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金剛川》,志願軍精神深深打動了我,但整部電影的節奏與劇情致命傷過於明顯,結尾的「人橋」以及張譯的拼死一戰,雖然將情緒渲染到了頂峰,卻也失去了該有的真實。
難道志願軍真的是靠著這種不惜暴露高射炮方位,人肉扛起橋梁過河的悲壯方式取得抗美援朝的最終勝利?顯然不是,翻查了許多文獻才知道,志願軍的謀略比電影中聰明機智多了,可惜電影沒有展現出來。
《金剛川》為什麼褒貶不一?復調敘事結構用得不夠好
《金剛川》由四個篇章組成,其實說的是同一個事情,撇去重複鏡頭,時長僅為1小時左右。
電影分了3個不同視角去呈現,也就是士兵、對手、高炮連,最後一章「橋」是總結升華,交代了最終的結局也將影片推向高潮。
這種拍攝方式從電影拍攝的術語來說,叫做「復調敘事結構」。「復調」來自音樂術語,指的是兩個或多個單獨的聲部旋律同時展開,雖然整個樂章結合嚴密,卻仍保留各聲部的獨立性。
這種拍攝手法適合文藝片或者劇情片,比如《公民凱恩》片中採用多個人物的視點,試圖獲得凱恩的真實面貌;《看不見的客人》、《全民目擊》、《踏血尋梅》也是用了多個視角的復調敘事來推進案件本身,但這些都沒有讓我們覺得厭煩,因為從每一個敘事角度我們看到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反轉又會迎來我們的另一種思考。
但是《金剛川》不是這樣的,它是你通過每一個角度看到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只是在細節呈現略有不同,炮手如何與敵機一遍遍交火是我們看到的,工兵連的士兵修橋過程則沒有體現。所以很多觀眾以為橋在12小時之內被炸斷了很多次,其實只是一次,只是電影用重複的方式說了出來。
由於沒有交代好事情的前因和後果,讓觀眾看完還是留下了很多疑問:為什麼我軍要過橋?過橋之後會怎樣?這座橋為什麼如此重要?這些都沒有拍出來,實際上在我看來,如何修橋這才應該是重點,不明白為何會被弱化。
我不太喜歡第二個視角,也就是美帝戰機飛行員視角。看得出導演想把這位美國大兵平民化,他在電影中一開始確實對戰爭沒有恐懼也沒有興趣,每一次出動對他來說就像是一份工作,直到他目睹戰友被防空炮擊落後,為了給戰友報仇才降低飛行高度,硬剛志願軍的防空炮。
「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的確創造出了神跡。」從他的這句話中,展現了志願軍戰士的偉大。而最後橋被炸毀,志願軍架起「人橋」的時候,他更是盤旋了許久也沒有發動襲擊,站在敵我雙方的立場上看,這真的有點難以置信了。
金城戰役真的是靠人肉架橋?這只是刻意添加的影視效果
電影《金剛川》的介紹顯示,故事背景發生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大戰前夕,志願軍奉命穿過金剛川的一座重橋,與對岸的敵人決一死戰,而美軍得知這一情況後,晝夜不停地派飛機轟炸這座橋,前後投入了1000多枚飛彈、2500枚炮彈,依舊沒能摧毀這座生命之橋。
電影還原的是7月12日晚上「炸橋-修橋-過橋」的全過程。
這裡要說清楚一個事情,其實金城戰役與金剛川沒有直接關係,金剛川修橋也不是發生在金城戰役前夜。
只能說,電影《金剛川》截取了金城戰役的某些片段再進行原創拼接,它沒有完全對應的歷史原型。
以下幾點,對比《金剛川》,我特意翻查了金城戰役的相關記載,回答了關於電影與實際歷史的一些疑問,若有不正確之處,還請指出。
修橋——炸橋發生在1953年5月
電影中的故事原型取材自發生在1953年5月20日工兵連連長張振智在金剛川英勇架橋的事跡。
張振智是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張振智從1951年1月28日跨過鴨綠江,到1953年10月5日奉命回國,歷經了第五次戰役、夏季防禦作戰、金城反擊戰,大大小小的戰鬥共幾十次。
根據介紹,金剛山位於今朝鮮和韓國交界處,大部分山峰位於朝鮮境內,素有朝鮮第一山之稱。金剛川是金剛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最寬處可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根本無法通過。1953年夏季金城反擊戰打響後,敵人持續對這裡進行毀滅性轟炸。張振智帶領工兵三連奉命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它暢通無阻。
5月20日下午,張振智帶著大家察看地形,金剛川上原先的大橋和一座人行便橋已經被炸得不見蹤影。為了破壞橋梁,美軍飛機不僅晝夜不停地轟炸金剛川上建設好和建設中的橋梁,甚至為了增加志願軍獲得建設材料的難度,連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遭到了大規模轟炸。面對敵人的炮火打擊,張振智等工程連官兵們將木排披上偽裝,通過水路運到橋點。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橋。
然而次日下午4時左右,四架敵機呼嘯而來,火力直指這座「生命之橋」。轟炸後,七孔橋被炸掉了五孔。同時,敵人開始正向我軍前沿883.7高地反撲。工程連戰士在張振智的指揮下,立即開始了第二次架橋。儘管周圍爆炸不斷,全連官兵們不計生死,拼命架橋,最終按時完成了任務。戰鬥中,敵人並沒有放任我軍架橋。
就這樣,修了炸,炸了修,張振智帶領的戰士們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長37米長的橋,他也被授予「工兵英雄」稱號。據統計,為了炸毀這橋,敵軍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炮彈超過2500枚。
魏晨飾演工兵連連長
張振智這個原型人物在《金剛川》中對應的是魏晨飾演的工兵連連長,而魏晨的戲份在電影中並不吃重,電影更多體現的是高炮手如何把橋在敵人瘋狂轟炸中保護下來。
電影中提示的時間是7月12日,而張振智修橋的時間是5月,可以理解為,為了能夠緊緊扣住金城戰役這個大背景,電影「嫁接」了兩者的時間,進行了藝術化改編。
人肉橋?——行不通
電影把金剛川挪了個位置,金剛川所在的位置其實距離金城戰役的前線很遠,實際上靠近金城戰役正面戰場的是北漢江。
在《金城反擊戰中的楊勇上將》有這樣的介紹,金城以南,從山所裡到金城川和北漢江匯合處,是敵人戰線的突出部,其弧形正面約25公裡,突出部以轎巖山為主,是一片橫斷山地,山高坡陡,易守難攻,是敵人的防禦屏障。西部和西北部山勢較低,尤其是金城西南地形開闊,雙方陣地相距千米,不易接敵。
金城正南的梨船洞高地是突出部的核心。突出部的東側是發源於江源道金郡西部長達317公裡的北漢江,江水深約5米,且水探流急,不能徒涉。西有南大川,位於雙方陣地之間。金城川從金城以西折向東南與北漢江匯合,平時水深不足l米,雨季水上漲時,大都不能徒涉,成為縱深戰鬥的較大障礙。
金城戰役當時正值雨季,還遇上洪水,水深且急,對應電影中工兵連長對他們說「河下四米有急流」,因此人架橋的方式自然是行不通的,在整個金城戰役中並未出現。
只是不斷修橋?——實際上是「智勇雙全」
實際上,在抗美援朝時期,不同渡口都架設了高水橋、低水橋。為了防止敵機轟炸,還會把橋面板撤掉一孔,讓敵機偵查的時候誤以為是座壞橋,有車輛通過時,再將橋板鋪上,照樣可以通車。
他們還會把橋面鋪在水面下大概30公分到50公分的地方,成為「水下橋」——飛機在上面根本看不出,但車輛卻可以涉水通過。
志願軍還設置了許許多多的觀察哨,敵人轟炸機只要過來,就會層層預警。至於輕步兵,他們還發明了飛索過橋的方式,人數少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用到橋。
所以,除了反覆搶修,志願軍們更多的是與敵軍鬥智鬥勇,名副其實的「智勇雙全」。絕不只是電影中呈現的大無畏精神和犧牲精神,也不會造好一座橋就這樣擺著等美軍來炸。
彈藥不足?——只發生在前期
電影中一開始就交代了炮彈不足,關班長(吳京飾演)所在的炮位,位置已經暴露並且沒有後續彈藥,於是他發射信號槍,讓夜晚的天空變明,敵方的偵察機暴露,給張排長(張譯飾演)所在的隱藏炮位創造了良好的打擊機會。但這樣做的代價就是關班長犧牲,以自己的生命為隊友在黑暗中點亮了燈塔。
張排長最終與敵機決一生死,斷了一隻胳膊和一條腿,但為了打落敵機,他忍著巨痛,拾起剩下的炮彈,用盡了所有力氣,只等美軍飛機出現,一擊擊斃!
這些片段無疑非常感人,張譯也貢獻了強大的演技,讓人無數次淚目。
但是細想就會發現,這樣的處理方式未免太過於影視化了,這不是抗美援朝後期的真實情況。
這個時候抗美援朝戰爭已經到了後期,從文獻記載情況來看,真實的金城反擊戰之中,志願軍的情況其實與三八線對面的敵軍已經十分接近。
為了準備金城反擊戰,志願軍方面的物資準備也是十分充足的,加強後的金城戰役中,我軍(含 24 軍)共有 82 迫擊炮以上地面火炮1100餘門,坦克20輛。敵我兵力對比為1∶3,火力對比為1∶1.7。這是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歷次戰役中,火炮數量第一次超過敵人。
此外,調集了10個汽車團共2000臺汽車趕運了15000噸作戰物資,其中炮彈 70萬發,炸藥124噸。
各參戰部隊根據所受領的任務,除了周密地進行敵情地形偵察、制定作戰方案和組織協同外,還以萬餘人在敵我中間地帶,秘密構築了大量的屯兵洞,同時還以數萬人力(僅 20 兵團就動用了13 個步兵團)修築了運輸道路,戰爭初期的物資短缺此時已經不存在了。
可以說,電影中呈現的物資情況也是搞錯了時間,並不真實存在於金城戰役中。
總體而言,電影致敬志願軍,緬懷他們的精神這一點是值得推崇的,張譯的炸裂演技值得我們點讚。
但無論如何,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片,首先還是要儘可能忠於歷史,起碼不要嫁接時空,縫合歷史。因為這段近現代史,包括我個人在內,還是有很多觀眾是感興趣的,大家在觀影之前並不會進行歷史考證,而這樣的呈現也難免會誤導一部分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