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初中生走進寄宿制生活,準備好了嗎?

2020-07-30 長城網

長城網訊(記者張曉明 劉延麗)今年是石家莊民辦中小學實行首次「搖號」派位招生,根據統計數據,7月15日至7月17日報名結束後,181所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共有隨機派位計劃44286人,總計報名71241人次(一志願報名45571人,二志願報名25670人),隨機派位錄取30583人。

因為大部分民辦初中實行寄宿制封閉式管理,對於很多初中新生來說,第一次離開家庭融入全新的生活學習環境會遇到哪些問題?學生、家長、學校都準備好了嗎?7月22日起,長城新媒體記者在民辦初中新生報到期間進行了探訪。

記者探訪|初中生走進寄宿制生活,準備好了嗎?

石家莊潤德學校初一新生李詩雯(左一)在辦理完入學手續後拍照留念。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延麗 攝

「真的很開心!以後肯定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的期望。」12歲的李詩雯今年被自己心儀的石家莊潤德學校「搖號」錄取,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不過,由於石家莊潤德學校實行全寄宿封閉式管理,一周只能回家一次,這讓李詩雯也有些擔憂。「初中就開始住宿,這是第一次嘗試,還是有些緊張,怕有孤獨的感覺。」

據了解,雖然在石家莊181所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中,部分學校可走讀可住宿,但是實行全寄宿封閉式管理的仍佔很大比重。

對於即將開始的離家住校生活,石家莊潤德學校的初一新生朱梓溪心態樂觀並充滿嚮往,準備迎接新生活。這讓他的父親感到欣慰的同時,心裡卻也難免有些擔憂,「孩子這麼早離開父母,對他的身心健康會不會有影響?以後會不會對家裡產生排斥?」

記者探訪|初中生走進寄宿制生活,準備好了嗎?

7月22日,石家莊新星學校門口,很多家長和學生在辦理小升初報到手續。長城新媒體記者 張曉明 攝

「小升初的過渡階段,面臨新的學校、新的班級同學或者是新的住宿生活,有些孩子可能會有一些心理波動。」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心理老師商亮建議,家長可以通過演練的方式幫助孩子提前熟悉校園生活,讓孩子學習自己疊被子、打飯,提前模擬演練,讓孩子知道如果跟同學產生小摩擦可以怎樣處理。

寄宿制校園生活最考驗的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在寄宿期間如何處理好親子關係,商亮建議,家長要跟孩子保持平等溝通,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家長可以在學校允許的範圍內給孩子打電話及回家後多跟孩子談談心。不要只問學習情況,要多了解孩子生活方面的情況,比如交了幾個朋友,多鼓勵孩子,給孩子自信心。」

記者探訪|初中生走進寄宿制生活,準備好了嗎?

石家莊潤德學校心理諮詢活動室。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延麗 攝

「今年我們學校初一新生報名2779人,計劃錄取454人,為了幫助新生儘快適應校園生活,學校也做了細緻的準備。」石家莊潤德學校德育副校長朱永順介紹,學校對每個新生班級都會配備兩名班主任,保證24小時陪伴孩子。在開學初的前一兩個月,上課、吃飯、回宿舍等都會安排專門的老師帶學生集體行動,防止孩子產生陌生感。

對於部分適應能力較弱和性格內向的孩子,石家莊潤德學校的心理老師常利圓告訴記者,「學校有專門的心理課程和心理諮詢室,以及學生自發組織的陽光心理社團等,開學初還會開展各種活動幫助孩子度過過渡期。」

記者探訪|初中生走進寄宿制生活,準備好了嗎?

石家莊潤德學校一層餐廳。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延麗 攝

除了師資條件和校園環境,對於正處於長身體階段的初一新生來說,很多家長們還關心孩子在學校吃得好不好。在石家莊潤德學校餐廳,記者特意查看了學生們的一日三餐,根據菜單顯示,除了麵條、餅子、米飯、饅頭等不同主食之外,菜品也相當豐富,實現了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考慮到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還特意設置了清真窗口。石家莊潤德學校一層餐廳副經理丁傲表示,「餐廳每天實行三遍消毒,餐具也都會經過高溫消毒,確保讓孩子吃得合乎口味,也吃得安全衛生。」

升入初中,面臨著新的學業任務,學習能否跟上成為很多學生和家長最上心的事兒。「初中學習壓力大,不知道孩子能不能適應?」在石家莊新星學校正在幫孩子辦理報到手續的劉女士說出了很多家長的擔憂。劉女士是邢臺威縣人,在石家莊工作多年,取得了暫住證,這次「搖號」,孩子得以順利就讀理想的學校。「我家孩子小學學習成績在班級處於中上遊,到了『高手雲集』的初中,孩子面臨的學習和心理壓力可能會更大。」

「對初一新生來講,學校組織大型考試後,學生往往容易出現較大的心理波動。」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心理老師商亮表示,與小學相比,初中具有學習科目多、作業多、高手多等特點,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需要培養。「學校、家長和學生自己,需要互相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意識,特別是要平衡好學習和放鬆的關係,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相關焦點

  • 留守兒童在寄宿學校裡過得好嗎?記者實地探訪:讀書、住宿、吃飯都...
    留守兒童在寄宿學校裡過得好嗎?記者實地探訪:讀書、住宿、吃飯都不用花錢!期間,金羊網記者也實地探訪連南縣兩類學校建設,探尋教改的經驗和變化。讀書、住宿、吃飯都不用花錢了 必坑小學教學點四面環山,兩棟簇新的教學樓立於山間,硬化的水泥籃球場等硬體設施俱全。李傑很喜歡這個新學校,學校有籃球場,還有可口的午飯。「比家裡的好吃!」
  • 本報學生記者探訪王家壩精神
    安青網訊8月25日,阜陽市插花中學高豪、程永晴、董佳雨和阜陽市第二十一中學王馨雨、王嘉盟與阜南縣王家壩鎮中心學校邢三才、朱宇欣、張悅、張美娜、李月月、高倩倩等十一名安徽青年報中學生記者,聯合組成探訪「王家壩精神採訪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探訪王家壩精神。首先走進習爺爺剛剛去過的阜南縣王家壩閘和抗洪紀念館,了解王家壩行蓄洪區的前世今生。
  • 慧科公益基金會探訪參與改造的河南首個「馬雲鄉村寄宿制學校」
    學生入住嶄新宿舍10月28日,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臺前縣委書記常奇民,市政府副市長孫永振,馬雲公益基金會理事、秘書長孫利軍,慧科集團董事長、慧科公益基金會發起人方業昌,慧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浩等前往打漁陳鎮中心小學探訪
  • 馬雲的撤點並校、推廣寄宿制學校建議靠譜嗎?
    馬雲的撤點並校、推廣寄宿制學校建議靠譜嗎?鄢烈山教育扶貧對於農村孩子脫貧、走向光明未來的意義,根本不用饒舌。你聽,「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誓言多麼動人!他指著一張鄉村兒童坐木船上學的照片說:「很多學生上課需要坐船去,跋山涉水,我覺得,這些孩子根本就不應該走讀,應該寄宿,必須大力推動寄宿制。」根據《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發展報告》(2016)顯示,農村小學生平均單程上學距離為5.4公裡,而農村初中生平均單程上學距離為17.5公裡,很多農村學生每天上學往返要用去4-5個小時。
  • 日媒記者手記:走進北京「蟻族」生活的地下迷宮
    原標題:日媒記者手記:走進北京「蟻族」生活的地下迷宮《日本經濟新聞》攝影部記者小高顯7月8日發表手記,原題:走進北京「蟻族」生活的地下迷宮 聽說北京地下生活著很多「蟻族」,他們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和大學生,住在樓房地下室的廉價倉庫裡。為了探訪「蟻族」的生活,筆者來到了北京。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國際學校的寄宿制生活
    很多國際學校都是採用的寄宿制,這對於從未寄宿過的孩子來說是有些困難的,雖然這是一個挑戰,但是也是一個鍛鍊的機會,那麼對於從未寄宿過的孩子來說,需要在入學前做哪些心理或能力的準備?寄宿制生活對於學生們來說不是一件壞事,尤其是到了國外,獨立生活的能力很重要,不能事事都依賴父母,所以,從上學的時候就要學會自己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將來的留學生活做好準備。
  • 記者實地探訪→
    半寄宿制學校,走讀學生暫不返校,寄宿學生實行全封閉管理。目前,閉環管控已實施一周了,封閉在校的學生們生活和學習情況怎麼樣,物資供應如何保障?13日,總臺央廣記者實地探訪了石家莊市第一中學。學校為封閉在校寄宿學生調整教室座位、用餐時間這次疫情將石家莊市一中的同學們分成了兩個部分,寄宿制學生繼續留在學校,實施封閉管理,而走讀的學生則回到家中,網上學習。不過,即便不在同一個教室,同學們依然共享同一個課堂。
  • 西交大附小「小記者」探訪楊凌新農業
    近日,來自西安交大附小的30名小記者走進楊凌菲格無花果莊園進行實地探訪,探索無花果的奧秘,感受現代農業科技的魅力。「老師,無花果的花期是什麼時候?」「老師,無花果的葉子可以食用嗎?」……小記者們一邊詢問一邊搜集著寫作素材。來自交大附小五年級的李志煊因為熱愛寫作,加入到了學校的記者團,同時也是「三秦都市報」的學生記者。
  • 初中生走進職校「職業體驗」,學做「小工匠」
    圖說:初中生走進群益職校學做「小工匠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 (首席記者 王蔚)變身為小小工程師,體驗一次控制工業機器人完成搬運碼放工作帶來的驚喜
  • 全國網媒記者走進三都澳 探訪中國大黃魚之鄉
    華龍網11月15日10時57分訊(記者 黃宇)水土養人,也孕育獨特物種,大黃魚這一物種便是大自然孕育出來饋贈給人類的珍奇禮物。寬闊海域上,一框框一排排漁排相連成網箱養殖區,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三都澳大黃魚養殖區。14日上午,「清新福建海絲行」採訪團走進三都澳,探訪中國大黃魚之鄉。
  • 從生活自理開始 適應寄宿制學校
    對於寄宿學校的一年級新生來說,除了要適應幼升小的心理壓力,還要適應新的寄宿生活。寄宿制學校的老師建議,打算送孩子上寄宿學校的家長,最好提前開始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進入學校後遇到困難,家長和學生應保持心態上的平和,不要著急,一步一步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一般兩至三周大多數學生都能適應。
  • 記者探訪首富李河君老家:請風水師建石像
    長江商報記者「五一」前來到李河君老家,經過一周時間的探訪,記者發現,村民們有以他為榮的,也有對李河君在老家所作所為吐槽的,而在更多的河源市市民眼中,感覺他是一名十分陌生的同鄉富豪。  收購老家小水電站  長江商報記者4月28日前往李河君的老家河源市東源縣,花了近一周時間探訪他的發家地河源市。
  • 記者走進墾荒人生產基地 實地探訪牛初乳生產過程
    日前,記者趕赴黑龍江密山八五一一農場,走進國內知名原產地健康食品品牌墾荒人生產基地,實地探訪墾荒人是如何從奶牛飼養開始,一步步做出真正無添加的好初乳。八五一一農場好山好水養好牛對很多青島人來說,北大荒是個充滿神秘氣息的遙遠之地。最初這裡因為氣候惡劣,少有人居住,成了有名的北大荒。
  • 記者探訪"死亡水域" 有些水塘警示牌待完善
    8月1日,記者回訪了幾處青島市轄區內曾發生過悲劇的池塘、水庫,看看這裡的防護措施做得咋樣。探訪中記者發現,有些池塘或水庫還是會有孩子去玩水。大部分池塘或水庫的警示牌要麼太舊,要麼不夠多,起不到警示作用。對此,本報聯合團市委和中糧可口可樂發起「我是安全小衛士」活動,徵集危險水域,為其安裝特製的警示牌。
  • 長沙推廣小學寄宿制 1.8萬餘名學生由學校託管
    午間和下午的兩個「真空期」,成了很多小學生家長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這段時間,孩子在哪裡休息,休息得好嗎?在哪裡吃飯,吃的食物乾淨嗎?休息和玩耍的場所安全嗎?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些家長把孩子送到了校外託管機構,但這些託管機構卻存在各種隱患。2011年,長沙開始推廣寄宿制學校(或寄宿部)管理模式,對部分要求住校學生實行全寄宿或白託生活輔導服務。
  • 話費繳納 老年人會用網上營業廳嗎?記者探訪:人工引導+人工服務...
    話費繳納 老年人會用網上營業廳嗎?記者探訪:人工引導+人工服務,怎麼方便就怎麼辦理老年人更習慣到人工櫃檯辦理業務。12月10日,記者走進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營業廳進行了探訪。1 網上營業廳替代自助繳費設備當日上午10時,記者來到中國移動慶陽路營業廳看到,門口裡側的區域擺放著智能抽號系統,大廳後區是人工服務櫃檯,其餘區域都是手機、電話手錶等產品專櫃。
  • 記者實地探訪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
    央廣網2月18日消息(記者孫利 王銳濤)2月17日,軍隊支援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的1200名醫護人員通過航空和鐵路運輸,陸續抵達武漢。17日下午,總臺央廣記者孫利、王銳濤實地探訪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
  • 寄宿制私立小學_郴州市明星學校
    正在犯難,有朋友給趙斌推薦了寄宿制學校,平時住校,一周接送孩子一回,就是學費比普通公辦小學要貴不少。「再貴也得上,掙錢不就是為了養孩子嗎?趙斌果斷地給兒子選擇了鄭州市區一所寄宿制小學。寄宿制的集體規律生活有助於孩子身心健康。但是,小學很早就上寄宿學校,弊端也是很明顯的,甚至於弊大於利。寄宿制小學兒童的違紀行為和神經症問題比率也明顯高於普通小學兒童。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寄宿制學校的小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主要是敵視、偏執和人際關係敏感等。
  • 農村寄宿制學校:農村走向現代文明的腳步聲(圖)
    這所寄宿318名學生的學校,各種設施齊全,配備了電腦室、多媒體教室、實驗室、閱覽室、標準化食堂及宿舍;各項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走進課堂,有「課堂文化」,路過花圃,有「花圃文化」,回到宿舍,有「宿舍文化」,即便「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也樣樣考慮周全,讓學生悅身悅心,被稱為「理想的知識家園」。
  • 寄宿制生活:孩子自理自立的「必修課」
    2013年06月20日 09:23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基於現實的考慮,現在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的家長越來越多,但很多家長也對此心存疑慮。究竟寄宿制學校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習、生活狀況?寄宿生在學校裡是怎樣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