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在院線上映,排片很少,上座率也低。你也許在社交平臺上看到過關於它的討論和推薦。隨著一些媒體和觀眾的傳播,影片的熱度逐漸抬升,佔據豆瓣熱門影片的前列。豆瓣評分也有8.7的高分。
不過口碑並不是我想要推薦它的理由。在影院經營和國產片如此蕭條的情況下,我們需要這樣的電影。它能喚醒我們內心一些柔軟的東西,同時帶給我們一些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棒!少年》是一部紀錄片,但它拍出了劇情片的質感。這不是說導演刻意把現實故事化,而是因為創作者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豐富的細節,並且把握住一條清晰的線索來呈現。
影片的流暢感得益於敘事節奏的把控。在前半段,孤僻少年與新環境的衝突支撐起了敘事;後半段則是一個衝擊高潮的故事,使得整部片子都能牢牢地吸引住觀眾。故事中穿插著簡潔、有力的背景交待,把影片推上了另一個高度,這不僅是一個貧困少年艱辛成長的勵志故事,同時也是對中國當下社會現實的關照。
這部片子的感人之處在於真情流露而不濫情。紀錄片的力量通常來自真實的呈現,在這部片子裡,講的是北京郊區一個愛心基地棒球隊的故事,而基地的小孩要麼來自貧困家庭,要麼是孤兒。片中說,在中國仍然有四千萬的兒童處於貧困狀態,他們要麼出生於偏遠地區的鄉村,要麼因為種種原因陷入貧困;而貧困又常常使得他們經歷缺失父母照顧的童年。影片最讓人動容的是對於命運的反抗。當孩子們拼盡全力卻仍然輸掉比賽之時,影院裡有人輕聲啜泣。有時候人生很殘酷,反抗命運會讓人無力和挫敗,但是他們奮力拼搏過,他們超越了自己,還有什麼比這種勇氣更寶貴?
許多人不太看紀錄片,尤其是不願意去院場看紀錄片。這可能是由於我們對紀錄片有一種刻板印象,覺得它們跟電視上的紀實類報導區別不大。另外,由於紀錄片往往直面社會現實,而許多人去影院是為了遠離現實,因此也成為紀錄片票房不佳、排片稀少的原因。
事實上,製作精良的紀錄片在觀賞性上完全不輸劇情片。比如之前推薦過的《天梯:蔡國強的藝術》,其視覺效果和衝擊力,都只能在大熒幕上感受得到。這些年來,紀錄片的形式在不斷迭代更新,比如彼得·傑克遜的《他們已不再變老》,就是技術進步和紀錄片革新的典範。
介入現實是紀錄片的精神特質。在我看來,《棒!少年》的核心衝突是人與環境的衝突。首先是少年與新環境的遭遇。裡面的兩個小主人公馬虎和小雙,都來自偏遠地區的貧困家庭,他們來到愛心基地,來到北京,先要面對陌生環境對他們的考驗。他們一個性格暴躁,一個生性軟弱,成長於缺失父母照料的生存狀況。對於小孩子來說,他熟悉的地方就是他的全世界。如何適應遠離家鄉的孤獨和無助,如何學會在團體裡生活,學會尊重、互助和自律,是兩個小主人公必須面對的境況。
當影片穿插到他們出生成長的地方,我們看到當下中國社會的另一番圖景: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不平等和衝突。鄉村凋敝,大人不得不進城打工,老人和孩童留在家鄉過一種「邊緣化」的生活,期望將來有機會能離開。這個時代的人們總是想著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等到了「中心」城市,卻發現留給他們的機會少的可憐。即便是在北京,許多人也在經歷社會劇變帶來的不適和邊緣化。在影片裡,愛心基地的場地就因為要讓位於更大、更先進、更有效率的規劃而被拆除。而這只不過是當下社會劇變的冰山一角。
正是在這樣大環境的壓迫之下,人的抉擇和反抗才顯得高貴,值得我們鼓掌。少年出生貧寒,成長環境塑造了他們早期的性格,但他們可以變得更好。他們就像荒野裡的橡樹,歷經風霜寒暑,從來沒有放棄向上生長。
最後想說的是,這是我近一年來頭一回去影院看電影。這固然跟疫情的影響有關,也因為我越來越習慣在家裡看影片,而出門觀影變成一件略顯麻煩的事。但這也讓我意識到,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多麼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制約。人活在慣性裡。養成某個習慣或者重拾某個習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一旦越來越多的人放棄進影院觀影,作為一個系統的電影工業勢必遭遇更艱難的困境。
所以,如果你也有段時間沒有出門觀影,我覺得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重新回到影院的好時機。它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