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柴靜的《看見》看見他人,而非淪為無知與偏見的附庸

2021-01-09 餅子讀行

我們走在街上,急於奔赴某個地方,來來往往的人似乎並不值得我們為之駐足。一生要和無數個人擦肩而過,將喜怒哀樂放在心底,他人輕易無從窺見;而他人的愛恨嗔痴,與己何幹?這應該是人們所公認的準則。然而就如同我們看見的總是他人,要通過鏡子才能看見自己一樣,忽略他人,其實就是對「自己」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必須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看見》這本書,便是柴靜通過她所看見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向我們呈現了她看到的社會。黑與白,喜與悲,抑或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介於喜與悲之間的」無」。「一個國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現在我們看手機刷新聞,除了親友之間的互動,關注之人的動態,以及天下大事外,許許多多像我們自己一樣的普通人,卻總是被有意無意地忽略,看不見他人,又如何更深地認識自己?

「沉默在尖叫」這一章,講的是家暴這個離我們不遠的話題。對於這個並不新鮮的「舊聞」,她是這樣寫的:「但直到我們採訪時,在中國,一個男人仍然可以打一個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qiang抵住她的後背,(強)暴她的姐妹,毆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眾人面前這樣做,不會受到懲罰——只因為他是她丈夫。」家庭暴力給人帶來創傷是無疑是毀滅性的。

而人們似乎並不關注這些遭受虐待的婦女們,只有出現像書中提到的李陽家暴妻子,或者前段時間的蔣勁夫家暴女友事件,這樣一躍成為熱點新聞時,人們才會重新審視這一問題,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譴責那些名人,殊不知還有多少人飽受其害,又有多少類似的事每天在上演!是啊,一個普通的婦女被丈夫毆打,這似乎根本不能吸引住人的眼球,是一直存在的「舊聞」,不具備新聞價值。

可是還有千千萬萬像她這樣的婦女,她們的痛苦與掙扎,孰人願意傾聽?誰會關注這樣一個個渺小的存在?而柴靜無疑做到了。她採訪那些因不堪家暴而殺害丈夫的女犯,聽她們講述自己的遭遇,再任其從筆端流淌出來,呈現給我們。只有看見這些婦女,心繫她們這個群體的處境,才是我們邁向新知,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的一步。

我們說一個人通透,並不是說他看到了多少黑暗,了解多少別人不知道的真相,而是,他知道一個問題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使得他看待一件事時,不僅僅只從「我」自己這個視角、眼光去看待。世界是複雜的,世界的中心也從來不是我們自己,抑或我們中的某一個人,故而僅僅從「我」出發,所看見的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如若把它當成這個世界的全部,自然會成為一種偏見。偏見的本質,仍是無知。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世界如果只按強弱黑白兩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立方體,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狀存在。「我」所看見的,至多不過是這個立方體的一面罷了,你從這一個面切入將其推倒,原樣仍在,不會因為你的「一語」,便「中了的」。或許我們無法看清世界的全部,但應始終持有這樣一種觀念,才不至於時時刻刻淪為偏見的附庸。

書越往後,越有深度,金句頻出,蘊含的思想給人以深刻的啟迪。第十一章,採訪虐貓的王女士,柴靜始終用一種冷靜的態度,不抹黑不洗白,只是讓它自己不加約束地呈現出來。就像柴靜所說,善存在,惡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有就是有,沒有就沒有,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她尊重被採訪者的感受,真實的還原,公正的呈現,而非去給哪位虐貓的女士同情與粉飾。

斯賓諾莎在《倫理學》裡說:「嘲笑、輕蔑、憤怒、報復……這些情緒,都與恨有關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為善。」這些情緒,或許是我們對待所謂的壞人時多多少少產生的。可是世界上真的只有壞人和好人兩種人嗎?「世界上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當我們面對一個(殺)人犯時,理所應當的,感情站了上峰,厭惡、憤怒、輕蔑,一股腦兒的湧上來,理智總是被拋之腦後。

採訪藥JIA鑫,有網友在柴靜的博客裡反覆留言:「你為什麼要播一個(殺)人魔彈琴的樣子?讓他父母說話?」如果帶著強烈的預設和反感,你是不能夠真正認識一個人的。當然,也不是說我們要給予他同情,為他的行為開脫。真實自有方鈞之力,我們只是全面公正地反映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用一個標籤阻斷他所有的道路,使一個人活得像一個毫無生機的名詞。偏見總是在無意識中產生。道德綁架亦是如此。

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道德綁架的例子越來越多,子虛烏有的事被大肆炒作,謾罵,指責似乎成了網絡評論的主旋律。近期的重慶公交車墜江,官方消息還沒出,便開始指責小轎車司機逆行,最後得知其實是公交車逆行,轎車司機是受害者;或者是去年的《戰狼2》,網友們逼捐,開口便是要吳京捐幾個億。

一群人像跳梁小丑般跑出來帶節奏,盡力釋放自己最大的惡意,甚至連袁隆平這樣一生奉獻於農業的「雜交水稻之父」都不能倖免,那何況是只包含部分真相的網絡呢?何況是大肆炒作,不了解真相便亂評論一番的媒體呢?沒有絕對的正確,所以也不要有絕對的崇拜與相信。保持懷疑,而不是亦步亦趨,與無知和偏見為友。

柴靜說:「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關注那些與自己並無關係的普通人,關注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努力看見那些原本「看不見」的,我想,應該就是作者的希冀,近於「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吶喊。

文:三水白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焦點

  • 當初看見的柴靜,後來選擇了看不見,只是因為在美國生了孩子
    柴靜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記者柴靜是自己高中時的白月光,她的《看見》給自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就幾年時間,柴靜離開了公眾的視線,留下的是一片落寞。她這是成在看見,敗在看不見。柴靜值得被看見,一步一個腳印的艱辛,值得被看見。
  • 「看見」柴靜
    第1頁:出走 第2頁:新聞的天靈蓋 第3頁:成為柴靜  中國周刊特約記者 張卓 北京報導  《看見》在播出藥家鑫這一期節目時,柴靜的一個舉動又引發爭議:節目二分十六秒,柴靜正採訪受害者張妙的父親張平選時,隔壁忽然傳來一陣嚎啕大哭,是張妙的母親。
  • 柴靜《看見》(一)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共讀柴靜的《看見》。如果把《看見》視作柴靜的傳記,感覺有點過,說是採訪筆記吧,又有點輕了。
  • 柴靜《看見》:一本有溫度有思想值得閱讀的書
    此書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沒有華麗和自我標榜,沒有誇大和說教,只是娓娓道來,只是不帶偏見的表述,卻自有動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豐富,卻如此深刻。一本有溫度有思想值得閱讀的書。它展現出了柴靜犀利敏銳、冷靜客觀,用一顆熾熱的扶持弱者的心靈在寫她的所見所聞。
  • 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柴靜《看見》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柴靜《看見》4、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柴靜《看見》5、一九四六年,胡適在北大的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我初看不明白。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柴靜推到今天。《看見》既是柴靜個人成長告白書,又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錄。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導裡,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他們是流淌的,從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衝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 柴靜《看見》讀後感
    看了柴靜的《看見》以後,才知道原來生活中可以處處是盲區,還有盲區裡的感動和汙濁。所有的偏見都是源於不了解,而所有的感動是源於深深的體會。我們應該,在自己看見的範圍裡,盡力去還原真實,這才活得真實。
  • 讀柴靜《看見》 不要離自己的初心太遠
    許久前與一群朋友共讀柴靜的《看見》一書,序言裡,柴靜提到了陳虻送他的一句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感觸特別深。我時常用這句話提醒自己——勿忘初心,方得始終。在聆聽他人的分享時,他們對夢想的執著,對事業、生活的熱情能激起我對未來的憧憬。當自己分享的時候,內心是澎湃的,有關於夢想的能量再次被點燃。那一刻,我清楚地感知著自己的夢想與行動。而讓我訝異的是,在集體的分享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沿著自己的初心在前行。
  • 柴靜《看見》:只有同樣經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說我理解你
    柴靜曾經說過,記者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其實大多數記者對於他們所要報導的事情是沒有什麼感覺的,而一條新聞也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因為它只是一個事實。而記者就是再報導這麼一個事實,一個已經過去或正在發生的事實。這個人就是柴靜,小小的身軀卻有著巨大的力量,她知性又美麗,通透又清醒。柴靜曾經寫過一本自傳,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看見》,當時也震驚了很多人,甚至敲醒了很多人沉睡的靈魂。《看見》就像它的這個名字一樣,柴靜寫了很多東西,似乎是踏遍了祖國的任何地方,她真實的記錄了所有的重大新聞,在她的筆下,是一個真實的社會,真實的中國。
  • 柴靜《看見》讀後感:一個任性的作家,一個良知的記者
    有人說,讀一本書,就是在跟作者對話。    我想,的確是這樣的。不過,我讀的這本書是一個具有雙重身份的人寫的——既是記者又是作家。她叫柴靜,是一個在讀這本書之前並不知曉的央視記者。但我深信,我是在跟作家柴靜對話,而不是記者柴靜對話——作家不同於記者,作家可以站在自己的世界裡沒病呻吟,也可以躲在一個角落裡跟一群人鬥爭,所以,我喜歡作家柴靜。  我喜歡她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她的文章都是真實的。我曾經在讀《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時候,想看看她是否真的前赴第一線去採訪,看看文中的那些細節描寫是否真實。
  • 網友調侃柴靜廣州講座人多:《看見》現場看不見
    柴靜籤售活動逼爆方所,上千讀者被堵門外,有人投訴講座叫「看見」現場「看不見」  方所運營總監向讀者道歉,並承諾以後將做好準備工作  新快報記者朱清海/文孫毅/圖  12月22日晚7時,方所提前關門,上千人堵在門口,方所門口的扶手電梯被迫停運。
  • 亞馬遜中國2013年圖書排行榜發布:柴靜《看見》領跑
    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的作品《看見》自2013年出版後就受到廣泛關注並持續熱銷,繼獲得2013上半年最暢銷圖書後,最終榮登2013年度最暢銷的圖書榜首。2013年12月,北京——近日,亞馬遜中國發布其2013年度圖書排行榜,包括「圖書暢銷排行榜」、「年度暢銷圖書作家榜」和「年度閱讀城市榜」三個榜單,這是亞馬遜連續第13年發布此榜單。
  • 在對他人的偏見裡,總能看見對自己的愛
    比如非裔、華裔和日本裔年輕人在選擇朋友、同事、約會對象時,比白人學生更看重對方的族裔。的確,他們不會從自己所在的族裔中選擇出「領袖」,而是更多地選擇非猶太裔的主流白人。然而即使他們認可從主導群體中挑選出班級「領袖」,他們在尋求親密關係時,依然將族裔限制在自己所在的群體之中,這樣能讓他們感到更為舒適。因此,初始的事實是人類群體傾向於彼此疏離。
  • 柴靜的《看見》,記錄了無數個真實的故事,有一男子讓她感覺羞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柴靜,而且柴靜她所寫的一本書叫做《看見》,但書裡有很多的真實的事情,都是柴靜所親身經歷的,她用了第一視角,來記錄了自己所經歷的這一些事,每一件事,當你讀完之後,都能夠有所感悟,並且會引發你的深思。
  • 《看見》日文版出版 柴靜:不用跟日本讀者去客套
    我們也談到川端康成和谷崎潤一郎,寫「雪地上的銀河,緋紅的臉與雪白的脖頸」,讀的時候當然是愉悅的,類似我們讀「小山重疊金明滅」的那種愉悅。不過就是太格調化了。鈴木說,「沒有一種真實感了」。以他的閱讀趣味,他當然知道《看見》這本書的弱點,但沒有多說,只說「這本書最重要的是過程」,又說,「這不會是你最後一本,你會寫下去的」。我說您的建議是什麼。
  • 《看見》:經歷人事,「看見」成長
    ——《看見》讀後感走過一段長路,經歷一種成長,它帶給我們真實,也帶給我們強烈的生命印象。在她「看見」的生活中,我們也感受到了遠方世界的近距離感——帶給我們感動與反思。作為記者,她有受到支持與鼓舞,她也被不解與反對。作為記者,她有她的敢作敢為,她也有她的自知自省。但有時情感的帶入讓她難以得到別人的支持。
  • 讀《看見》讀後感
    文字中我看見當年的痛,無知與無奈,現實中看見新聞裡的掙扎與希望,書中有一句話「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慢」。「輕慢」,的確,開始的「輕慢」也許會有蝴蝶效應。我們在工作中,時不時也會犯「輕慢」的錯誤,我們定好的交貨期,不應該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很多時候這意味著承諾,而當我們以為,客戶會理解我們的理由,有時候就已經在瓦解信任。對於客戶的售後問題及備件,我們設身處地也是應該急客戶之所急。
  •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在同一個世界,在同一個國家,但是卻無法看到另外一個世界,那個真實被人選擇遺忘的世界。看見"非典、農村徵地、留守兒童、家庭暴力、同性戀者、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如何挖掘事實真相,接受人性的千姿百態,感受人情世故?
  • 小影——《看見》讀後感
    前些日子的一次旅途中,我手握著方向盤,兩旁是蕭瑟的高大梧桐,散發著遲暮後別樣的美麗,收音機裡流淌著讓人毛孔癱軟的音樂,在這樣一個無比美妙的秋日午後突然就想到該好好讀一本書了……我對副駕駛的好友說:「推薦一本書吧。」
  • 「讀書分享專欄」第三期 讀《看見》心得
    「讀書分享專欄」第三期 讀《看見》心得 2020-05-24 0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