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6年8月19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衛生與健康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和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提出了建設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黨中央國務院以此為標誌設立「中國醫師節」,今年8月19日是首屆中國醫師節,為大力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進一步激勵全市廣大醫務工作者鑽研醫術,弘揚醫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衛生和健康服務,推進健康寧鄉建設。按照個人申報、群眾推薦、所在單位集體評審並公示、評選活動領導小組審定的程序,我市評選了5名「寧鄉市德技雙馨好醫師」、12名「寧鄉市鄉村名醫」。
第一期微信
為大家介紹5名「寧鄉市德技雙馨好醫師」
看看有你熟悉的嗎?
劉滌文
杏林甲子 大醫匠心
解放初期,物資匱乏,百廢待興。當時的寧鄉人民醫院醫療條件極其落後,醫療設備僅有一臺血壓計,一臺國產顯微鏡,一臺X光機和兩個氧氣瓶,治病救人猶如天方夜譚,尤其是醫療衛生人才奇缺。這時,一名來自江西的有志青年、湖南醫學院的高材生,帶著救死扶傷的初心夢想,遠離父母和家鄉,來到寧鄉這片陌生的土地。從此,寧鄉醫療衛生行業有了第一位大學生。而他一呆,就是一輩子。他就是寧鄉市人民醫院名譽院長、內科主任醫師、湖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82歲仍堅守一線坐診的劉滌文。
在當時異常艱苦的條件下,他率先在寧鄉開展了內科專業領域的肝穿、骨穿、心包穿刺、心電圖檢查、骨髓細胞檢查,乙狀結腸直腸鏡檢查等新技術,為百姓解除了病痛而廣受讚譽。他年紀輕輕,就擔任了人民醫院內科主任、學術帶頭人,成為了寧鄉內科專業的學科創始人,是寧鄉醫療衛生系統第一位正高級職稱的主任醫師。從普通醫師到內科主任,從臨床一線轉入管理崗位,劉滌文銳意創新,殫心竭慮,為寧鄉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80年代初,劉滌文走上了院長崗位,他在全省首次推行二級聘任制,競爭上崗,優上劣下,幹職工個個創優爭先;實施優化勞動組合、強化科技興院,聘請專家、教授來醫院查房講課,指導手術;派人到知名醫院進修學習,參加全省及全國學術會議,嚴格考試考核,優厚引進人才,擴展新業務新技術。這些,讓醫院的醫療質量改天換地。
他又在省內率先實行經濟目標管理,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提升,經濟基礎雄厚,讓醫院得以快速發展,湖南省醫院經濟管理交流會在這裡召開。這些,讓寧鄉人民醫院在全省聲名鵲起。
他力推建立建全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實現制度化規範化管理,做到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獎罰分明。這些,讓醫務人員素質和服務水平再上臺階。
所有的這些,讓寧鄉人民醫院「脫胎換骨」,成功獲評「二級甲等醫院」和「愛嬰醫院」。
從意氣風發到華發滿頭,從青年才俊到杏林長者,劉滌文引領寧鄉市人民醫院進入了新的時代,見證了寧鄉醫療事業的發展歷程,他是老一輩寧鄉名醫和知名專家的代表性人物。
杏林甲子,大醫匠心。劉滌文是寧鄉醫師的傑出代表,他是寧鄉醫療衛生事業的開拓者、踐行者,引領著代代寧醫後輩,開創著健康新時代!
姜尚萍
光明天使 綻放「睛」彩
姜尚萍,寧鄉市中醫醫院眼科主任。作為一名眼科醫生,她知道無法用雙眼感受生活的痛苦。35年來,她把全部精力用在了防盲治盲工作上。她的身影每天六點半準時出現在病房,深夜亮燈的是她的診室。「每個人都能擁有一雙健康明亮的眼睛」是姜尚萍最大的願望。
她走遍了寧鄉的29個鄉鎮,每一個村組都有她開展眼健康普查和義診的身影:總行程6000多公裡,磨破了100多雙鞋,50萬雙眼睛曾與她對視,免費為8000多名貧困白內障患者開展手術……她像一捧泉,用仁心仁術滋潤著乾涸的眼;她像一團火,用大愛溫暖著孤獨的眸;她更像一束光,用責任和擔當照亮患者前行的路。
2004年,當時的張俊還是寧鄉五中的一個學生,姜尚萍帶領團隊在義診時注意到矮小瘦弱、穿著破舊的他患有高度近視、弱視等眼疾,再不及時治療很可能會失明。但孩子家庭貧困,母親患有侏儒症,父親長期體弱多病,姜尚萍立即決定減免張俊的所有診療費用,直到他康復;與此同時,她還擔負起了張俊的學費,供他讀完大學、直到參加工作。
2011年,夏鐸鋪的易奶奶身患眼疾,家裡還有三個智障兒子。姜尚萍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她不僅為身無分文的易奶奶免費治好了眼病,工作之外她還多了一項「特殊任務」——照顧易奶奶的三個智障孩子,到今年已經整整 7年。在他們心中早已把姜尚萍當成了自己至親的人!
姜尚萍博採眾長,醫術精湛,先後師從於本地名老中醫謝康明、湖南省眼科名中醫文日新和給毛主席做過白內障手術的國醫大師唐由之,傳承古今中醫大家「標本緩急」的衣缽,潛心配製了「化障丸」「清肝明目膠囊」「薺菜明目合劑」等特色中藥製劑,創造性地利用中醫藥特色治療各種疑難眼疾,幾十塊錢的中藥替代昂貴的進口藥治療眼病,效果很好,也為患者大大減輕了經濟負擔。她也因此成為了患者生命中撥開陰霾的「光明天使」。
2017年8月17日,姜尚萍作為湖南省唯一一位中醫眼科代表獲評全國衛計系統先進工作者。北京領獎回到寧鄉的當天晚上,她還為救治急診病人加班到了凌晨1點……
「尚有乘桴無限意,萍颯風池香滿船。」姜尚萍,這位博愛的「光明天使」,用仁心妙手擦亮無數病人的心靈之窗,她的感人故事因執著而綻放「睛」彩,因無私而彰顯名中醫的至上追求!
趙衛平
六百個孩子一個媽
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部副部長趙衛平,33年來風雨無阻堅守在婦幼保健第一線。2001年,當趙衛平面對一個腦癱患兒束手無策的時候,看著孩子母親無助的眼神,趙衛平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兒童健康成了她人生最大的牽掛。
於是,趙衛平主動請纓到長沙市婦幼保健院學習腦癱康復技術。兩個月的時間裡她瘦了一大圈,一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就這樣,「女漢子」趙衛平歷盡艱辛,開創了寧鄉兒童康復工作的先河,一個滿載孩子希望、成就家庭幸福的生命之舟---小太陽早教保健中心暨智障腦癱兒童康復中心溫暖起航了!
小宇出生時患雙上肢先天性多關節攣縮症,雙上肢肌肉萎縮,不能彎曲,睡覺時雙手不能平放,並且吐詞不清晰,不能與人交流,輾轉北京、省城等多家醫院無明顯好轉。2017年經其他家長介紹,來到寧鄉市婦幼保健院,趙衛平連續幾天挑燈夜戰,研究治療方案,每天上百次不厭其煩地對他進行各種康復治療,在她和同事的精心呵護下,小宇不僅能拿勺子吃飯了,而且能與人交流,甚至能握筆畫一些簡單的畫。
每一名腦癱兒童,趙衛平都抱過、帶過、訓練過,而自己的父親因病重住院,她卻因為兒童健康普查吃住在農村近6個月而沒能照顧一天。就在她想在第二天去看望父親的當天晚上,父親不幸離世,父親臨終前她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遺憾永遠留在了她的心中。她把所有的愛都獻給了那些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們。
2001年,她大膽引進專職教師,採取醫教結合的模式治療智障腦癱兒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康復中心成為了湘雅二醫院 「嬰兒智力開發研究服務基地」,被長沙市、寧鄉市殘聯指定為殘疾兒童康復定點單位。2010年至今,康復中心承擔了「中國殘聯0-6歲兒童肢體和智力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及「湖南省為民辦實事項目」工程,每年為100多名腦癱及智力低下兒童提供免費康復治療。孩子們在趙衛平團隊的精心呵護下獲得新生,好轉率達98%以上。她總說:我和同事的付出換來六百多個家庭的幸福,再苦再累也值得!
如今,55歲的趙衛平依然奔波在兒童保健康復一線,用執著與堅定護佑著祖國的花朵美麗綻放,實踐著一名新時代醫生的無悔追求,生動地詮釋著一名「白衣天使」的真情大愛和時代擔當!
戴建鋒
守護心靈的導師
戴建鋒,寧鄉市精神病院的一名醫生。從踏進醫院大門時的忐忑恐懼到現在寧鄉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翹楚,20年來,他一直用愛心書寫青春,始終把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當作人生的使命與責任。
在精神科工作挨打挨罵是常事,有的滿身傷痕,有的受過重傷甚至殘疾。2008年,戴建鋒的同事吳雄新、王正均被患者用刀刺成重傷,2015年何劍被患者毆打致左眼視網膜脫落,2018年姜鑫被患者毆打致顱內出血……而戴建鋒也經常遭受病人的拳打腳踢,手抓牙咬,吐口水……整日面對思維混亂、焦慮恐懼、行為怪異、衝動易怒的病人, 20多年在惡劣的環境中堅守,戴建鋒毫無怨言,依然細心呵護著這個可憐又讓人心疼的「特殊群體」。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連最基本的吃飯穿衣都無法完成。為了照顧好他們,戴建鋒和其他醫護人員每天為病人餵飯、洗澡、換衣、處理大小便,經常為他們剪指甲、理頭髮,反覆和病人溝通,給予有效的治療,像照顧嬰兒一樣給予患者無微不至的關心與呵護。
在現實生活中,心理障礙已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智力、婚姻、家庭、社會交往等方方面面。早在2002年,戴建鋒就發起成立了寧鄉首家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為那些高考學子和遭受家庭變故而產生焦慮、恐懼、壓抑等心理障礙的人群進行心理疏導;2008年汶川地震舉國悲痛,戴建鋒主動申請加入湖南省紅十字會緊急救援隊心理危機幹預小組,惜別身懷六甲的妻子,舍小家為大家,義無反顧地奔赴災區……
災區沒有電,他和隊友黑暗中輾轉多個救援點為災民走出心理陰影、重建生活信心而勞碌奔波。在那種煉獄般艱苦的環境中,戴建鋒和隊友把涼水泡麵當做人間美味,在乾燥的土地上睡上一會兒也成了奢望。風裡、雨裡、泥裡穿梭,黑夜、廢墟、哭喊中堅持,看到災民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戴建鋒的心裡才寬慰了許多。
多年來,戴建鋒還堅持利用休息日義務幫助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為特殊學校的老師和殘疾兒童免費開展心理學講座,這些付出雖然細微,但匯聚在一起,卻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讓家庭更幸福,讓社會更和諧!
作為一名醫生,戴建鋒沒有驚人的壯舉,也沒有耀眼的光環,但他用愛心、恆心和責任心,傾其所能,用愛守護,讓精神病人早日康復,回歸社會,踐行著在黨旗前立下的不悔誓言!
文黨英
平凡的堅守
文黨英是我市西部青山橋鎮田坪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田坪村屬於典型的山區,這裡群山疊嶂,山高路陡,全村700多戶人家,2000多人散居在群山之中。文黨英生在這裡,長在這裡,也一直工作在這裡。她15歲拜師學醫,18歲開始擔任鄉村醫生,至今已有38年。她,沒有什麼轟動的大事跡,卻有一種令人感動的力量。30多年默默奉獻,淡定從容,瘦小的身軀成為大山裡擔負父老鄉親健康的脊梁。
30多年來,文黨英不論白天黑夜、路程遠近,還是颳風下雨,坡陡路滑,只要鄉親們一個電話、一聲招呼,她都立即出診,從不耽擱。逢年過節她顧不上和家人團聚,多少次回家途中餓暈在路上,多少次騎車摔倒在路邊,滿身的傷疤印證著文黨英的艱辛和付出。為了百姓的健康,她穿梭於崇山密林,行走在田埂小道,走遍了山村的溝溝坎坎,藥箱換了一個又一個,鞋子磨破了一雙又一雙。當青春逝去,華發叢生,她沒有華麗的口號,只知道自己是一名鄉村醫生。她心裡只有一個信念:鄉親們的健康大於天!
全村人的健康她時刻都掛在心頭,誰家的媳婦要懷孕了,該服葉酸了;誰家媳婦懷孕幾個月了,該做什麼檢查了;誰家的小孩多大了,該接種什麼疫苗了;誰家老人有高血壓、誰家的老人有糖尿病,吃的什麼藥,什麼時候該上門量血壓、測血糖了。文黨英心中都清清楚楚。
在農村,病人賒帳是常事,有時一連幾年都收不回藥費,多年來,文黨英出診6萬多人次,沒收過一分出診費,沒付帳的處方單集了幾大本,免去的診費和藥費加起來有二十多萬元。對此,文黨英常常是淡然處之:「鄉親們都不易,還不還都行,有錢了就還,沒錢就算了」。2011年6月,文黨英的丈夫因意外去世,巨大的打擊和家庭的重擔落在了她一個人的身上,侍奉白髮雙親、撫養一雙兒女,最困難的時候,兩個孩子的學費都是借來的,日子過得很是清苦。即便如此,她也從沒想過去收回賒欠藥費。她家裡至今仍雷打不動地存著一千塊錢,再難的時候她也沒動過,因為那是把急症病人送到醫院的救命錢。在她診室的牆上,掛滿了一面面錦旗,上面簡單的話語,飽含著村民對她深情感激的。
鄉村醫生平凡而清苦,文黨英30多年 無怨無悔的堅守,全心全意的付出,用仁心仁術,「治小疾、防大患」,「積小善、成大德」,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著感動天地的醫路之歌!
向他們致敬!
還有12名「寧鄉市鄉村名醫」
小編將在第二期微信中向大家介紹~
一起期待吧!
校審丨劉飛平
編輯丨周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