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未來教育的更多可能

2020-11-08 成長說

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人工智慧(AI)時代來臨,孩子要學什麼、怎麼學,才能夠迎向不確定的未來世界?答案聽來很簡單卻不容易做,那就是「讓孩子的天賦自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幫助他們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

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人類社會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快速變動,教育若仍墨守成規,影響的不僅是競爭力問題,而是最根本的生存價值。倘若我們無法讓孩子認識自己、發現天賦,進而往想走的地方去,孩子恐怕很難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孩子教成他自己,讓他們去創造自己的未來,」新北市桃子腳國民中小學校長李惠銘指出,每個孩子都應變成真真實實的自己,首先必須知道自己是誰、適合往哪裡去,再來要有能力往那裡去,最後在往目標前進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可以共創美好的社會。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要與現在有所不同。環顧世界各國對於未來人才的培育重點,紛紛從3R能力轉向4C能力,就不難看出端倪。

傳統教育注重讀(reading)、寫(writing)、算(arithmetic)的3R能力,已經不足以應付日趨複雜多元的環境、新形態的工作和生活,轉而強調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4C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有效溝通(effectivecommunication)、團隊共創(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創造與創新(creativityand innovation)。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2030年所需的核心能力涵蓋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特質(character)與態度(attitude)、後設學習(meta-learning)等四大面向,有效的學習就是將這四個面向的元素進行豐富的混合。(見附圖)

具體來說,一個人不僅需要具備跨學科知識,如傳統的數學、現代的創業、全球化的主題,還要擁有創造、批判思考、溝通合作等技能,以及警覺心、好奇心、勇氣、彈性或復原力、倫理、領導力等特質與態度,而整個外圍的底蘊則是後設學習能力,包含後設認知及成長心態。

從基本的3R、關鍵的4C到結合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素養,這樣的大概念,落在教育現場,唯有透過多元的創新,才能具體實踐。

未來教育五大新面向

面向1:好奇心+探索力=邁向未來新動能

從OECD未來能力提到的面向中,不難看出特質、態度等情意層面,是未來教育的一大重點。用教育現場的術語來說,就是要讓孩子找到強勁的學習動能,激起好奇心、擁有探索力。

「臺灣的教育絕大部分著重在升學,其實K-12有不同的教育重點,」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心目中的未來教育,在幼兒園、小學階段要給孩子更多時間去探索周遭的環境,比如大自然;也要容許孩子探索時有犯錯的空間,這樣孩子在國、高中階段才有勇氣去面對各種挑戰。

藍偉瑩表示,國中階段的孩子要開始負擔起學習的責任,並學會如何學習,包括查文獻、決定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找到解決問題的人力及資源等等。這些能力都建立起來後,進入高中階段的孩子,才能夠面對複雜的社會議題,尋找方法解決真實問題,從中找到自己想就讀的大學科系及人生的發展方向。

「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搭建一個探索的平臺,」臺北市濱江國小教師林姿君說,讓孩子有空間能夠自發性的學習,當他對新的領域產生好奇心時,他就會想要主動出擊去學習。林姿君特別強調,孩子的想像跟創意是無限的,給他們更多的關注與肯定,孩子能夠發揮的面向會超乎大人的想像。

面向2:科技× 真實情境=與外界有感連結

為孩子搭建學習平臺的關鍵,就在於創造情境與連結,讓孩子覺得學習是有意義的。臺北市國語實驗小學校長林玫伶認為,未來教育的創新面向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更重視符合孩子不同的學習速度和內容,來滿足學習的目的;第二層面則是透過科技幫助孩子加強與外在世界的連結,同時投入真實情境的營造,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及連結的對象。

比方說,新北市中港國小英文教師林加振,就在課堂中讓孩子跟外國的學伴跨國視訊,並且透過通訊軟體密切聯繫,用科技為孩子找到學英文的真實情境,孩子每星期都很期待上英文課。臺中市光德國中國文教師張文銘則把自己擅長的魔術結合國文教學,比如教到「五月雪」時,在課堂上利用水和報紙變出白雪紛飛的畫面;也善用繪本、微影片等多元素材的連結,譬如《阿嬤的衛生紙》刻畫出祖孫的親情,透過情境的延伸,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連帶班上的國文成績也從倒數變成領先。

「老師要有足夠的敏銳度,從生活或環境中去找素材,」曾在臺北市湖山國小任教十幾年、現任雙溪國小總務主任的陳立偉分享自身的教學經驗。例如自然課教植物,會帶孩子到校園去做觀察,孩子剛開始很容易去摘、拔或撕扯枝葉,但後來課堂上透過以蠟筆拓印樹幹的紋路、觀察樹葉的顏色,感受到植物是活生生的……學生學到的就不只是生硬的知識,而會形成尊重生命的態度。

面向3:跨領域+生活化=創意思考解決問題

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也是未來教育的焦點,有助於孩子養成創意思考、溝通合作及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

主題式教學就是一種跨領域的統整學習,也是未來教育的創新樣貌之一。臺北市立士東國小校長連世驊說,未來的工作,有60%現在還沒被發明,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呢?不是零碎的知識,而是培養孩子思考、表達,能夠運用所學解決問題,落實在課程上,他建議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設計更多的主題式教學。

「在主題式教學中,可以讓孩子體驗探索、行動實踐、省思發表,」連世驊說,體驗探索,可讓孩子用心思考、用眼觀察,透過想像力跟思考力來完成任務。

在行動實踐方面,孩子可以學習合作,透過團隊力,完成作品;最後發表作品、彼此分享,孩子可以欣賞別人的優點,也可以自我省思。

面向4:有效溝通+團隊合作=新協作時代

4C能力與OECD 未來能力都非常強調溝通與合作,而在全球協作的大趨勢之下,孩子確實也需要擁有比過往更好的溝通力與合作力。這樣的能力,很難用傳統方法教會孩子,而必須設計更多元的活動或方案,讓孩子自然而然的習慣溝通與合作。

比如,新竹市光武國中的「法拉第少年」探索課程,不僅將該校的中輟率降到零,更吸引十多所學校前往取經。校長林茂成分享,孩子從過程中學到冒險、勇敢、合作的能力,以「單車環島」為例,不僅要從組裝一輛腳踏車學起,同時要到偏鄉去交流,包括單車健診、幫偏鄉孩子上理化課,「因為知識是拿來用的,而能力是拿來幫助別人的。」

慢慢的,孩子就能學會溝通、學會合作,進而關注外在世界,「孩子有自信之後,就要從獨善其身到兼善天下,為人類世世代代的發展做點努力,」諾瓦小學暨幼兒園創辦人兼董事長蘇偉馨說。

面向5:學校× 家庭=未來教育能量無限

「對未來教育的想像,絕對是奠基在每一天,老師、孩子、家長,這三方點滴綿密的互動與關愛,」臺北市和平實驗小學校長黃志順說。

蘇偉馨也認為,家庭教育也是未來教育的一大關鍵,在學校及教師的專業之外,父母的參與協力、共學成長很重要。但她強調,家長不宜過度介入學校的教育規劃,畢竟「學校與家庭能夠手牽手成為夥伴,教育才能達到一百分。」

而家長力量的發揮,目前已有成功案例,例如宜蘭人文國中小善用家長的資源,在每周兩次的多元課程中有將近三分之一是借重家長的專長或興趣開班授課,寫作、耕種、編織、音樂、戲劇、球類、品牌行銷等等,豐富孩子的學習生活,而當學校人力不足時,家長也會協助支援由學生自主成立的社團活動。又如荒野保護協會的親子團,強調親子共學、易子而教及混齡學習等創新特色,在全球中是獨創的運作模式,稱得上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教育典範。

慈心華德福教育高級中等學校創辦人張純淑說,要讓孩子自在的成長,家庭不可以置身於外,學校也要有新的圖像。當父母、老師、孩子,都能夠重新看待來到眼前的一切事情,未來教育才有能量。

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未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具備未來需要的核心能力。科技不斷在顛覆學習的樣貌,從前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教師,現在彈指之間就能輕易獲得,教育除了知識的傳遞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具備未來需要的核心能力。

想要做到,關鍵在於教師。「不管教育部定或學校自訂課程,最後都會是教師的自訂課程,因為他們掌握了『課程』和『教學』兩大核心技術,」李惠銘強調,教師是未來教育的靈魂人物,透過多元課程及創新教學,可以引導孩子定義未來,幫助更多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

再興小學校長楊珩說,未來教師不是直接教孩子創新的能力,而是教孩子具備想像力、有創造力,內化之後,去面對問題、面對生活、有解決的能力。當孩子有過成功經驗之後,在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時,就能有勇氣去接受、去改變,「最理想的狀況是,我們教出來的孩子對自己有期許、有熱情,認為『我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人』。」

-end-

來源:新校長傳媒

相關焦點

  • 看見未來教育的更多可能 | 頭條
    「臺灣的教育絕大部分著重在升學,其實K-12有不同的教育重點,」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心目中的未來教育,在幼兒園、小學階段要給孩子更多時間去探索周遭的環境,比如大自然;也要容許孩子探索時有犯錯的空間,這樣孩子在國、高中階段才有勇氣去面對各種挑戰。
  • 【深度觀察】看見未來教育的更多可能
    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 猿輔導參加哈佛中國教育論壇 攜手探索未來教育更多可能
    近日,2020哈佛中國教育論壇正式舉行,猿輔導在線教育成為本屆哈佛中國教育論壇唯一戰略合作夥伴。猿輔導參加2019年哈佛中國教育論壇哈佛大學會議現場  本屆論壇主題為「打破壁壘,深度對話,中國教育的契機和展望」,猿輔導公司旗下四位資深教育工作者與30餘位世界頂尖學者一起深入開展學術分享
  • 滬江CCtalk楊繼珩:做有溫度的技術 賦予未來教育更多可能
    本次大會重磅嘉賓雲集,滬江CCtalk聯合創始人、CTO楊繼珩應邀出席,與國內外知名網際網路公司的技術領導者、音視頻技術大咖及產品創新專家,以及2500餘名開發者共同「論道」實時互動技術如何定義未來。科技賦能公益 百萬村小學生受益「通過對RTC技術的實際應用與嘗試,我們不僅可以為業務發展提供助力。」
  • 《現在,看見孩子的未來》 —勞崧益先生大型教育講座,沸騰羊城
    《現在,看見孩子的未來》—勞崧益先生大型教育講座,沸騰羊10月26日,勞崧益先生大型教育主題全國巡講第八站——《現在,看見孩子的未來》,在廣州皇冠假日酒店隆重舉行
  • 華爾街英語致力發展優質教育 為學員未來創造更多可能
    這一課程的上線,也是華爾街英語緊隨國家教育工作發展方向,倡導優質教育,推進就業服務的又一重要舉措。  教育一直是國家乃至每個家庭關注的熱門話題,開展好教育工作,發展好教育相關事業,保障教育領域的良性環境與提升學習者職業技能綜合素質、改善社會就業問題,保障就業水平和質量息息相關。
  • 並不嚮往鐵飯碗的生肖,未來有更多可能
    但是十二生肖中,有的生肖對這種一眼看到頭的工作真的不感興趣,並不嚮往,他們的未來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生肖馬 生肖馬的人真的不嚮往什麼鐵飯碗,他們即使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捧上了鐵飯碗,可能內心也是非常嚮往外面的世界的。
  • 面向未來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擁有更多可能性
    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 面對未來,擁抱變革,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憑藉藝術、科技與經濟的紮實背景,以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心,秉承著愛家讓每一個生命更精彩的願景,致力於以學校為基礎,積聚社會共識與資源,構建以創造力為核心,面向未來的教育生態,培養擁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終生學習者、擁有堅定意志和有趣靈魂的創新行動者。發布會上,李彥漪女士講述創辦子藤教育的初心和自己關於面向未來的教育的理解,引發了來賓的共鳴與思考。
  • 未來教育很有可能是這個樣子!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學校生活,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不再繼續,學生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齊劃一地出現在同一個校園、同一間教室,學習的時間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的內容完全由學生自己選擇?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這一切,很可能會變為現實。我相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 看見即療愈!看見孩子,是教育的出發點
    生命只有被看見,那些在孩子體內隱藏的熱情、靈感、勇氣等美好的力量就有可能被喚醒。♬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主播曉蘭朗讀音頻一位家長很感慨地跟我說,孩子最想傾訴的人是老師,其次才是家長,孩子認為老師能夠懂他,能夠看見他的情緒。
  • 幻想國度日本 東京美術館看見未來的未來
    放眼望去,由形形色色奇特建築構成的東京,儼然就是一座通向未來的神秘都市。而矗立在東京港區六本木的新國立美術館,以其驚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造就出一種「看見未來的未來」。於是,這座充滿驚人創造力的新美術館最終展現出的,不僅是一座令人過目不忘的未來主義風格建築典範,更是一道邂逅未來的視覺藝術盛宴,彰顯出21世紀人類無拘無束、充滿想像力的思維方式。無藏品的未來主義世界耗資350億日元的國立新美術館,遠比另一位充滿未來主義的同僚「東京新天空樹」看上去更平易近人。
  • 「風物長宜放眼量」,別讓你的焦慮影響孩子未來更多的可能
    三、基於現在情況作出的未來判斷很大可能是無用功!也就是說,雖然做父母的總忍不住想要給孩子美好的未來,但在未來無限的可能性之中,孩子到底會有如何的人生以及職業發展,無論做父母的如何安排和計劃,都無法消除這種不確定性——你的思維的出發點都是錯的,怎麼可能將來一定能夠得到一個相對正確的結論呢?
  • 童其君:重視教育讓人生有更多可能
    俗話說,不怕一代窮,就怕代代窮,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在教育。一般而言,農村大都存在著教育「貧窮」這塊短板,體現為「越窮越不要教育,越不要教育越窮」的惡性循環。教育水平低下,缺乏知識和技能,影響了貧困家庭孩子進一步深造發展,降低了他們獲得人生出彩資源的能力,從而陷入持續貧困的泥沼。
  • 樂高教育助力 FIRST 中國總決賽,探索 STEM 學習更多可能
    樂高教育助力 FIRST 中國總決賽,探索 STEM 學習更多可能 作者:吉吉 發布時間:
  • 阿卡索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力量,為教育變革探索更多可能
    日前,2020年度央廣網教育峰會在北京圓滿落幕。本屆峰會以「乘風破浪 聚教未來」為主題,邀請了教育行業多位專家、學者、名師和教育機構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改革與發展。
  • 站穩起點更易看見未來
    以下,我結合長期教育教學經驗和疫情期間的特殊經歷與體會談幾點想法。關懷學生心理,真誠交流為了幫助學生迅速調整狀態進入開學後的常態學習生活,教師可以做以下一些具體工作。上好開學第一課。開學第一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站穩起點更易看見未來。經歷過疫情的這些學生,他們的開學第一課要怎麼上,每個崗位都會有自己的考量。
  • 教育行業核心是產品和內容 細分賽道未來或面臨更多機會
    本報記者 李春蓮2020年,在線教育行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而線下教育卻經歷了倒閉和洗牌。這一年即將結束,教育行業未來面臨著怎樣的機會?12月18日,《證券日報》社主辦的「2020中國教育資本論壇」,邀請行業頭部企業、知名投資機構,共同討論在新的歷史環境下教育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 薦讀 | 面向未來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擁有更多可能性
    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 宋老師優秀學員:英語,讓我的未來有更多種可能!
    對我自己而言,學英語,是提升自我的有效方式,也能為我未來的職業方向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對於家人而言,我可以更好地教育我的孩子,指導我的親人,幫助他們學習。Moon:儘管我是上班族,但是我依然會儘可能地擠出時間學習,周一到周五,我會在下班後的18:00-19:30進行課程學習,每日學習1.5個小時。周六日學習時間相對充裕,我會用2.5個小時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