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巧合下,接觸到了花道。
體驗課之後,我就被這種簡約又極具生命力的插花方式所吸引,於是果斷報了名,當時我們一起的有四個人,我本以為我是最難堅持下來的,沒想到一路跟隨老師學了一年多。
沒錯,我是個全職媽媽,在孩子一歲之前,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照顧他了,一歲之後,他逐漸開始睡整覺,我也開始思考,孩子一點點長大,走向獨立,而我們的母子關係,也終究指向分離,我的人生定位,應該不止是全職媽媽。
我是一個討厭說教的媽媽,我也一直堅信,言傳不如身教。如果有人問我,希望孩子以後長大是什麼樣子,我的腦海大概呈現出的是一個善良、自由、獨立、有所熱愛、幸福的孩子,那為何我不自己先活成那個樣子?
最初上課的時候,每周一次,當時孩子小,只能請我爸媽或者外婆幫忙照看半天,我去上課,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老師擔心我這樣會不會太辛苦。我對她說,每周這半天,插花、喝茶、聊聊天,是我最放鬆的時候。
孩子兩歲多一點開始,我每周帶著他一起上課,除了我生病,風雨無阻。因為怕打擾其他同學,所以每次上課的時間都選擇沒人約課的時候。
身邊有親戚問我,好好的一個男孩子,讓從小接觸這些幹什麼?
這只是你內心的性格刻板印象而已。
帶孩子上課的日子,他開始逐漸知道老師的概念、課堂秩序、瓷器的使用方法、花材的名字、以及對喜歡的東西有所堅持。
而2-3歲階段,正是孩子審美意識萌發的時期,美學大家吳冠中先生曾說:「現在文盲不多,但美盲不少。」
孩子的審美教育不是靠教出來的,而是靠長期的浸泡。
最開始學習的時候,我總是嚮往自由式,喜歡瓶花,老師總是笑著對我講,先打好基礎。如今結束了師範一的學習,愈發覺得基礎的重要性,不管什麼樣式,都有自己獨特的美感。這也印證了任何學科的學習,沒到入門階段,是談不上喜歡或是不喜歡,入門前都是枯燥的,等真正入門後,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年初的時候爸爸說,你學這個是不是以後準備放棄自己的專業?
花道於我而言,也許更多的只是生活的調味劑而已,可能我以後也不會走上從業的道路,但是花道帶給我的改變是極大的,讓我更喜歡極簡生活,心境也越來越豁達。學習花道,更多的是學習如何取捨,不止是花材,生活亦是如此。
如今,孩子入園,我也開始上班,但是依舊會堅持學習,當然,還會帶上孩子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