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觀察】看見未來教育的更多可能

2021-02-17 佔寶話樹人


點擊題目下方佔寶話樹人,訂閱我們

只有發現自我,才能創造未來!

來源:中國教育研究

人工智慧(AI)時代來臨,孩子要學什麼、怎麼學,才能夠迎向不確定的未來世界?答案聽來很簡單卻不容易做,那就是「讓孩子的天賦自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幫助他們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

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人類社會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快速變動,教育若仍墨守成規,影響的不僅是競爭力問題,而是最根本的生存價值。倘若我們無法讓孩子認識自己、發現天賦,進而往想走的地方去,孩子恐怕很難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孩子教成他自己,讓他們去創造自己的未來,」新北市桃子腳國民中小學校長李惠銘指出,每個孩子都應變成真真實實的自己,首先必須知道自己是誰、適合往哪裡去,再來要有能力往那裡去,最後在往目標前進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可以共創美好的社會。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要與現在有所不同。環顧世界各國對於未來人才的培育重點,紛紛從3R能力轉向4C能力,就不難看出端倪。

傳統教育注重讀(reading)、寫(writing)、算(arithmetic)的3R能力,已經不足以應付日趨複雜多元的環境、新形態的工作和生活,轉而強調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4C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有效溝通(effectivecommunication)、團隊共創(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創造與創新(creativityand innovation)。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2030年所需的核心能力涵蓋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特質(character)與態度(attitude)、後設學習(meta-learning)等四大面向,有效的學習就是將這四個面向的元素進行豐富的混合。(見附圖)

具體來說,一個人不僅需要具備跨學科知識,如傳統的數學、現代的創業、全球化的主題,還要擁有創造、批判思考、溝通合作等技能,以及警覺心、好奇心、勇氣、彈性或復原力、倫理、領導力等特質與態度,而整個外圍的底蘊則是後設學習能力,包含後設認知及成長心態。

從基本的3R、關鍵的4C到結合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素養,這樣的大概念,落在教育現場,唯有透過多元的創新,才能具體實踐。

未來教育五大新面向

面向1:好奇心+探索力=邁向未來新動能

從OECD未來能力提到的面向中,不難看出特質、態度等情意層面,是未來教育的一大重點。用教育現場的術語來說,就是要讓孩子找到強勁的學習動能,激起好奇心、擁有探索力。

「臺灣的教育絕大部分著重在升學,其實K-12有不同的教育重點,」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心目中的未來教育,在幼兒園、小學階段要給孩子更多時間去探索周遭的環境,比如大自然;也要容許孩子探索時有犯錯的空間,這樣孩子在國、高中階段才有勇氣去面對各種挑戰。

藍偉瑩表示,國中階段的孩子要開始負擔起學習的責任,並學會如何學習,包括查文獻、決定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找到解決問題的人力及資源等等。這些能力都建立起來後,進入高中階段的孩子,才能夠面對複雜的社會議題,尋找方法解決真實問題,從中找到自己想就讀的大學科系及人生的發展方向。

「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搭建一個探索的平臺,」臺北市濱江國小教師林姿君說,讓孩子有空間能夠自發性的學習,當他對新的領域產生好奇心時,他就會想要主動出擊去學習。林姿君特別強調,孩子的想像跟創意是無限的,給他們更多的關注與肯定,孩子能夠發揮的面向會超乎大人的想像。

面向2:科技× 真實情境=與外界有感連結

為孩子搭建學習平臺的關鍵,就在於創造情境與連結,讓孩子覺得學習是有意義的。臺北市國語實驗小學校長林玫伶認為,未來教育的創新面向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更重視符合孩子不同的學習速度和內容,來滿足學習的目的;第二層面則是透過科技幫助孩子加強與外在世界的連結,同時投入真實情境的營造,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及連結的對象。

比方說,新北市中港國小英文教師林加振,就在課堂中讓孩子跟外國的學伴跨國視訊,並且透過通訊軟體密切聯繫,用科技為孩子找到學英文的真實情境,孩子每星期都很期待上英文課。臺中市光德國中國文教師張文銘則把自己擅長的魔術結合國文教學,比如教到「五月雪」時,在課堂上利用水和報紙變出白雪紛飛的畫面;也善用繪本、微影片等多元素材的連結,譬如《阿嬤的衛生紙》刻畫出祖孫的親情,透過情境的延伸,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連帶班上的國文成績也從倒數變成領先。

「老師要有足夠的敏銳度,從生活或環境中去找素材,」曾在臺北市湖山國小任教十幾年、現任雙溪國小總務主任的陳立偉分享自身的教學經驗。例如自然課教植物,會帶孩子到校園去做觀察,孩子剛開始很容易去摘、拔或撕扯枝葉,但後來課堂上透過以蠟筆拓印樹幹的紋路、觀察樹葉的顏色,感受到植物是活生生的……,學生學到的就不只是生硬的知識,而會形成尊重生命的態度。

面向3:跨領域+生活化=創意思考解決問題

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也是未來教育的焦點,有助於孩子養成創意思考、溝通合作及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

主題式教學就是一種跨領域的統整學習,也是未來教育的創新樣貌之一。臺北市立士東國小校長連世驊說,未來的工作,有60%現在還沒被發明,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呢?不是零碎的知識,而是培養孩子思考、表達,能夠運用所學解決問題,落實在課程上,他建議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設計更多的主題式教學。

「在主題式教學中,可以讓孩子體驗探索、行動實踐、省思發表,」連世驊說,體驗探索,可讓孩子用心思考、用眼觀察,透過想像力跟思考力來完成任務。

在行動實踐方面,孩子可以學習合作,透過團隊力,完成作品;最後發表作品、彼此分享,孩子可以欣賞別人的優點,也可以自我省思。 

面向4:有效溝通+團隊合作=新協作時代

4C能力與OECD 未來能力都非常強調溝通與合作,而在全球協作的大趨勢之下,孩子確實也需要擁有比過往更好的溝通力與合作力。這樣的能力,很難用傳統方法教會孩子,而必須設計更多元的活動或方案,讓孩子自然而然的習慣溝通與合作。

比如,新竹市光武國中的「法拉第少年」探索課程,不僅將該校的中輟率降到零,更吸引十多所學校前往取經。校長林茂成分享,孩子從過程中學到冒險、勇敢、合作的能力,以「單車環島」為例,不僅要從組裝一輛腳踏車學起,同時要到偏鄉去交流,包括單車健診、幫偏鄉孩子上理化課,「因為知識是拿來用的,而能力是拿來幫助別人的。」

慢慢的,孩子就能學會溝通、學會合作,進而關注外在世界,「孩子有自信之後,就要從獨善其身到兼善天下,為人類世世代代的發展做點努力,」諾瓦小學暨幼兒園創辦人兼董事長蘇偉馨說。

面向5:學校× 家庭=未來教育能量無限

「對未來教育的想像,絕對是奠基在每一天,老師、孩子、家長,這三方點滴綿密的互動與關愛,」臺北市和平實驗小學校長黃志順說。

蘇偉馨也認為,家庭教育也是未來教育的一大關鍵,在學校及教師的專業之外,父母的參與協力、共學成長很重要。但她強調,家長不宜過度介入學校的教育規畫,畢竟「學校與家庭能夠手牽手成為夥伴,教育才能達到一百分。」

而家長力量的發揮,目前已有成功案例,例如宜蘭人文國中小善用家長的資源,在每周兩次的多元課程中有將近三分之一是借重家長的專長或興趣開班授課,寫作、耕種、編織、音樂、戲劇、球類、品牌行銷等等,豐富孩子的學習生活,而當學校人力不足時,家長也會協助支援由學生自主成立的社團活動。又如荒野保護協會的親子團,強調親子共學、易子而教及混齡學習等創新特色,在全球中是獨創的運作模式,稱得上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教育典範。

慈心華德福教育高級中等學校創辦人張純淑說,要讓孩子自在的成長,家庭不可以置身於外,學校也要有新的圖像。當父母、老師、孩子,都能夠重新看待來到眼前的一切事情,未來教育才有能量。

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未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具備未來需要的核心能力

科技不斷在顛覆學習的樣貌,從前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教師,現在彈指之間就能輕易獲得,教育除了知識的傳遞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具備未來需要的核心能力。

想要做到,關鍵在於教師。「不管教育部定或學校自訂課程,最後都會是教師的自訂課程,因為他們掌握了『課程』和『教學』兩大核心技術,」李惠銘強調,教師是未來教育的靈魂人物,透過多元課程及創新教學,可以引導孩子定義未來,幫助更多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

再興小學校長楊珩說,未來教師不是直接教孩子創新的能力,而是教孩子具備想像力、有創造力,內化之後,去面對問題、面對生活、有解決的能力。當孩子有過成功經驗之後,在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時,就能有勇氣去接受、去改變,「最理想的狀況是,我們教出來的孩子對自己有期許、有熱情,認為『我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人』。」

戳這裡為我加顆小星星

公眾號改版,

「星標」我才更方便接收我的消息哦。

只需三步:

如果你對文章有什麼看法、感悟、心得,歡迎進入社區參與討論,點擊文末左下角的「閱讀原文」就可以進入社區喔!

↓↓↓

相關焦點

  • 看見未來教育的更多可能
    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用教育現場的術語來說,就是要讓孩子找到強勁的學習動能,激起好奇心、擁有探索力。「臺灣的教育絕大部分著重在升學,其實K-12有不同的教育重點,」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心目中的未來教育,在幼兒園、小學階段要給孩子更多時間去探索周遭的環境,比如大自然;也要容許孩子探索時有犯錯的空間,這樣孩子在國、高中階段才有勇氣去面對各種挑戰。
  • 看見未來教育的更多可能 | 頭條
    「臺灣的教育絕大部分著重在升學,其實K-12有不同的教育重點,」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心目中的未來教育,在幼兒園、小學階段要給孩子更多時間去探索周遭的環境,比如大自然;也要容許孩子探索時有犯錯的空間,這樣孩子在國、高中階段才有勇氣去面對各種挑戰。
  • 猿輔導參加哈佛中國教育論壇 攜手探索未來教育更多可能
    近日,2020哈佛中國教育論壇正式舉行,猿輔導在線教育成為本屆哈佛中國教育論壇唯一戰略合作夥伴。猿輔導參加2019年哈佛中國教育論壇哈佛大學會議現場  本屆論壇主題為「打破壁壘,深度對話,中國教育的契機和展望」,猿輔導公司旗下四位資深教育工作者與30餘位世界頂尖學者一起深入開展學術分享
  • 深度揭秘英式教育理念,激發孩子未來無限可能!
    高考結束了,新一輪的競爭又將再度開啟,同時高考又引發了新的關於教育的思考。在中國,或許人生最重要的事件便是高考,因此每一位家長把孩子的學習(或者說成績)始終放在首要位置。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會承受巨大的壓力。但其實,高考並不是人生中唯一的選擇,每個孩子的未來都有多種可能性。為什麼歐洲的教育理念更受推崇?
  • 《你好未來人類》總播放量9000萬 開啟教育觀察紀錄新模式
    由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和三橙傳媒聯合出品的首檔環球教育科技體驗觀察紀實片《你好,未來人類》已於騰訊新聞全部上線,並於近日完美收官。  話題討論居高不下開啟教育觀察紀錄新模式   現實中,全世界的教育改革浪潮已經在悄悄發生,正在茁壯成長的未來之子們,終將成為這個時代的中流砥柱。《你好,未來人類》給娛樂為先的網絡世界提供了一個獨屬於「教育觀察作品」的討論空間。
  • 面向未來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擁有更多可能性
    用教育現場的術語來說,就是要讓孩子找到強勁的學習動能,激起好奇心、擁有探索力。「臺灣的教育絕大部分著重在升學,其實K-12有不同的教育重點,」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心目中的未來教育,在幼兒園、小學階段要給孩子更多時間去探索周遭的環境,比如大自然;也要容許孩子探索時有犯錯的空間,這樣孩子在國、高中階段才有勇氣去面對各種挑戰。
  • 滬江CCtalk楊繼珩:做有溫度的技術 賦予未來教育更多可能
    本次大會重磅嘉賓雲集,滬江CCtalk聯合創始人、CTO楊繼珩應邀出席,與國內外知名網際網路公司的技術領導者、音視頻技術大咖及產品創新專家,以及2500餘名開發者共同「論道」實時互動技術如何定義未來。科技賦能公益 百萬村小學生受益「通過對RTC技術的實際應用與嘗試,我們不僅可以為業務發展提供助力。」
  • 「行業深度觀察」青少兒播音主持教育,核心內容是什麼?
    仿佛靜止的時間,讓人們開始重新思考未來,僅僅是曇花一現的夢魘,還是新紀元的開始?生產方式的變化改變了經濟發展的軌跡。我們能做的大概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因為不變的永遠是成長--不忘初心,記得茁壯成長。成長是件大事,貫穿一生 從不停歇。
  • 慕課打開教育更多可能丨人民時評
    慕課,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總結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大規模在線教育的經驗,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正是本次世界慕課大會的背景之一。
  • 2020最專業留學行動指南出爐:金吉列深度觀察剖析新形勢下中國留學...
    而國內留學行業領軍品牌金吉列,就留學市場現狀進行了深度調研,並發布《2020新形勢下留學市場趨勢變化深度觀察》(下稱「觀察」)。在此現象下,如果家長們不做好準備,極可能將自身置於被動局面。而金吉列給出的這份《2020新形勢下留學市場趨勢變化深度觀察》,可以說是對有留學意向的家庭極具參考意義的行動指南。一份觀察看清全球留學現況金吉列深度調研了北美洲、歐洲、亞洲等多地44所高校的實際變動情況,向國內及時詳盡地通報了各國大使館對留學生的幫扶措施,以及海外高校目前的招生新政等情況。
  • 讓更多老年人樂享數位化便利(深度觀察)
    老年人樂享數字生活,更多行動在路上。在江蘇南京,超過700所老年大學開設了智慧型手機培訓班,教授老人學習掃碼付款、網上掛號,自開設以來,報名人數幾乎期期爆滿。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馮文猛看來,老年人多起來,他們將成為未來產品開發的重要服務對象,圍繞老年人群體進行技術創新將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新藍海。
  • 看見未來,2018年度風向標學校TOP100 | 頭條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是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公民的主陣地。當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深度改變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全方位重塑著教育的生態。學校的未來是什麼?這是一個巨變時代必須回答的問題。可以說,今天的中國,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已經絲毫不亞於科技強國的宏大計劃;然而學校教育的複雜性,卻也絲毫不亞於那些舉世矚目的尖端實驗。
  • 薦讀 | 面向未來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擁有更多可能性
    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 中國信通院:ICT深度觀察十大趨勢
    全文共計1671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來源| 中國信通院CATCT(轉載請註明來源)編輯| 蒲蒲日前,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的「2021中國信通院ICT+深度觀察報告會」在北京舉辦。會上,中國信通院副院長餘曉暉發布了「ICT深度觀察十大趨勢」。他表示,展望未來十年,數位化浪潮會進一步加快,ICT產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 Memphis教育觀察隨筆
    剛來時處處新鮮,寫下過一些教育觀察,細節處能夠反映出中美教育的差異。(Warning: 以下是流水帳!)2017年初第一次到Memphis,見到白頭爸爸Alan。Alan熱愛教育,40歲從政府部門辭職成為一名教師和歷史學家。退休後也閒不住,繼續他的內戰史研究,同時回到White Station High School繼續當Knowledge bowl教練。
  • 活動報名 | 系友論壇雲端研討—科技賦能教育:在線教育未來觀察與思考
    清華校友總會電子工程系分會自2018年成立以來,已形成了「系友論壇」、「學長話前程」、「預見未來」三大系列品牌活動。其中「系友論壇」系列活動,一經推出就吸引了千餘人的熱情參與,話題的多樣性和前瞻性使本活動促進了產學研的相互了解,增進了技術與資本的交流,加深了產業互幫互助。
  • 看見即療愈!看見孩子,是教育的出發點
    生命只有被看見,那些在孩子體內隱藏的熱情、靈感、勇氣等美好的力量就有可能被喚醒。♬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主播曉蘭朗讀音頻一位家長很感慨地跟我說,孩子最想傾訴的人是老師,其次才是家長,孩子認為老師能夠懂他,能夠看見他的情緒。
  • 慕華成志CEO汪建宏:深度介入課堂教育 讓更多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慕華成志主動融入體制慕華成志-愛學堂在創辦之時,就定位服務公立學校,積極主動地融入體制,依託清華基礎教育資源與新技術優勢,用市場手段做產品,用行政力量做整合,通過打造垂直產品生態模式,為區域帶來更多優質的課程資源,努力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這一難題。
  • 深度觀察/讓學生「敬畏書籍」,從「書籍教育」開始
    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無數心靈的眼睛,由於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將懷著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世界。」由愛讀書後來多數人都會發展到「愛買書」和「愛藏書」。
  • 未來教育很有可能是這個樣子!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學校生活,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不再繼續,學生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齊劃一地出現在同一個校園、同一間教室,學習的時間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的內容完全由學生自己選擇?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這一切,很可能會變為現實。我相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