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2021-01-09 騰訊網

1、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當然存在,但惡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一個片子裡的人,心裡有什麼,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柴靜《看見》

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

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柴靜《看見》

4、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柴靜《看見》

5、一九四六年,胡適在北大的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我初看不明白。他解釋:「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柴靜《看見》

6、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柴靜《看見》

7、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訴別人應該怎麼樣,這就是錯的方式。——柴靜《看見》

8、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柴靜《看見》

9、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為代價,但那是出於生存。只有我們人類,是出於娛樂。——柴靜《看見》

10、人們在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閃點情話網)——柴靜《看見》

11、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口號就度過去。——柴靜《看見》

12、真相往往就在於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並不吃力,把它精確的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時間和更多氣力,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柴靜《看見》

13、有的人他沒有承受能力,別人罵他,或者對待他不好,他承受不了,所以他必須反應,本來是不想打人,但因為受不了就必須打人。他控制不了自己,就是心裡不自由。——柴靜《看見》

14、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才是真的。——柴靜《看見》

15、許多事情,是因為有人相信,才會存在——柴靜《看見》

16、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柴靜《看見》

17、回憶是一種清洗——柴靜《看見》

18、心靈與心靈的相遇才是文藝。——柴靜

19、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斷,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強烈的單純判斷。——柴靜《看見》

20、有些笑容背後是緊咬牙關的靈魂。

21、強大的人不是徵服什麼,而是能承受什麼。

22、批評你不可怕,對你失望才可怕。

23、沒人跟你過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24、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

25、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導、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導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柴靜《看見》(一)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共讀柴靜的《看見》。如果把《看見》視作柴靜的傳記,感覺有點過,說是採訪筆記吧,又有點輕了。
  • 柴靜《看見》:一本有溫度有思想值得閱讀的書
    看見,代表了一個人思想與情感的高度。看見分三個層次:眼睛、眼光、眼界。基礎是客觀、真實、理性。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的坐標體系。本書像一把鋒利的刀,直擊人內心深處;又溫情如水,讓人的情緒很自然的流動。此書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沒有華麗和自我標榜,沒有誇大和說教,只是娓娓道來,只是不帶偏見的表述,卻自有動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豐富,卻如此深刻。一本有溫度有思想值得閱讀的書。它展現出了柴靜犀利敏銳、冷靜客觀,用一顆熾熱的扶持弱者的心靈在寫她的所見所聞。
  • 「看見」柴靜
    第1頁:出走 第2頁:新聞的天靈蓋 第3頁:成為柴靜  中國周刊特約記者 張卓 北京報導  《看見》在播出藥家鑫這一期節目時,柴靜的一個舉動又引發爭議:節目二分十六秒,柴靜正採訪受害者張妙的父親張平選時,隔壁忽然傳來一陣嚎啕大哭,是張妙的母親。
  • 柴靜《看見》讀後感:一個任性的作家,一個良知的記者
    她叫柴靜,是一個在讀這本書之前並不知曉的央視記者。但我深信,我是在跟作家柴靜對話,而不是記者柴靜對話——作家不同於記者,作家可以站在自己的世界裡沒病呻吟,也可以躲在一個角落裡跟一群人鬥爭,所以,我喜歡作家柴靜。  我喜歡她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她的文章都是真實的。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柴靜推到今天。《看見》既是柴靜個人成長告白書,又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錄。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導裡,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他們是流淌的,從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衝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 柴靜的《看見》,記錄了無數個真實的故事,有一男子讓她感覺羞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柴靜,而且柴靜她所寫的一本書叫做《看見》,但書裡有很多的真實的事情,都是柴靜所親身經歷的,她用了第一視角,來記錄了自己所經歷的這一些事,每一件事,當你讀完之後,都能夠有所感悟,並且會引發你的深思。
  • 當初看見的柴靜,後來選擇了看不見,只是因為在美國生了孩子
    柴靜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記者柴靜是自己高中時的白月光,她的《看見》給自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就幾年時間,柴靜離開了公眾的視線,留下的是一片落寞。她這是成在看見,敗在看不見。柴靜值得被看見,一步一個腳印的艱辛,值得被看見。
  • 讀柴靜的《看見》看見他人,而非淪為無知與偏見的附庸
    然而就如同我們看見的總是他人,要通過鏡子才能看見自己一樣,忽略他人,其實就是對「自己」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必須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看見》這本書,便是柴靜通過她所看見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向我們呈現了她看到的社會。黑與白,喜與悲,抑或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介於喜與悲之間的」無」。「一個國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
  •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在同一個世界,在同一個國家,但是卻無法看到另外一個世界,那個真實被人選擇遺忘的世界。看見"非典、農村徵地、留守兒童、家庭暴力、同性戀者、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如何挖掘事實真相,接受人性的千姿百態,感受人情世故?
  • 亞馬遜中國2013年圖書排行榜發布:柴靜《看見》領跑
    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的作品《看見》自2013年出版後就受到廣泛關注並持續熱銷,繼獲得2013上半年最暢銷圖書後,最終榮登2013年度最暢銷的圖書榜首。2013年12月,北京——近日,亞馬遜中國發布其2013年度圖書排行榜,包括「圖書暢銷排行榜」、「年度暢銷圖書作家榜」和「年度閱讀城市榜」三個榜單,這是亞馬遜連續第13年發布此榜單。
  • 網友調侃柴靜廣州講座人多:《看見》現場看不見
    柴靜籤售活動逼爆方所,上千讀者被堵門外,有人投訴講座叫「看見」現場「看不見」  方所運營總監向讀者道歉,並承諾以後將做好準備工作  新快報記者朱清海/文孫毅/圖  12月22日晚7時,方所提前關門,上千人堵在門口,方所門口的扶手電梯被迫停運。
  • 從訪談女神到美國生子,從穹頂之下到全網群嘲,柴靜經歷了什麼?
    柴靜的新聞夢柴靜在1976年出生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在柴靜上初中的時候,就曾經給學校的校刊寫過新聞稿,並由此播種下了一個做新聞的夢想。後來柴靜在長沙鐵道學院讀書,學習的就是她一直心心念念的播音主持。在1998年,柴靜到中國傳媒大學學習電視編輯,並開始在湖南衛視繼續主持《新青年》節目。在工作過程中,柴靜還在堅持學習,不斷豐富完善自己,在《夜色溫柔》擔任主持人三年,柴靜還同時在電視臺其他部門擔任工作,一直做到綜藝副主任的位置。
  • 柴靜:新聞應該讓一個人越來越樸素
    過去三個月中,她於每周日晚22點36分,坐鎮新改版的《看見》節目,對話姚晨、李陽、藥家鑫案雙方父母和北航16歲博士張炘煬等人,就傳播率和隨後引發的平面媒體跟進而言,反響可謂不俗。節目製片人李倫欣然告訴本刊記者,《看見》已經「小幅超額」完成收視率任務,這對一檔仍在邊做邊找準確定位的新節目來說,值得表揚。對柴靜的採訪一直深陷埋伏圈。
  • 柴靜《看見》讀後感
    看了柴靜的《看見》以後,才知道原來生活中可以處處是盲區,還有盲區裡的感動和汙濁。所有的偏見都是源於不了解,而所有的感動是源於深深的體會。我們應該,在自己看見的範圍裡,盡力去還原真實,這才活得真實。
  • 柴靜《看見》:只有同樣經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說我理解你
    柴靜曾經說過,記者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其實大多數記者對於他們所要報導的事情是沒有什麼感覺的,而一條新聞也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因為它只是一個事實。而記者就是再報導這麼一個事實,一個已經過去或正在發生的事實。這個人就是柴靜,小小的身軀卻有著巨大的力量,她知性又美麗,通透又清醒。柴靜曾經寫過一本自傳,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看見》,當時也震驚了很多人,甚至敲醒了很多人沉睡的靈魂。《看見》就像它的這個名字一樣,柴靜寫了很多東西,似乎是踏遍了祖國的任何地方,她真實的記錄了所有的重大新聞,在她的筆下,是一個真實的社會,真實的中國。
  • 《看見》日文版出版 柴靜:不用跟日本讀者去客套
    採訪者:鈴木將久,​整理:阮芸妍4月25日,《看見》的日文版出版,翻譯者鈴木將久教授來北京送書,問我可否可以在博客刊發書裡他對我的訪談部分。去年他聯繫我,翻譯這本書,並想做一個採訪,我說可以郵件或者電話,也可以網絡視頻,但他還是從東京來,採訪完我,當晚再回去。
  • 讀柴靜《看見》 不要離自己的初心太遠
    許久前與一群朋友共讀柴靜的《看見》一書,序言裡,柴靜提到了陳虻送他的一句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感觸特別深。我時常用這句話提醒自己——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 納蘭性德最經典的一首詞,僅僅是開篇七個字,便是直擊我們的心靈
    納蘭性德也是清朝最偉大的一位詞人,他在文學上的成就足以媲美北宋文壇的那些大家,王國維為此對於他有過高度的評價,認為他是北宋以來一人。從王氏的評價中,我們便可以看得出來,他比較偏愛於納蘭性德。儘管他的評價有些誇大,也帶有個人情感,但是不得不說,納蘭性德也的確是後世不可多得的人才。
  • 那些「直擊心靈」的臺詞:如果再碰不見你,祝你早、午、晚都安
    那些「直擊心靈」的臺詞:如果再碰不見你,祝你早、午、晚都安很多人也許都有這樣的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懷舊,容易感傷,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重溫以往的影視劇會發現其中的好多臺詞,可能當時沒太多感覺,如今看來卻是「直擊人心
  • 記者柴靜推薦的6本書
    【精讀君曰】柴靜,知名記者、主持人。2003年擔任《新聞調查》記者,出現在非典的第一線、礦難的真相調查,揭露一個個欲蓋彌彰的謊言;2011年起擔任《看見》主持人。2013年出版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看見》,銷量超過100萬冊,成為年度最暢銷書籍。2014年從央視離職,2015年初推出空氣汙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