經常去調研,見到每個跟晶片有關的專家都會追問。最關心的就是:中國的晶片有沒有機會。問了很多人,答案大致都是有機會。
為什麼?兩個原因,一是中國科技企業被制裁反而給中國晶片帶來了機會。以前中國企業都不用中國生產的晶片,現在被制裁,中國生產的晶片就起到了備份作用,這反而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機會。二是科創板的推出。雖然大家吐槽中國股市滬指點位十年來幾乎原地踏步,但資本市場是不斷發展的,尤其是在科創板推出以後,資本市場給予了很高的溢價。而這給了高科技企業一個強有力的支持,科技是國力之爭歸根結底是人才之爭。像華為,在全世界都有研究院,能把最好的人才聚集在一起。科創板推出以後,很多國外的優秀人才特別是華人,都願意投入到中國的科技企業中。原來這些人才在美國幾百萬年薪,中國的科技企業挖人挖不動,現在科創板公司直接給股票,很多人都被吸引回來了。現在中國晶片行業就是這樣。
開放式思維的重要性
追求本源才能把投資做好
接下來,我把自己多年來的一些投資心得和大家分享,都是方法論問題,做長期投資需要方法論。為什麼選擇「不完美的年代」這個話題,因為沒有哪個年代是完美的,我們做投資,就是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主要是「開放式投資」的重要性。
我是散戶出身,從五萬塊錢做到現在,主要通過持續的學習、永不放棄,從業餘投資者成為專業投資者。當然,投資欲速則不達,慢就是快,急不來。
思維分為兩種模式,一是開放式思維,一是封閉式思維,每個人都充滿了偏見。
明天早上太陽是否會照常升起?不考慮颳風下雨,哲學上的命題是不一定,因為明天太陽說不定會爆炸。索羅斯的老師卡爾·波普爾認為,科學真理只能證偽而永遠不能證實。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客觀、講真理,但其實真理是可以挑戰的。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看法是很難反映這個事物的真實情況的,如果認知會領先於它(的真實情況)就會有很大的收穫,比如新能源,人類的認知領先了事實,市場就給了特斯拉很高的市值。
但人們的認知會受制於他的成長背景,比如從小接受的教育、父母、老師的一席話可能影響你一輩子,而且很難改變。
比如我們常有這樣的感觸,和一個人聊天時會聊不通,甚至覺得這個人不講理,有時候甚至是一群人不講理。但當你明白「大家不講道理是正常的」就會一笑置之。很可能你是對的,其他人都是錯的,但是如果進行「投票」你就會輸。
很多人缺乏複雜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哲學的思辨能力,中國在這方面的教育也略顯不足。
我剛才講到了科學只能證偽不能證實,為什麼現代的發明創造在西方而不在中國,是因為中國人笨嗎?不是,很多華人去美國就能拿諾貝爾物理學獎,我覺得問題的關鍵是缺邏輯思維能力和哲學思辨能力。
做投資也是如此,很多人做投資做不大,就是不往複雜方面想,大部分人會說,「我推薦一隻股票。」做投資,方法的幫助作用很大的,探究本原深層次,怎麼才能把投資做好。
下面講一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以及對投資的影響。
自然科學比較公式化的,涉及能量守恆、數理化、微積分等等。但社會科學很複雜,沒有公式。社會科學跟人有關,全世界70多億人,合起來無比複雜。我前面提過,其實人都是充滿偏見的,而投資恰恰跟社會科學關係很大,中國有1億投資者,在這麼多的複雜信息裡找到矛盾,沒有方法論是不行的。
我們新思哲的方法論中,有21條軍規和投資框架,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開放思維、適時糾錯」。還有一條「是不確定的未來」,前面講太陽是否升起,就是不確定的未來,做投資為什麼很多人很痛苦?因為老是覺得機會確定,而出來幾隻黑天鵝就受不了,而事實上黑天鵝是很正常的。所以投資體系要能夠避免、化解、包容黑天鵝。
我們投資體系中有最重要的東西,叫做開放思維、適時糾錯。如果你意識到你是有偏見的,那麼反而你是沒有偏見的。80%的人都說是開放思維,但我認為封閉思維的人會做得更好,就是說意識到自己是封閉思維的人,往往是開放思維的人,因為你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封閉的。意識到封閉思維的人,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會跟你溝通,找到接近於事實的東西,會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市場的聲音,保持終身學習。因此投資可能做得好,就是這個意思。
說回科學真理只能證偽而永遠不能證實,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追求科學的本原,而一般我們做事,只求差不多就行了。因此,對於科學的追求我們要加強,投資也要加強這方面的(探究)。我們只要不斷學習,自我否定,還是能找到一些方法的。
投資要永遠前瞻 適時糾錯
《紅周刊》此次峰會主題是「價值·新思」,而且要「永遠前瞻」。那我來說一些前瞻的問題。比如說到能源,以前是煤炭現在是光伏了。十年前的手機,現在也沒人用了,(但會有新的手機來替代)。那麼這裡面都蘊含著非常多的投資機會,如果有開放的理論支撐,就能走在前瞻的位置,就有很多賺錢的機會。
開放思維意味著我們的投資組合可以隨時可以修正,沒有硬性的止損線。比如有的組合有20多隻股票,一旦證偽的時候,我們就出掉了,所以叫糾錯不止損。任何一家公司,我們跟蹤它的時候,如果覺得不太好,就會適時糾錯,要看年報、季報,發現問題隨時調整。
剛才講了開放思維、適時糾錯,我們想改革開放,改革就是糾正,開放就是開放思維,跟別人溝通。任正非就不贊成自力更生,因為自力更生不開放就沒朋友,華為就是利用了全球的科技人才。開放改革這還要加幾個字,叫做理性務實,只有開放思維才有理性,不斷糾正才務實。剛才講到手機產業鏈、新能源產業鏈、光伏產業鏈,全都在中國,都是開放的結果,如果純粹自力更生,現在未必能搞出來。
投資中黑白分明的問題是不需要解決的,模糊不清的問題也不需要解決,最需要解決的是「大家覺得是對的實際是不對的」,也就是似是而非的問題。比如關於短期主義和長期主義,短期對的往往長期都不對。比如短期掙很多錢,長期就不一定。因此,做投資一定要獨立判斷,要知道所有人都充滿偏見,都是封閉思維,所以要反向運用,找到對的主線。
2021年投資展望
重點在手機、消費、醫藥、光伏和新能源車
接下來展望一下市場,A股市場可以讓我們找到結構性機會,無外乎是剛才講的手機、新能源車、光伏、消費、醫藥,但現在標的都很難選,因為估值都給的比較高,有的甚至給到80倍左右。
還有一個方向,就是5G,明年是5G元年。不過目前我們也還沒找到好的標的,但我覺得肯定會有,還是需要用開放的思維不斷前瞻。
更多2021紅周刊投資峰會嘉賓精彩演講內容,請關注《紅周刊》公眾號,我們將持續更新!也可以點擊下方圖片,購買《紅周刊》雜誌第100期,搶先閱讀此次峰會完整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