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柴靜《看見》 不要離自己的初心太遠

2021-01-09 百家號

許久前與一群朋友共讀柴靜的《看見》一書,序言裡,柴靜提到了陳虻送他的一句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感觸特別深。我時常用這句話提醒自己——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

改變了我們模樣

未曾綻放就要枯萎嗎

我有過夢想

一年多前,我參加一個培訓課程,課程上,老師讓學員們兩人一組,就幾個問題展開分享。

問題一:你是誰,從哪裡來?

問題二:你要去哪裡,做什麼?

問題三:近三年你做了些什麼?

我很喜歡這樣的方式。在聆聽他人的分享時,他們對夢想的執著,對事業、生活的熱情能激起我對未來的憧憬。

當自己分享的時候,內心是澎湃的,有關於夢想的能量再次被點燃。那一刻,我清楚地感知著自己的夢想與行動。

而讓我訝異的是,在集體的分享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沿著自己的初心在前行。大部分人一開始的時候也是鬥志昂揚、意氣風發,一心追求與自己喜歡的人結伴同行,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經歷了人生的幾個十字路口之後,因為生活的壓力,家庭的壓力,工作的壓力……漸漸地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自己晃過神時,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熱血與激情。

人生路漫長,走幾步就可能遇到分叉路口,太多的選擇麻木了我們的思想。下個路口,當我們不太清楚該如何選擇時,不煩問問自己:「我是誰,我現在在什麼地方,將要去往哪裡?」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來不及道別

只剩下麻木的我沒有了當年的熱血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找我聊天,曾經很好的朋友,自從升職後變了一個人,好陌生。

雖然她也理解朋友,一是升職後工作上的瑣碎事情多,二是快當爸爸了生活壓力大。但即使是這樣,也說服不了她接受朋友的轉變。與其說她生朋友的氣,我更覺得她是在心疼朋友,為他著急。

以前我們幾個常在一起吃飯聊天,有共同的話題,有相同的志向,也會就某一個話題展開激烈的討論。現在,我們當中,有的人升職了,有的人離開了,好比曲終人散,大家各自有了自己要走的路,各自踏上各自的另一段人生旅程。

那些我們曾經共同的目標碎成幾塊,每人領走一小塊。有人會選擇把它再繪製完整,有人會選擇珍藏起來,有人會選擇捨棄它重新來過。如何選擇,沒有對錯,只願大家彼此珍重,不要離自己的初心太遠。

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

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

任歲月風乾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時光荏苒,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但一定會有人把夢想活成現實。

朋友A和朋友B相識於一場青年歌唱比賽,那時他們還是高中生。此後,他們上不同的大學,從事不同的工作,雖有聯繫卻沒有太多的交集。十年後,他們因為相同的興趣——音樂,再次走到了一起。他們成立歌唱組合,一起創作音樂,出專輯。

音樂讓他們找到發洩熱情的地方,但沒有影響他們原來的工作和生活。有人說,他們成立歌唱組合卻又不專注於創作,他們不以為然。

音樂是他們的興趣,他們並不想借音樂成為明星,而是享受音樂創作過程中收穫的點滴快樂,這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

即使不能全身心地活出理想的生活,能擠出一點時間去實現生活的理想,也算是活出真我了。

時間一直向前,我們還會面對更多的選擇,無論走了多久,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相關焦點

  • 「看見」柴靜
    第1頁:出走 第2頁:新聞的天靈蓋 第3頁:成為柴靜  中國周刊特約記者 張卓 北京報導  《看見》在播出藥家鑫這一期節目時,柴靜的一個舉動又引發爭議:節目二分十六秒,柴靜正採訪受害者張妙的父親張平選時,隔壁忽然傳來一陣嚎啕大哭,是張妙的母親。
  • 讀柴靜的《看見》看見他人,而非淪為無知與偏見的附庸
    然而就如同我們看見的總是他人,要通過鏡子才能看見自己一樣,忽略他人,其實就是對「自己」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必須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看見》這本書,便是柴靜通過她所看見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向我們呈現了她看到的社會。黑與白,喜與悲,抑或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介於喜與悲之間的」無」。「一個國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
  • 柴靜《看見》:一本有溫度有思想值得閱讀的書
    她的思考很深,像在自我剖析,那是一個客觀審視自己的過程,是思想的光芒,在自我理性中的萌發。書中許多觀點的表達,柴靜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陳述另一件客觀事實,或講另一個故事讓讀者自己判斷,每每這一刻,總能聽到內心的震顫。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 柴靜《看見》(一)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共讀柴靜的《看見》。如果把《看見》視作柴靜的傳記,感覺有點過,說是採訪筆記吧,又有點輕了。
  • 柴靜《看見》讀後感:一個任性的作家,一個良知的記者
    有人說,讀一本書,就是在跟作者對話。    我想,的確是這樣的。不過,我讀的這本書是一個具有雙重身份的人寫的——既是記者又是作家。她叫柴靜,是一個在讀這本書之前並不知曉的央視記者。但我深信,我是在跟作家柴靜對話,而不是記者柴靜對話——作家不同於記者,作家可以站在自己的世界裡沒病呻吟,也可以躲在一個角落裡跟一群人鬥爭,所以,我喜歡作家柴靜。  我喜歡她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她的文章都是真實的。我曾經在讀《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時候,想看看她是否真的前赴第一線去採訪,看看文中的那些細節描寫是否真實。
  • 當初看見的柴靜,後來選擇了看不見,只是因為在美國生了孩子
    柴靜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記者柴靜是自己高中時的白月光,她的《看見》給自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就幾年時間,柴靜離開了公眾的視線,留下的是一片落寞。她這是成在看見,敗在看不見。柴靜值得被看見,一步一個腳印的艱辛,值得被看見。
  • 「讀書分享專欄」第三期 讀《看見》心得
    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藥家鑫事件等,《看見》可以說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更是記載柴靜個人的心路歷程的白皮書。讀來讓人有特別真實的感覺。但心裡卻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這本書看得很沉重。身處網絡時代的我們,面對形形色色網絡信息,我們又是否能像柴靜一樣去關注真相,關注事件本身,面對社會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
  • 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一個片子裡的人,心裡有什麼,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柴靜《看見》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柴靜《看見》4、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如果是在演播廳,災難只是一個需要完成的新聞,柴靜只關心播報賑災的數字是否流利,只會想該第二段落了,該上升到什麼層面了。後來,柴靜看見一個老大爺光著一隻腳,另一隻腳上穿只解放鞋,拄著拐走了兩裡路;看見一個頭戴赭黃頭巾的維族老人的痛哭;看見小學生從廢墟壓著的課桌裡,把紅色綠色的書包抽出來,拍拍土,升上國旗,開始念「我美麗的校園」......
  • 《看見》日文版出版 柴靜:不用跟日本讀者去客套
    我們也談到川端康成和谷崎潤一郎,寫「雪地上的銀河,緋紅的臉與雪白的脖頸」,讀的時候當然是愉悅的,類似我們讀「小山重疊金明滅」的那種愉悅。不過就是太格調化了。鈴木說,「沒有一種真實感了」。以他的閱讀趣味,他當然知道《看見》這本書的弱點,但沒有多說,只說「這本書最重要的是過程」,又說,「這不會是你最後一本,你會寫下去的」。我說您的建議是什麼。
  •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在同一個世界,在同一個國家,但是卻無法看到另外一個世界,那個真實被人選擇遺忘的世界。看見"非典、農村徵地、留守兒童、家庭暴力、同性戀者、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如何挖掘事實真相,接受人性的千姿百態,感受人情世故?
  • 柴靜的《看見》,記錄了無數個真實的故事,有一男子讓她感覺羞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柴靜,而且柴靜她所寫的一本書叫做《看見》,但書裡有很多的真實的事情,都是柴靜所親身經歷的,她用了第一視角,來記錄了自己所經歷的這一些事,每一件事,當你讀完之後,都能夠有所感悟,並且會引發你的深思。
  • 柴靜:新聞應該讓一個人越來越樸素
    「你知道在賽馬跨越障礙的時候,最好的賽手的心態是你既不要鞭策它,也不要控制它,你要完全地信任它。採訪前我做準備,有時沒想到這個問題我怎麼辦,通常智力不能抵達的時候,我會跟自己說,你得信任一下那個叫柴靜的人,她更接近直覺,你別拉韁繩。」11月8日,記者節,在央視舊臺址附近的一間咖啡廳,參加完節目播出以來首次總結會的柴靜如此向我描述她的工作體驗。
  • 網友調侃柴靜廣州講座人多:《看見》現場看不見
    柴靜籤售活動逼爆方所,上千讀者被堵門外,有人投訴講座叫「看見」現場「看不見」  方所運營總監向讀者道歉,並承諾以後將做好準備工作  新快報記者朱清海/文孫毅/圖  12月22日晚7時,方所提前關門,上千人堵在門口,方所門口的扶手電梯被迫停運。
  • 柴靜《看見》讀後感
    看了柴靜的《看見》以後,才知道原來生活中可以處處是盲區,還有盲區裡的感動和汙濁。所有的偏見都是源於不了解,而所有的感動是源於深深的體會。男人不辭辛苦,工作應酬,只為給小男孩和他自己更好的生活。一天,那個男人在和客戶吃飯應酬的時候,接到了老師的電話,說小男孩不見了。男人慌了,到處尋找,幾番周折,終於在馬路上看到了小男孩正在賣花。男人生氣了,上前去就奪過小男孩的花道:「你不好好上課,跑這裡來賣花了!」
  • 亞馬遜中國2013年圖書排行榜發布:柴靜《看見》領跑
    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的作品《看見》自2013年出版後就受到廣泛關注並持續熱銷,繼獲得2013上半年最暢銷圖書後,最終榮登2013年度最暢銷的圖書榜首。2013年12月,北京——近日,亞馬遜中國發布其2013年度圖書排行榜,包括「圖書暢銷排行榜」、「年度暢銷圖書作家榜」和「年度閱讀城市榜」三個榜單,這是亞馬遜連續第13年發布此榜單。
  • 好友談柴靜:她不囉嗦不愛玩 敢跟眾老男人拼白酒
    12月23日,柴靜《看見》籤售會在中心書城爆棚,熱情的讀者將現場圍得水洩不通。《看見》首印五十萬冊,刷新了出版紀錄。為何會如此火爆?柴靜熱已成為一個現象,進入人們議論的範疇。柴靜的「娘家哥哥們」也來到深圳,為《看見》捧場助陣。他們都是新聞、出版、電視界的知名文化人,是名震京城的老男人局中的「常委」。
  • 柴靜探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這裡有血的教訓
    6月7日,藥家鑫被執行死刑,之後遇害人張妙也入土安葬,藥家鑫案已成歷史,但它留下的影響和思考卻遠未停止。8月2日和3日,央視記者來到藥家鑫和張妙的家中,與他們的家人進行了對話。  柴靜:你想問他什麼?  段瑞華(藥家鑫母親):我就是想問他為什麼要帶刀,為什麼要這樣,你撞了人,你可以,可以報警的,為什麼要動刀,我也不理解。  柴靜:那你後悔帶藥家鑫去自首嗎?  藥慶衛(藥家鑫父親):自首絕對沒有後悔過,我後悔的是太匆忙了,應該問問他,這個是絕對後悔的,後悔一輩子,我也想知道他為啥要那樣子。
  • 《看見》:經歷人事,「看見」成長
    ——《看見》讀後感走過一段長路,經歷一種成長,它帶給我們真實,也帶給我們強烈的生命印象。如柴靜自己所說:書中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而是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她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些一些不斷疑問、不斷重複的事實和因果。從作為新人時對新聞的一無所知,嘗遍失敗與迷茫,到後來的幹練果敢,受到眾人的歡迎與稱讚;從與同事鬧矛盾與分歧,到與他們並肩作戰、團結協作;她在經歷的人事中慢慢成長。
  • 柴靜私生活被扒 網友送外號「柴徽因、拆姐」
    新書《看見》廣受各界熱捧,賣到斷市,但其個人私生活卻被扒得體無完膚:與風流攝影師老公趙嘉的隱婚,與央視籃球評論員蘇群有過的婚外戀紛紛浮出水面,不齒者更送外號「柴徽因、拆姐」。不過截至記者發稿,柴靜和趙嘉方面均未對傳言做出回應。  1  柴靜曾拆過一對  柴、趙情史被扒可謂「好奇害死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