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縣馱堪鄉孔民村楞查屯,是一個典型的大石山區村,耕地很少,四面環山。然而,在這個全屯25戶、不足百人的小村屯裡,卻先後走出了27名大學生,超過全村人口四分之一。(12月21日《廣西日報》)
在一些村莊,「放羊-娶媳婦-生娃-再放羊」是農家子弟的輪迴。一些農家子弟既缺乏本錢基礎,也缺乏知識和技能等智力資本,面臨著「貧困代際傳遞」的困境。俗話說,不怕一代窮,就怕代代窮,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在教育。一般而言,農村大都存在著教育「貧窮」這塊短板,體現為「越窮越不要教育,越不要教育越窮」的惡性循環。教育水平低下,缺乏知識和技能,影響了貧困家庭孩子進一步深造發展,降低了他們獲得人生出彩資源的能力,從而陷入持續貧困的泥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表明,不同層次受教育者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學43%,人均受教育年限與人均GDP的相關係數為0.562。「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終身受益」,教育在促進扶貧、防止返貧方面的作用,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令人欣喜的是,百人小村屯,卻走出27名大學生,這得益於重視教育的結果——天等縣堅持「窮縣更要辦大教育」的理念,用教育扶智的方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不斷夯實教育發展基礎,確保全縣學生從幼教到高中都能有學上、上好學。筆者認為,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雖然現在看似不值得,把有限的錢放在培養孩子身上,但孩子們有了知識,就有了改變命運的力量,天等縣的眼光由此可見一斑。
讀書可以讓孩子的人生有更多選擇,出路也會更加寬闊一些。但如何確保每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應大力向農村教育領域傾斜,全面改善農村教學基礎設施,提升農村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推動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努力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
多一點陽光雨露,教育就多一分生機活力。在素有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良好風尚下,農村子弟大都愛學習、進取、爭氣。君不見,「知識給你奮鬥的力量」,越來越多的楞查屯的孩子們學習的勁頭更足,學風更盛;每年春節,那些新老大學生們都會把全屯人集中起來,交流讀書心得,舉行敬老活動,給後輩們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大家認真讀書。
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承,促進縱向社會流動,需要更多的「百人小村屯,走出27名大學生」。如此,農村的孩子才能走出貧窮,貢獻社會,鄉村才會更有生機。
【來源:湖南教育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