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測溫棚開始每日消毒,地面上紅綠兩色路徑指示條鮮亮分明,飲水間、衛生間門口醒目的一米間隔線,水龍頭旁一瓶瓶滿裝的洗手液,廣播在試音,課桌椅已調試平整……一切準備就緒。
一個來之不易的9月,一段值得銘記的特殊經歷。回歸校園的學生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教師能提供哪些幫助?以下,我結合長期教育教學經驗和疫情期間的特殊經歷與體會談幾點想法。
關懷學生心理,真誠交流
為了幫助學生迅速調整狀態進入開學後的常態學習生活,教師可以做以下一些具體工作。
上好開學第一課。開學第一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站穩起點更易看見未來。經歷過疫情的這些學生,他們的開學第一課要怎麼上,每個崗位都會有自己的考量。集體的歡迎與動員固然重要,更深入人心的恐怕還是具體到班級、到個人的「第一課」。
從宏觀來說,學校可以組織開學系列班會,就有關人類與自然,生活與健康,責任與使命,情懷與思想、當下與未來等問題展開探討,「無數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學生應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養成理性關懷天下事的習慣。具體到各年級,新入學的高一年級學生正意氣風發,老師不妨趁熱打鐵,描畫未來;高二年級已迎來選科後的班級重組和走班上課的新形式,班主任首先要做好團隊的融合與建設;高三年級即將進入緊鑼密鼓的複習階段,教師要在理想與奮鬥,知識與能力方面下功夫。
至於形式,或班主任推心置腹,或家長代表語重心長,或優秀畢業生現身說法;出板報、搞演講、開辯論、設朗誦,不拘一格。「第一課」不一定是數字意義上的「第一節課」,它也可能是「第一階段的課」,教師要預先規劃,既在形式上有創新,也在內容上真走心,幫助學生把一整個學期或學年的心定下來。
設定並落實短期目標。疫情還未結束,每天都有這樣那樣讓人不安的消息在網絡上傳播。長期在家,習慣於網課,甚少出門的學生難免會有各種心理,焦慮惶恐者有之,消極頹然者有之,茫然無措者有之,得過且過者有之,急躁冒進者也有之。快速調整心態的方法就是結合自己的實際狀況,合理設定一個相對短期的目標並遵照落實,以降低調整的難度。比如,可為各學科設計周計劃或月計劃,計劃要突出主線,留有餘地,過滿則生倦,過松則易怠。先把完成這些計劃作為每天努力的方向,那些餘地則可以用來加入一些極小的任務,比如20個英語單詞,背一首詩或一段文,額外解決一道數學填空題……這些微小的行為非常有用,堅持下去,就會養成「微習慣」。
保障線上線下無障礙溝通。疫情期間,教師和學生利用網絡建立起了成熟的溝通機制。開學後,這些依然可以作為日常教育教學的輔助工具,畢竟我們在校的時光更多用於聽課學習,有些問題來不及處理就會羈留,使用這些我們已經熟悉的工具可以保障交流的及時性與有效性。當然,無障礙溝通更多指的是教師要給予學生平等對話的空間,談話要解決「他」的個性問題,而不是徒有交流的形式。
關注學生學習,循序漸進
線上教學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其對學生學習目標、學習狀態、學習方式、學習結果的影響還有待研究。學生在8個多月的時間內,經歷了常態與線上兩種不同的學習生活,新學期的他們又將進入「線上與線下學習結合」的新階段,他們如何適應這些變化?怎樣確保每個學生順利過渡到下一個階段?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和應對。
及時調整學習狀態。線上教學使一批積極主動,計劃性與執行力強的學生脫穎而出。他們每天既能完成定量任務又能把原先花在上學路上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收穫滿滿。但即使成年人也有自控力弱的時候,更何況「拖延症」是絕大多數人的通病。暢通的網絡,觸手可及的遊戲,一個相對自由而舒適的環境,與之相比,學習不免成了部分學生的煩惱。而且,無論主動還是被動,線上學習放大了學習的「孤獨」。部分教師發現,隨著網絡課程的持續進行,願意連麥的打字的學生少了;即使連上線,學生的反應和語速也不像教室裡那樣有生氣。開學後,師生依然要戴著口罩上課,不要讓這層口罩延續了這種孤獨和沉默。教師要利用學生熟悉的環境,努力營造氛圍,設置教學的各種情境以激發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自主把控學習節奏。「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關於學習節奏,從小到大每個學生都沒少聽家長老師的叮囑。節奏合適,事半功倍。但節奏究竟是什麼?再回學校的節奏與居家學習的節奏不一致怎麼調整?
課堂教學的內容是相同的,每個學生的學習節奏是不同一也永遠無法同一的。因此,學生要有自己的步調,不能按別人的步幅跑。節奏看不見摸不著但會通過其他外在表現出來。如,學生臉色晦暗情緒低落,作業不能按時交、測試成績不樂觀,有狀態亢奮恨不能24小時不間斷地拼命學習得,也有懶散懈怠,不推不動的,一旦觀察到這些狀況,教師要引起重視,及時幫助學生審視和評估——鼓勵其在合理的目標下前進,保持定力,少受幹擾;幫助他理性分析自我,「長板」保持關注,「短板」及時止損;要求他按需調整並落實計劃;囑咐他要有持恆的準備,不能追求瞬間表現,學生一旦能夠心平氣和,按部就班,有充實感和愉悅感,那他就找到了合適的節奏。
再建知識體系。教與學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一些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需要多次反覆。開學後,教師應針對部分學習內容和知識點再做梳理重建工作,要幫助和確保學生能夠清晰地搭建本學科知識體系,遺忘的補充,遺漏的補救,不憚煩、有耐心,要以學生的「我學會了」替代教師的「我講過了」。
「事以微巧成,以疏拙敗」,學校和老師已做好了準備,期待同學們能在老師的引導幫助下以飽滿的情緒投入新學期的學習生活。
(作者:劉智清,系北京市第二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