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由:關於要刻不容緩地高度重視農村小學教師培養問題的提案
提 案 者:尚勳武
審查意見:建議國務院交教育部研究辦理
最近,媒體不斷報導鄉村教師問題,特別是代課教師問題,促使我對鄉村教師的教育培訓進行調研,為什麼會出現代課教師,鄉村教師的主體是誰,大學生能在鄉村小學教師崗位上安心教小學生嗎?結果發現除了代課教師,在農村小學教師崗位的主體力量是那些縣市師範學校培養的中師生和高師生。為此我抽空調研了幾個歷史悠久的師範學校,其中位於蘇北的運河師範學校(現更名為江蘇省教育學院運河分院)反映的問題有普遍性。
這所學校是1928年建校,僅比陶行知創辦的曉莊師範學校晚一個學期,當時就以培養"鄉村人民與兒童敬仰的導師"為目標,以"真知篤行"為校訓,學生"從鄉村中來,到鄉村中去",在民族危亡、國家危難之時,培養了一批"國之棟梁",為"復興民族、復興農村",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80多年來,學校始終辦學不輟,培養合格師資5萬多人。2005年,這所老中師升格為高等師範學校,學校以辦五年制高師為主、高職專業為輔,積極搞好小學教育科研和教師培訓。學校服務區的小學教師,95%以上是這所學校的畢業生,被稱為"鄉村教師的搖籃"。
在與學校部分幹部教師座談中,他們反映,由於辦學體制上和國家師範院校調整政策上的問題,使他們有許多困擾:之一是學校發展方向不明確。當前,教育資源正加快向中心城市集聚,而"小學教師本科化"又成為壓倒一切的主流輿論,以培養農村小學教師為己任的、設在縣級市的五年制師範教育資源如何保存,如何更快更好地發展,"生存狀態"如何改善,如何一如既往地為農村服務。
之二是五年制高師如何避免進一步"弱化"和"邊緣化"。在國際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影響下,多層次、多樣化,有特色、有活力的教育"生態系統"正逐步形成。但是,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五年制高師的境遇最尷尬,是個"四不像",因為國家一是重視中小學義務教育,其次是高等教育,再次是職業教育,而培養小學教師的師範教育,曾經讓人倍感自豪的"教育工作的母機"越來越"弱化"和"邊緣化",美麗的口號越來越成為遙遠的歷史迴響。曾經作為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嫡系部隊"的師範學校,似乎正在被"職教化",在上級文件中被列入五年制高職(高師),多年農村師資培養積澱的辦學經驗和特色可能丟失。
之三是今後誰來當農村小學教師。目前,城鄉發展的巨大差異,教育與各種現代公共資源全部集中在城市,使農村青年進城完成"人的現代化"以後,不願意再到農村來。現在國家工作人員中,在享受"公務員同等待遇"的人中,唯一可以深入到最偏遠村裡工作的只有農村小學教師。農村小學教師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工作待遇當然與城裡有較大的差別。這幾年實踐證明,大城市完成學業的本科生很少能回到鄉村,並紮根農村終生從教。而原來老師範畢業生,他們卻能安心在自己家鄉教書。
國家提出要推進教育的均衡化。這所師範的教師認為要實現這一理想藍圖是極其困難的,因為校舍、設備、圖書等都可以均衡配置,最難均衡配置的是"人",是教師。要鞏固和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發展鄉村幼兒教育,重中之重是調整政策,在改變城鄉二元化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同時,加強面向農村小學的鄉村師範學校建設,養好"母機",提高師資培養質量,讓教師把城市文明、先進文化、現代教育帶到農村,為農民的富裕文明、農村的發展進步作智力與文化的支撐。
為此建議:
1.五年制師範教育的地位與作用、方向與定位需要進一步釐清,辦學投資主體應上移,讓師範學校成為名副其實的"省立","省市共管,以地市為主",使五年制高師能夠集中精力辦學。特別是對那些辦學歷史長、有特色的、培養農村小學教師的師範學校要明確發展方向,支持他們健康的發展下去,百年老校是我們的財富。
2.對五年制高師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管理、國際教育合作交流給予更多的扶持,特別是師範生就學免費與入編就業一體化實驗上應儘快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