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曾經發過感慨,說自己「是媽媽,是老婆,是女兒,是媳婦」,卻快忘了自己最應該是自己,這讓很多媽媽大呼:這說的好像是我啊。
當媽媽之後,這種忘記自己的感覺越來越嚴重。大部分媽媽都把孩子放在自己前面,把家庭放在自己前面,但身心俱疲的同時,也會經常發火和失落。
但一切為了孩子,就是對的教育方式嗎?未必。徐婧英的《高情商養育》這本書,把養育孩子的關鍵定位在「高情商」3個字上,在她看來,媽媽做好自己,比媽媽一直在管教孩子更重要。
我經常聽到媽媽們抱怨,說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在孩子的學習上,比如督促孩子寫作業,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為了給孩子找一個名師來輔導四處奔走,可是孩子卻一點也不領情,好說歹說也不想好好學。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有2個原因。首先,當媽媽的關注點全部在孩子的學習上時,孩子就會覺得,媽媽不夠愛自己,這種極端的情緒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叛逆心理,想要通過相反的表現來讓媽媽注意到自己的實際需求。其實,這會讓孩子誤以為,當自己學會了一個知識,就會有下一個知識在等著自己,學習永無止境,也會產生厭煩情緒。
學習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而不是硬逼著孩子去學習。
曾經有個學生跟我說她特別不喜歡她媽媽,因為不管她做什麼,她媽媽總是不滿意,覺得她做得不夠好。說這話的時候,學生的眼神淡淡的,和家裡的小男孩說到我時兩眼放光的歡喜完全兩樣。我想,也許她小時候也在努力討媽媽歡心,只是現在失望了吧。
正如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所說, 如果一件事做得過多、過久,反而會引起一個人內心的不耐煩。媽媽如果要求孩子事事完美,其實就相當於在孩子身上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孩子就會產生叛逆的心理。
媽媽們身上常常會有一些沒能完成的夢想,有的時候,那些夢想會成為媽媽心中的遺憾,進而被投射到孩子身上。但問題是,孩子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當二者的喜好發生衝突的時候,媽媽和孩子之間就會爆發出激烈的爭吵。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妨回憶一下自己小時候,在父母的鞭子下哭著練鋼琴,或者好不容易有了彈吉他的機會,卻被媽媽摔壞吉他的經歷,或許就會對孩子有幾分感同身受了。說來,我們的夢要自己去實現,而孩子也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放手讓孩子做自己,才不會把孩子越逼越遠。
《虎媽貓爸》中的女兒茜茜,有一次跟媽媽說自己要寫日記。本來,茜茜的積極性是很高的,但寫完後,媽媽不僅看了茜茜的日記,還把日記中的錯別字指了出來,茜茜的興致一下子就沒有了。
其實在我們眼裡,孩子就是孩子,沒有什麼秘密。但孩子卻對自己的獨立空間格外看重,如果我們時時想要窺探孩子的隱私,孩子就會覺得不自在,甚至會和我們產生更大的隔閡。
黃磊說過,孩子的日記不上鎖,就擱在桌上,我也不會去看。尊重孩子的秘密,給孩子成長的私人空間,孩子才不會覺得自己活在父母的掌控中。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媽媽們經常都很著急:為什麼我家的寶寶小小年紀,一不合他的心意就發脾氣,想打人踢人?我家孩子整天動來動去,就沒有三分鐘能夠安靜下來,這正常嗎?我女兒喜歡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怎麼打她她都改不過來,我該怎麼辦?
但其實,寶寶動手動腳,可能只是因為他還不會說話,只能通過揮動手腳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一定是寶寶脾氣暴躁;孩子搶別人家小朋友的玩具,可能只是因為孩子還沒有自我的概念,不知道那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一味地用成人的看法看待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很多正常表現就會被認為是需要糾正的,這樣不僅媽媽會特別心累,孩子的正常發展過程也會受到影響。優秀的媽媽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也才不會錯誤地定義孩子的表現。
「你為什麼總是不聽我的話呢?」
「為什麼我做了這麼多,孩子總是不領情呢?」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你是不是也經常對孩子說這樣的話?你的心中是不是也經常有這樣的怨言?如果是的話,你有沒有想過,問題也可能會出現在你自己身上呢?
很多媽媽只會抱怨孩子的不聽話,卻從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但其實,育兒本來就是個雙向的過程。當你的教育方向不奏效的時候,不如先停下來尋找自己的錯誤,發現孩子言行背後真正的想法。
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講的是被當作優等生的孩子,往往會因此成為優等生。說來,孩子本身就蘊含著強大的能量,能夠茁壯地長成一棵大樹,開出滿樹的花朵,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並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信任和讚許。
信任孩子,是相信孩子有無數的可能,用心發現孩子的潛力;信任孩子,是能夠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事事為孩子包辦。當我們信任孩子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其實比我們知道的還要多。
我們都期盼孩子能事事順心,但人生百態,孩子在成長的一生中,也難免會遇到困難,遇到挫折。面對這種情況,積極包容的心態和百折不撓的抗挫能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不過,遇事容不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看待事情的角度能不能放得更寬,和別人發生矛盾的時候願不願意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並不是嘴上說說的事。說來,孩子長大後的很多處事方法,都是潛移默化從媽媽身上學來的。
所以在平時,媽媽就要做一個有格局,有肚量的人,不要因一點小事而心情煩躁,暴跳如雷,也不要經常和身邊的人爭吵,為一些雞毛蒜皮斤斤計較。
也就是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不僅要花心思,講方法,而且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好狀態讓孩子學會愛,學會生活。
作為媽媽,我想沒有誰不愛孩子。但我們愛對了方式嗎?我們給的愛是孩子需要的嗎?我們是養出了懂事孝順的孩子,還是養出了白眼狼?其實都和我們如何愛孩子有關。給孩子再多的愛,也不如學會如何去愛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反過來感受到孩子的愛,而不是孩子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