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考試題】
【題外話】正如有的時候,我們被一件極其簡單的事情難住一樣,一道極其簡單的數學題也竟然能難倒一大片小學生。但事情總是有原因的,所謂因果相承。那麼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是什麼呢?筆者以為是常識性知識被主觀忽略。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忽視一些看上去不起眼卻又非常重要的知識。他們像蜻蜓點水一樣,只做了一下膚淺地觸及,留在腦子裡的印象十分模糊。當面對以這些知識為核心的數學題時,他們能做的只有反反覆覆地搜腸刮肚,卻依舊茫然無果被迫放棄。
筆者一直強調:無論學習什麼知識,都應該把它學深、學透,甚至了解和掌握它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這是小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學習素養,是一個學習態度問題。
題外話就此打住,下面我們來分析和解答一下前面的那道數學題。
【分析】根據題中所提供的條件,我們知道螞蟻是一直在勻速運動著的,而三角形ADM的形狀也隨著它的運動一直在變化,那麼形狀不同的三角形要想面積不變,必須要做到底邊和高的乘積不變。我們把目光放回到題目的圖形中,通過觀察會發現三角形ADM的底邊始終是AD,也就是說在底邊不變的情況下,只有高不變,面積才能保持不變。這就是那個常識性的知識點——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相等。
綜合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確定:在螞蟻爬行的4秒到16秒(包括16秒)之間,它一直在長方形BC邊上運動。那麼,16-4=12秒,螞蟻的平均速度是0.5釐米/秒,12×0.5=6釐米,即BC=6釐米。不言而喻,螞蟻在AB邊上爬行了4秒鐘,0.5×4=2釐米,即AB=2釐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6×2=12平方釐米。因為長方形對邊相等,所以AD=BC=6釐米,AB的長為所有以AD為底邊頂點在BC上的三角形的高,則三角形ADM的面積=6×2÷2=6平方釐米。
【規範解答】
解:5mm=0.5Cm
(16-4)×0.5=6釐米
0.5×4=2釐米
S長方形=6×2=12平方釐米
檢驗:12÷2=6×2÷2
答:長方形ABCD的面積是12平方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