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記者 連建明)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和德國艾伯特基金會聯合舉辦的2020上海全球金融論壇12月3日在上海舉行,在今年疫情影響的特殊情況下,本次論壇題目定為「疫情衝擊下的全球經濟和金融——影響、含義和必要的調整」。受疫情影響,本次論壇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Adam Posen、德國宏觀經濟和商業周期研究所主任Sebastian Dullien、諾亞控股首席經濟學家夏春等,通過視頻連線進行主旨演講並參與討論,IMF駐華首席代表Steven Barnett、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Jonathan Woetzel、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紅、普華永道中國資深經濟學家趙廣彬、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徐明棋、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馮紹雷等專家學者,則在線下參與研討。
今年疫情對全球經濟、地緣政治已經造成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全球經濟未來復甦的前景如何?全球化的方向和程度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是否會進一步增強?全球金融安全網在這次疫情中的作用如何?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全球貨幣金融體系還有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的改革?針對這些問題,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展開熱烈研討。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Adam Posen認為,全球化趨勢在發生逆轉,我們需要推動全球經濟轉型以更好發揮各方的能力。我們看到現在面臨一些影響人類生存的威脅,這些威脅能夠通過全球國際的合作以及在經濟領域的合作來共同解決。我們在重塑世界的時候,也需要評估目前經濟結構,還有商業結構未來會如何改變,以及哪些方面可能不再適合新的形勢。
德國宏觀經濟和商業周期研究所主任Sebastian Dullien認為,新冠疫情對歐洲的衝擊確實是二戰之後最嚴重的。目前第二波疫情打壓了復甦了勢頭,復甦正在推遲,他認為是跟疫情之前相比,經濟可能到明年年底才能恢復正常。
IMF駐華首席代表Steven Barnett表示,IMF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下降4.4%,2021年將增長5.2%。他認為,應對目前的危機,要先控制住疫情,中國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把疫情控制住了才會有很紮實的經濟回升。其次,必須要有強勁的政策行動,需要有宏觀更大的經濟方面的支持,千萬不要把經濟支持撤了。同時,在貿易方面需要透明、開放,而且以規則為基礎,這是推動增長重要的手段。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就全球化的趨勢進行演講,他認為戰後的國際經濟規則實際上助推了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全球經濟從戰後一直比較高的增長,從1961年到2019年,全球GDP的年平均增長率是7.5%;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追趕、縮小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距離創造了條件。
目前,全球化處於低潮,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發達國家對外來投資的限制,關稅戰,這三個情況使得全球的貿易和投資這兩年有所下降。他認為需要對國際經濟規則進行再審視,有些比較好的規章制度應該堅持,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比較有利的規則;有些規則應該是可以修改的,有些規則需要重新制定。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