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這幾個月,我一直在忙著上研究生的課程,準備一月份的考試。課程中有很多完全新鮮的知識,有些讓我應接不暇。
因此,這個暑假,對女兒的督促無形中鬆懈下來。
眼下快要開學了,一抽查作業,發現她還有一大部分的作業沒有完成,我心裡浮上了一絲失望。想馬上打開「嘮叨模式」:
「你沒看見你媽都還在這麼拼命努力嗎?」
」你怎麼就不學學呢?」
……
看著垂頭不語的孩子,算了,打住不說了。
都是我的錯,我首先還是找找自己的問題吧。
當觀念轉換的瞬間,我心裡的失望、不滿等等的情緒已經一掃而空。
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很多東西還得父母一步步地去引導,這時候修煉我的耐心就太重要了。
我換了比較溫和的口吻對女兒說:「媽媽沒有嫌棄你的意思,寶貝。媽媽只是希望能和你一起努力、一起成長。」
我繼續說:「孩子,你看假期馬上就要結束了,而你馬上就是三年級的小姐姐了,如果拖延的習慣不改,那它會像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拖著你,不讓你向上爬。而如果你能積極地改掉它,主動把石頭扔掉,那以後爬山的路,你一定會越走越輕鬆。」
女兒看著我溫和且堅定的樣子,也肯定地點了點頭。
「那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呢?」我引導她開始思考(這是我一貫的引導方式,用開放式提問,引導孩子主動獨立思考。)
女兒不假思索了一會兒,說:「媽媽,我應該馬上改掉拖延的習慣,不能再找藉口,馬上把沒有完成的作業補上……」
聽完她的回答,我點點頭。
拿過她的所有作業,我一一翻看了一遍,然後,和她一起把未完成的部分劃分為幾天的量。最後,約定好了未來每天起床的時間為早晨4:30。
我開始以為她會提出反對意見,結果女兒不但沒有反對,還積極、開心地接受了我的提議。
這樣一來,早起就會倒逼她早睡,早睡又會倒逼她緊湊地利用好時間,高效地完成作業。
我和她都可以利用早晨的時間閱讀和鍛鍊身體。慢慢地,她良好的習慣就會隨之養成。
距離我們的約定已經過去一周多,沒完成的作業都已經全部完成。但每天早晨4:30鬧鐘一響,我依然會在床上裝作還沒睡醒,等待女兒來叫我起床。對此她每天樂此不疲,也不再賴床,我都被她翻轉的態度驚到了。
我在想,這不正是兩全其美的事嗎?
然後,我在反思:我做了些什麼?
表面看,我似乎沒有做什麼,但從更深層次探索,你會發現,父母在面對每次事情發生時,能及時轉變情緒和思考方式,是親子問題翻轉的、至關重要的核心因素。
一次,我在聽一位外婆聊天時,她說,她一直在幫女兒帶孩子(這是中國家庭當前普遍的現狀:老人幫忙帶孩子),以前還好,但現在孩子8歲了,她開始感覺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最讓她最頭疼的是,她希望孩子朝東,孩子偏偏管不住自己而越來越朝西去了。
我聽完,邊微笑地表示理解,邊給這位愛學習的外婆一個建議,讓她回家先試試耐心詢問一下孩子的需求,聽聽她真正的想法。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是用愛在養育的話,不論孩子到了什麼年齡,只要家長能換位傾聽,她都會願意跟你分享她的真實想法的。
然後,引導她去思考她目前想法的利弊,儘量引導她獨立思考,相信孩子在家長的耐心引導下,是可以自己找到「翻轉點」的。
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如果孩子的想法還不夠成熟,或者與對的方向背道而馳,那也需要家長繼續耐心引導她慢慢走上正軌。
並且,和她一起制定實現目標的行動步驟。孩子的參與,會讓她感受到家長對她的重視和信任,這會讓孩子在接下來的執行中更有熱情和動力,也會為她的承諾擔起責任來。
當我發現女兒在臨開學的時候,還有很大一部分作業沒有完成時,我真的是十分失望,並且想跟她說很多大道理。
但當我意識到自己也有責任時,我馬上轉變了我的情緒和態度。
當情緒轉換之後,我的頭腦才是清醒的,這時我會思考怎麼辦會更好?
因為我清楚地知道,父母如果一度陷入急躁、或者焦慮中,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只有引領孩子一起先直面問題。
如果當時一下子難以抑制脾氣的家長也不用過於自責自己,可以先離開現場,一個人待一會,思考一下情緒在問題中會不會起正面作用,如果不會,那我們先平復情緒之後,再引導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哈佛自控力公開課》中也講過:「一個能徵服自己內心的人,才能掌控世界。」
不論問題大小,我們先翻轉不良的情緒和思考方式,才能幫助孩子一起翻轉她的人生。
海靈格在《我允許》中這麼說:「一切的發生,都是必然。」
任何一件事情(狀況)的發生,都是應該發生的。
它的發生如果讓我們覺悟到,它背後隱藏的實質,那它會調動我們進入思考。在狀況中,我們可以看到狀況的「兩面性」——A面和B面,不同的選擇會引發不同的可能。
如果A面是好,那B面就是不好,即一件事情發生都存在著兩面性,好和不好。
重要的是,我們會如何選擇看待它。
當我們選擇不停留在表面去厭惡和抱怨,而是回觀自己,引發我們積極的行動時,我們會驚喜地發現事情的另一面,它的發生讓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狀態,好的事情會更好,不好的事情也會逐漸翻轉。
比如,一個從小體弱多病的孩子,為了使他健康一點,他的父母不厭其煩地引導他鍛鍊身體,結果使他養成了堅持鍛鍊身體的習慣。
一個對學習怎麼也提不起興趣的孩子,媽媽為了讓他愛上學習,翻遍了各類關於怎麼學習的書籍,結果媽媽成為了引導孩子愛上學習的行家。
孩子挑食,媽媽和孩子一起討論、研究,結果她們成立了自己的親子美食公眾號
……
突然了悟,凡事不是非好即壞,也不是非壞即好,而是,兩面性共存於一事一物之中。
全面者能看到它們共存,既不會過於消極,也不會過度樂觀。把思維落著於正確的位置,平和處理問題。
如何落著思維,即是我們的人生價值取向;如何翻轉人生,即是看到事情的全部。有這樣的思維方式,我們才能一次又一次地登上成長的階梯,日積月累後,將會引發人生的更多可能。
我是「佐小伊」,會玩的媽媽,中科院心理學在讀研究生,親子關係規劃師,ACI中級心理諮詢師,高級營養師。
7年的親子工作生涯,我積累了一些有趣、有用的親子相處之道,因為認可「經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老師」,所以,潛心研究孩子的「體驗式學習」。
關於「親子關係、個人成長」我想我有許多的「好點子」想要分享,如果你也喜歡,那就一起關注我的更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