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記者手記:走進北京「蟻族」生活的地下迷宮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日媒記者手記:走進北京「蟻族」生活的地下迷宮

《日本經濟新聞》攝影部記者小高顯7月8日發表手記,原題:走進北京「蟻族」生活的地下迷宮 聽說北京地下生活著很多「蟻族」,他們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和大學生,住在樓房地下室的廉價倉庫裡。為了探訪「蟻族」的生活,筆者來到了北京。

在外觀非常普通的小區裡找了數十棟樓後,筆者終於發現一棟樓的電梯在地下2層不停,非常奇怪。借著燈光,筆者走進通往地下的通道,面前一片漆黑、灰塵味刺鼻。

「滴答、滴答……」,側耳聽到水滴滴落的聲音。在約一人寬的過道裡,筆者順著水滴聲走了20分鐘後看見一片小屋大小的空間。這裡停著自行車,房頂布滿下水管道。水滴聲就是漏水滴到鐵桶的聲音。

這種地方真能住人麼?當筆者正要放棄時,不知從哪裡開始傳來了悅耳的切菜聲。一看表已是午飯時間,似乎有人正在做飯。筆者趕緊再往裡走想尋找聲音來源。然而不管怎麼走都是相似的過道和小屋,根本找不到聲音的來源地。過了一會兒,聲音漸漸消失了。

筆者在地下又繼續轉了1個小時,眼睛也漸漸適應了黑暗。再往裡走,終於看到了生活跡象。過道裡放著小桌子、電飯鍋、洗臉盆等生活用品。門旁貼著對聯,門口鋪著地墊,垃圾箱裡還有剩飯,充滿了生活氣息。

走了一會兒後,前面出現了岔口。往左?往右?當筆者正猶豫時,黑暗中傳來「咚、咚、咚」的陰森森的腳步聲。同行的助手也無法掩飾焦急的表情,說「要是被當小偷抓住就糟了,在地下室被圍住的話跑也跑不了」。腳步聲越來越近,筆者抬頭看見一位男性正狠狠地盯著我們從身邊穿過,然後進了小屋。筆者和助手冒著冷汗趕緊返回。

從地下出來後,頭髮和衣服上都是灰,由於緊張,感覺地下「迷宮」的2個小時過得飛快,太陽也似乎比往常耀眼……(小高顯)

日媒:日本將持續關注北京空氣汙染2015-12-10 09:24

相關焦點

  • 政協委員北京唐家嶺落淚訪「蟻族」(組圖)
    內容提要:3月2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何永智、張禮慧、嚴琦前往北京海澱唐家嶺對北京最大的「蟻族」聚居地進行考察,並打算在提案裡重點強調低收入群體的安居問題。  唐家嶺村兩兄弟,哥哥李立國1979年出生,遼寧錦州人;弟弟白萬龍1987年出生,北京通縣人。他們兩人,就是讓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落淚走訪唐家嶺村時的主角。  從上個月25日開始,兩兄弟堅持下午5時至7時在唐家嶺村南站牌旁,抱著吉他深情吟唱他們創作的《蟻族》之歌。他們告訴記者,這首歌令他們唱哭了無數下班落魄歸家的蟻族兄弟姐妹,也是這首歌將他們唱到媒體的聚光燈前。
  • 解密北京「蟻族」真實的蝸居生活
    解密北京「蟻族」真實的蝸居生活
  • 北京蟻族搬遷致新唐家嶺湧現:50米有三家按摩房
    隨著大量「蟻族」的湧入,村裡原有的基礎設施已經不夠用,私搭電線引發的安全隱患讓人擔憂。本報記者 郭俊峰攝本報記者 郭俊峰攝  民生調查  7月21日晚7點,北京昌平區東半壁店村跟平日一樣嘈雜喧囂。  走進村裡,便走進了這裡7萬「蟻族」的真實生活。
  • 探訪北京唐家嶺「蟻族」聚居地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饒彬彬)位於北京西北的唐家嶺村,居住著上萬名「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被一些學者形象地稱為「蟻族」。在今天的節目裡,我們就隨著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年度例會的政協委員們,一起去看看這些「蟻族」群體的生活。 一首名為《飛得更高》的勵志歌曲,是王海濤最喜歡的一首歌。
  • 「蟻族」:生活很艱辛 精神不消沉
    天津大學學生京滬調查後感言 「蟻族」:生活很艱辛 精神不消沉 本報記者 張國     天津大學學生王佳第一次見到「蟻族」這個詞是在網上,她當時的感受是「震撼」。但在實地暗訪了「蟻族」之後,她平靜了。     「千裡之行顛覆了我們之前設定的一些觀點。」今年暑假,天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11名學生在學校團委的支持下組成實踐隊,暗訪了北京、上海的「蟻族」聚居區,以了解傳說中「蟻族」的生存環境。他們在實踐中,發現了很多意外之處。     隊員馬楠說:「我們發現『蟻族』並不像傳說的那樣痛苦迷惘。
  • 記者深入北京蟻族村:螞蟻掙扎夢想走出唐家嶺
    每月160元的房租,堪稱北京最低。  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何永智、張禮慧、嚴琦走訪了北京海澱唐家嶺的「蟻族」,在了解了他們的「蟻居」生活後,委員們掩面流淚,這將「蟻族」的話題引向全國「兩會」,而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表述,讓人不禁想起這一特殊的人群。
  • 揭露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地下室男女生活令人咋舌
    第2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3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4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5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6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14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15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 揭秘北京「蟻族」新聚集地
    去年8月,北四村私建的樓房之間,凌亂的電線如蛛網般密布(資料圖)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昌平區北四村,毗鄰京藏高速,一個典型的人口倒掛村,成為名副其實的「蟻族」新聚集地。對於這樣一個具有樣本性的村莊,北京青年報記者曾多次探訪。在今年昌平區人代會上,北四村的改造已提上日程。同時,昌平區將在人口倒掛村全面實施水電總量控制等措施。
  • 走近蟻族:一群有旺盛生命力直面生活壓力的人
    報導講述了一個名叫李競的大學生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真實故事。「文中,他令人擔憂的現狀、年輕脆弱的心靈和無處寄託的青春和夢想震驚了我,我想,怎麼還能有大學生在北京過這樣的生活?」震驚之下,廉思決定親自去看看。  唐家嶺是位於北京市海澱區最邊緣的一個村子,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本村居民只有約3000人,卻居住著4萬~5萬人,幾乎全是落腳在合法或違法建築內的大學畢業生。
  • 《蟻族的奮鬥》開拍 楊爍回歸「北漂生活」
    搜狐娛樂訊 一部講述大學生就業辛酸奮鬥史的《蟻族的奮鬥》,於9月5日在京開機,當紅小生楊爍出演男主角趙榮生。在經歷了《生死線》中瀟灑、不羈、重情重義的「四道風」之後,楊爍給觀眾留下了硬漢的形象。此次接拍《蟻族的奮鬥》則更多的展示出了他青春活力、年輕帥真的一面。
  • 北京最大的秘密:一個被封閉的巨大地下迷宮
    觀察第106期:每天都有至少數百萬人次乘坐北京地鐵去工作,學習或者辦事遊玩。當大家看著北京那密密麻麻的地鐵線路圖時,總以為那就是全部,其實北京的地下還有更多的秘密,那是真正的地下迷宮。
  • 北京16萬「蟻族」的青春何處安放?
    社科文獻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13》指出,經粗略估計,北京約有16萬「蟻族」,生活在高校周邊或人口流動聚集區。這些人月平均工資為4133元,近七成人居住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下,平均住房面積為6.4平方米,月均租金518元。
  • 北漂「蟻族」勵志電影《唐家嶺》北京首映
    北漂「蟻族」勵志電影《唐家嶺》北京首映 (1/7) "← →"翻頁
  • 青年毛澤東的蟻族生活:8人住一屋
    「我們雖然沒有什麼,可是我們依然有堅強,我們雖然沒有什麼,可是我們依然還在幻想,我們雖然沒有什麼,可是我們依然有力量……」2010年「兩會」期間,兩個蟻族青年在北京郊區唐家嶺的蝸居中演唱的《蟻族之歌》,唱哭了來訪的全國政協委員。  蟻族現象成為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 北京肖家河淪為城中村 蟻族聚居再現「唐家嶺」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唐家嶺、小月河、肖家河……這些曾經都是北京"蟻族"聚集地的代名詞。而據報導,唐家嶺作為北京50個重點村改造的對象之一,已經從一個髒亂差的城中村變為城市社區。  肖家河菜地變身棚戶區  但是,目前,在北京肖家河地區還有一片區域,這裡密密麻麻都是建在菜地上的違章出租屋,居住著許多外來務工者。
  • 武漢「蟻族」生存狀況調查 取暖僅靠電熱毯
    根據「蟻族」分布的不同,人們把他們分別冠以京蟻(北京)、滬蟻(上海)、江蟻(武漢)、秦蟻(西安)、穗蟻(廣州)等稱呼。  本文探訪的,就是被稱為「江蟻」的外地在漢大學畢業生的故事。  「江蟻」之家取暖僅靠電熱毯  11月16日15時,武漢大雪紛飛,曾錦華的「家」裡冷得像座冰窖。
  • 蟻族地標唐家嶺變臉
    城市改變了模樣,無與倫比的奧運會載入了史冊,PM2.5進入了政府治理範疇,植綠也成為北京大刀闊斧的舉措……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過去的五年日新月異,而她的未來,註定更加美好。6月的天,雷陣雨時不時來襲。曾經害怕一下大雨道路便水流成河的唐家嶺村村民,如今卻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蟻穴」已成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
  • 「蟻族」研究學者:蟻族比我們堅強得多
    本報記者 唐軼攝「蟻族」研究學者、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廉思對畢業大學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調查經本報報導後,社會媒體爭相跟進報導,網絡上有關「蟻族」的標題鋪天蓋地,中央領導人關心、人大常委會討論、國務院部委開會研究……「蟻族」問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 華爾街日報:中國大學畢業生的「蟻族」生活
    新書《蟻族》描繪了北漂大學畢業生的生活,他們就像螞蟻,頭腦聰明,但作為個體微不足道,只有在群落中「聚族而居」才能獲得力量。《蟻族》這本書根據對北京約600位低收入大學畢業生歷時兩年的採訪寫成,9月中旬面世。該書出版一個月後,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宣布,中國611萬應屆大學畢業生當中,有74%在9月1日之前找到了工作。
  • 大城市夢與大城市病 數萬"蟻族"無處安放的青春_網易教育
    而在「蟻族」看來,就像一個咫尺天涯的夢想。記者 李慧攝網易教育訊 據光明日報  7月21日晚7點,北京昌平區東半壁店村跟平日一樣嘈雜喧囂。走進村裡,便走進了這裡7萬「蟻族」的真實生活。房東特地對記者叮囑道。7月26日,記者以租房的名義對小牛坊村進行了採訪。這間臨時搭建在院子裡的出租矮房不足10平方米,一床、一桌,沒有窗戶。一開門,陰冷的溼氣撲面而來,牆上糊滿了前住戶留下的海報、報紙。小牛坊村現在的出租房價格大約在每月240-280元,大多是居民房改建的隔斷間,也有不少是在平房頂上臨時加蓋的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