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看見》(一)

2021-03-02 頤養之家讀書俱樂部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共讀柴靜的《看見》。如果把《看見》視作柴靜的傳記,感覺有點過,說是採訪筆記吧,又有點輕了。作者在文中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但因為她的身份和背景,也就只能點到為止了。即便是點到為止,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其中分寸的把握要恰到好處。柴靜做到了,這才有了這本書的出版。

老規矩,本期的開篇導語還是由居牖客為大家來朗誦。

今天,我們讀完開篇導言之後,接著讀第一章「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由楊悅怡來朗讀。

第一章講的是柴靜剛進央視,在央視努力工作,站穩腳跟的點點滴滴。從「生硬冷酷」差點被放棄,到有「人情味」,這是一個成長過程,柴靜用很平和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下來。在讀書過程中,您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柴靜對於工作的熱愛,對於同事的感恩。

本期朗讀  居牖客

楊悅怡

本期編輯  國人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來自大江南北,他們來自不同行業,他們年齡參差不齊,因為讀書而走到了一起。他們民主,朗讀書目投票選擇;他們自由,朗讀篇章自己認領;他們合作,每一本書的朗讀由多人共同完成;他們友善,歡迎任何讀書人加入這個鬆散的團隊;他們勇敢,勇於展示自己的聲音;他們真誠,每一次朗讀投注滿腔的心血;他們灑脫,我讀了你聽了,書頁就翻篇了;他們規範,團隊有自己的條款;他們探索,身體力行著未來中國的美好。他們說,他們的目的是讀書和抱團。通過這種方式,大家互相之間增進了友誼、感受了溫暖,自己單獨看書的時候也多了。他們線下讀書,線上交流,他們的讀書沙龍熱情澎湃,只要靠近他們,便可開啟長效修行的心靈之旅。

(上圖為無錫惠山黃公澗)

 本公眾號編輯的話不代表公眾號及讀書群的觀點,我們歡迎百花齊放,提倡獨立思考,編輯的話乃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如果您喜歡,請關注和分享我們的公眾號。如果您願意加入我們,請加管理員微信號:li476718(範麗)或liyuzhen2(福二)(字母均為小寫),並備註「頤養之家讀書人」

相關焦點

  • 「看見」柴靜
    第1頁:出走 第2頁:新聞的天靈蓋 第3頁:成為柴靜  中國周刊特約記者 張卓 北京報導  《看見》在播出藥家鑫這一期節目時,柴靜的一個舉動又引發爭議:節目二分十六秒,柴靜正採訪受害者張妙的父親張平選時,隔壁忽然傳來一陣嚎啕大哭,是張妙的母親。
  • 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柴靜《看見》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柴靜《看見》4、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柴靜《看見》5、一九四六年,胡適在北大的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我初看不明白。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後來,柴靜看見一個老大爺光著一隻腳,另一隻腳上穿只解放鞋,拄著拐走了兩裡路;看見一個頭戴赭黃頭巾的維族老人的痛哭;看見小學生從廢墟壓著的課桌裡,把紅色綠色的書包抽出來,拍拍土,升上國旗,開始念「我美麗的校園」......這地震把柴靜從演播廳震出來,震到了地上。
  • 柴靜的《看見》,記錄了無數個真實的故事,有一男子讓她感覺羞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柴靜,而且柴靜她所寫的一本書叫做《看見》,但書裡有很多的真實的事情,都是柴靜所親身經歷的,她用了第一視角,來記錄了自己所經歷的這一些事,每一件事,當你讀完之後,都能夠有所感悟,並且會引發你的深思。
  • 讀柴靜的《看見》看見他人,而非淪為無知與偏見的附庸
    然而就如同我們看見的總是他人,要通過鏡子才能看見自己一樣,忽略他人,其實就是對「自己」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必須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看見》這本書,便是柴靜通過她所看見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向我們呈現了她看到的社會。黑與白,喜與悲,抑或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介於喜與悲之間的」無」。「一個國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
  • 柴靜《看見》:一本有溫度有思想值得閱讀的書
    此書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沒有華麗和自我標榜,沒有誇大和說教,只是娓娓道來,只是不帶偏見的表述,卻自有動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豐富,卻如此深刻。一本有溫度有思想值得閱讀的書。它展現出了柴靜犀利敏銳、冷靜客觀,用一顆熾熱的扶持弱者的心靈在寫她的所見所聞。
  • 當初看見的柴靜,後來選擇了看不見,只是因為在美國生了孩子
    有能力,有專業素養,能夠一步步去探查事情的真相。有人氣,有一顆惻隱之心,在報導的時候有那麼一點人情味。柴靜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記者柴靜是自己高中時的白月光,她的《看見》給自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就幾年時間,柴靜離開了公眾的視線,留下的是一片落寞。
  • 柴靜《看見》讀後感
    看了柴靜的《看見》以後,才知道原來生活中可以處處是盲區,還有盲區裡的感動和汙濁。所有的偏見都是源於不了解,而所有的感動是源於深深的體會。這個場景被路人拍了照片傳到網上去,標題是「一醉漢竟然公然搶一個賣花小孩子的錢,還對小孩子拳打腳踢」。頃刻之間,點擊量不斷上升,評論量數不勝數。無非是「這男人真是禽獸,曝光他」,「真不要臉,竟然有這種人」,「人肉這個男的,讓他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真是個敗類」等等。那男的自然是被人肉搜索到了,丟了工作,還受眾人唾棄。
  • 網友調侃柴靜廣州講座人多:《看見》現場看不見
    柴靜籤售活動逼爆方所,上千讀者被堵門外,有人投訴講座叫「看見」現場「看不見」  方所運營總監向讀者道歉,並承諾以後將做好準備工作  新快報記者朱清海/文孫毅/圖  12月22日晚7時,方所提前關門,上千人堵在門口,方所門口的扶手電梯被迫停運。
  • 柴靜《看見》讀後感:一個任性的作家,一個良知的記者
    有人說,讀一本書,就是在跟作者對話。    我想,的確是這樣的。不過,我讀的這本書是一個具有雙重身份的人寫的——既是記者又是作家。她叫柴靜,是一個在讀這本書之前並不知曉的央視記者。但我深信,我是在跟作家柴靜對話,而不是記者柴靜對話——作家不同於記者,作家可以站在自己的世界裡沒病呻吟,也可以躲在一個角落裡跟一群人鬥爭,所以,我喜歡作家柴靜。  我喜歡她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她的文章都是真實的。我曾經在讀《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時候,想看看她是否真的前赴第一線去採訪,看看文中的那些細節描寫是否真實。
  • 亞馬遜中國2013年圖書排行榜發布:柴靜《看見》領跑
    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的作品《看見》自2013年出版後就受到廣泛關注並持續熱銷,繼獲得2013上半年最暢銷圖書後,最終榮登2013年度最暢銷的圖書榜首。2013年12月,北京——近日,亞馬遜中國發布其2013年度圖書排行榜,包括「圖書暢銷排行榜」、「年度暢銷圖書作家榜」和「年度閱讀城市榜」三個榜單,這是亞馬遜連續第13年發布此榜單。
  •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在同一個世界,在同一個國家,但是卻無法看到另外一個世界,那個真實被人選擇遺忘的世界。看見"非典、農村徵地、留守兒童、家庭暴力、同性戀者、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如何挖掘事實真相,接受人性的千姿百態,感受人情世故?
  • 《看見》日文版出版 柴靜:不用跟日本讀者去客套
    柴靜:當時不覺得,現在回頭去看那幾年的節目,會發現這個直覺背後有一個線索,就是當年《東方時空》的一個線索 。張潔跟我的判斷都在這個線索上交會了,這個交會就是對人的關注,使人在新聞當中浮出水面,使人能夠被看見、被感受,而不只是一個話題的工具。
  • 讀柴靜《看見》 不要離自己的初心太遠
    許久前與一群朋友共讀柴靜的《看見》一書,序言裡,柴靜提到了陳虻送他的一句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感觸特別深。我時常用這句話提醒自己——勿忘初心,方得始終。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改變了我們模樣未曾綻放就要枯萎嗎我有過夢想一年多前,我參加一個培訓課程,課程上,老師讓學員們兩人一組,就幾個問題展開分享。問題一:你是誰,從哪裡來?問題二:你要去哪裡,做什麼?問題三:近三年你做了些什麼?
  • 柴靜:新聞應該讓一個人越來越樸素
    記者_ 李巖 北京報導一柴靜和柴靜長得別無二致。前一個生於1976年,女,中央電視臺記者。後一個則只有當這個記者採訪時才準時出現。是「她」在與新聞當事人對話,問答。過去三個月中,她於每周日晚22點36分,坐鎮新改版的《看見》節目,對話姚晨、李陽、藥家鑫案雙方父母和北航16歲博士張炘煬等人,就傳播率和隨後引發的平面媒體跟進而言,反響可謂不俗。節目製片人李倫欣然告訴本刊記者,《看見》已經「小幅超額」完成收視率任務,這對一檔仍在邊做邊找準確定位的新節目來說,值得表揚。對柴靜的採訪一直深陷埋伏圈。
  • 柴靜《看見》:只有同樣經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說我理解你
    柴靜曾經說過,記者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其實大多數記者對於他們所要報導的事情是沒有什麼感覺的,而一條新聞也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因為它只是一個事實。而記者就是再報導這麼一個事實,一個已經過去或正在發生的事實。這個人就是柴靜,小小的身軀卻有著巨大的力量,她知性又美麗,通透又清醒。柴靜曾經寫過一本自傳,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看見》,當時也震驚了很多人,甚至敲醒了很多人沉睡的靈魂。《看見》就像它的這個名字一樣,柴靜寫了很多東西,似乎是踏遍了祖國的任何地方,她真實的記錄了所有的重大新聞,在她的筆下,是一個真實的社會,真實的中國。
  • 《看見》:經歷人事,「看見」成長
    ——《看見》讀後感走過一段長路,經歷一種成長,它帶給我們真實,也帶給我們強烈的生命印象。從非典到地震,到奧運,到華南虎事件,再到同性戀話題、藥家鑫事件……一樁樁,一件件,她感受著生命溫熱的跳動。在她「看見」的生活中,我們也感受到了遠方世界的近距離感——帶給我們感動與反思。作為記者,她有受到支持與鼓舞,她也被不解與反對。作為記者,她有她的敢作敢為,她也有她的自知自省。但有時情感的帶入讓她難以得到別人的支持。
  • 我問故我在:柴靜採訪理念解析
    關鍵詞:訪問;人文關懷;新聞旨趣 2013年年初,央視女記者柴靜的隨筆集《看見》在市場上熱銷,引發了對她的採訪方式和風格的探討,在她之前,很少有記者因為採訪方式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和討論。 一、採訪的前提是一種欲望:「你不關心回答,就別問」 柴靜自述「選擇電視是為了選擇一種更開放的氣息,選擇與人群更緊密的溝通。[1]」在她看來,真實的生活比舞臺上的戲劇更戲劇、更迷人,戲劇是預設好的臺詞、預設好的角色,而新聞中一切都是未知,需要記者的調查和訪問揭示真相。
  • 柴靜產後攜全家度假 身體發福愛女曝光(圖)
    日前有媒體爆料,央視主持人柴靜於美國產女後歸來,疑似柴靜抱著嬰兒現身機場的照片也連遭曝光。相關消息立刻成為娛樂新聞的頭條,迅速引發了又一場輿論對峙。  柴靜自2003年擔任央視《新聞調查》記者,因非典時期第一線的深度報導而成名,2011年起擔任《看見》主持人。2013年出版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看見》,引起熱議,銷量超過100萬冊,成為年度最暢銷書籍。
  • 好友談柴靜:她不囉嗦不愛玩 敢跟眾老男人拼白酒
    12月23日,柴靜《看見》籤售會在中心書城爆棚,熱情的讀者將現場圍得水洩不通。《看見》首印五十萬冊,刷新了出版紀錄。為何會如此火爆?柴靜熱已成為一個現象,進入人們議論的範疇。柴靜的「娘家哥哥們」也來到深圳,為《看見》捧場助陣。他們都是新聞、出版、電視界的知名文化人,是名震京城的老男人局中的「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