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職業規劃8年多,我見過各種各樣職業迷茫的客戶。
最容易有諮詢成果的是客戶本身內在動力強,想有成就,也有能力,只是沒有經過系統地梳理,缺乏自我認知,也被當下各種繁雜的市場信息混淆了。
這種情況幫助對方梳理一下自身興趣和優劣勢,讓客戶了解職場行情和市場信息,輔助面試求職、客戶就很容易行動和成功。
而相對較難的職業規劃就是這種三無客戶:無技術、無能力、無興趣愛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該怎麼確定目標?
他們不管年紀多大,都往往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就這樣了,全身上下都透著一個字——喪!
最近遇到一位這樣的客戶,她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能做的事情不想做,想做的事情又覺得做不好,太難,乾脆就不動,想法都停留在頭腦層面,行動上卻各種卡頓。
讓我們來剖析看看這些所謂的三無人員真的三無嗎?
1、無技術?
這位客戶是文秘專業,屬於綜合管理類專業,她覺得自己的專業沒什麼技術含量。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一門技術傍身,可是只有擁有技術才容易求職嗎?
如果大家都去學技術了,誰來做綜合管理類工作呢?
作為一個曾經的HRD,我負責任地說,在企業中技術人才好得,優秀的綜合管理人才難求,我曾經幫前東家董事長找總助找了半年多。
一個優秀的綜合管理人才是「一」型人才,什麼都要了解一些。
同時溝通協調能力需要極強,理解和總結能力也需要非常優秀,能hold住各種人際關係,也需要目標感強,能進行多線條管理和項目推進。
一個這樣的人才是各種行業職業都迫切需要的。
而文秘或總助是最靠近公司權力核心的,能迅速掌握各種公司要務。
如果能在這些崗位做得好是很容易被賞識然後空降成部門總的。
作為文秘專業,辦公軟體大概率是比較熟悉的,文案撰寫能力、企業管理基礎的知識應該是了解的。
這些知識技能對於畢業才1年的年齡來說用來求職足夠了。
對於自己,把關注點放在有什麼,而不是沒什麼上。
關注即強化,當你越關注自己的弱勢,就越覺得一無是處,越關注自己的優勢,就越覺得自己還是挺不錯的,才會更有動力。
2、無能力?
這位文秘專業的客戶不願從事文員工作,覺得太基礎,也覺得專業技術含量不高,沒有發展前景。
但文員也要看行業、公司平臺和所在的職能部門,我之前一家公司就有一位前臺文員後來一路發成行政經理了。
別小看任何一個崗位,只要能把一個崗位做出成績,做出創新,行行出狀元,機會是會來的。
而她選擇的是新媒體運營、網絡推廣這類與網際網路、市場相關的工作,可是真的適合她嗎?
能力的培養始於意願,終於熟練。
她對自己性格的認知是內向。
而內向的人能量是朝內的,也就是更關注自身。
那麼新媒體運營、網絡推廣這類需要朝外推廣和營銷性質的崗位從氣質上就不大相符。
她覺得自己在工作中混混沌沌、受不了、心累就都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如何探索自己的能力在哪裡呢?
一個偏內向的人,最好關注一下你能靜下心來做的事情,不覺得厭煩的事情有哪些,或許這些地方就藏著你的能力。
3、無興趣愛好?
她覺得自己沒有興趣愛好,那麼興趣愛好的定義是什麼?其實每個人對興趣愛好的看法都不太一樣呢~
以我職業規劃的經驗來看,缺乏興趣愛好的客戶,大多有一個掌控欲比較強的父親或母親,或雙方都是。
在客戶的成長經歷中嚴格管控客戶的思想,不允許有一點他們不認可的事情出現。
比如:大多數父母特別在意孩子的成績,對於孩子業餘的興趣愛好完全打壓和否定,甚至會說,這些沒什麼用,又不能賺錢!
長此以往,這類孩子就形成了「習得性無助」。
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完全斷了念向,想都不敢想,於是覺得自己沒有興趣愛好,即便有,心裡也默默貼了個標籤:這沒什麼用。
(關於習得性無助,推薦看看以下這篇文章。)
剛進職場就想轉行!難?不難?
4、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很多來諮詢的客戶一開始都說自己沒有目標。
但是通過詢問了解,發現很多客戶其實是有目標的,只是這個目標藏在心裡太隱秘,自己都覺得無法實現,或者不知道原來這個是可以作為職業目標去發展的。
少數真的沒有職業目標的,通過自我探索和職場探索也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鮮少有客戶諮詢後真的沒找到目標的。
但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覺得自己缺乏目標呢,這與成長環境分不開關係,又回到原生家庭上了。
我們在求職之前做的時間最長的一件事就是「學習」。
對於學習,很多人認為它是枯燥的,只是為了獲得一個好成績,或者他人的認可。
這與「工作」何其相似,很多人隨大流地認為工作就是為了賺錢,或者得到社會認可。
於是我們的「工作模式」很大程度上與我們真實的「學習模式」類似。
這裡加了「真實」二字,就是因為很多學霸看起來是學霸,其實是被外界環境壓迫所致。
我們以前的教育很有趣。
老師不懂職場需求、父母不關注孩子的優勢和興趣,反而更關注孩子的劣勢,逼迫孩子去學習,更關注成績這個數字。
好在現在教育逐漸在改革,父母也越來越成長。
有的大學還設置了個職業規劃這類課程,但是也形式大於內容。(曾擔任大學職業規劃大賽評委,看到大多數的規劃方案真的就只是個方案,執行落地性很小)
到了職場,沒有了外界束縛和要求,自己一下子就回到真實的學習模式了。
那就是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學習是為了什麼?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工作是為了什麼?盲目向前走,或者頂多是為了餬口養活自己。
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許早就形成了內在的逆反心理,父母越催,自己越懶惰。
也許還有那麼一些報復心理:你們不是在意嗎?我偏不聽你們的,誰叫你們根本就不理會我的想法和感受。
從心理層面來說,這類父母看起來管得很多,其實管得不在點子上。
對於孩子的心理狀態缺乏認真的關心,所以孩子對學習、工作缺乏興趣和動力恰恰有隱秘的「症狀獲益」存在,就是:我有問題,我需要你的關心。
而父母的關心仍然停留在生存表面,因此很容易形成了死循環。
孩子出問題(我需要你的關心)——父母管、給建議(給的不是我想要的)——我繼續要——父母繼續管——孩子繼續出問題
結果要麼是父母包辦孩子的工作,孩子應付了事;要麼是父母狠狠心不管了,孩子可能成長、也可能自暴自棄。
「我沒技術、沒能力、沒有興趣愛好,我也想找工作,但是我找不到啊」看到這句話我都能想像到這位客戶說這句話時的神情和語氣,就像是對著父母說的。
可是真的如此嗎?以她的條件想要求職其實不難,難的是內在的心理卡點如何突破。
1、父母沒得選,看到真實的他們,接受他們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對是他們的錯,只是他們真的不知道自己錯了。
我曾經參與過一個「重生」的活動,有幸被一位學員選做母親的代表。她向我哭訴母親是怎樣的忽視她,要求她,她很難過。
作為她「母親」的我也很難過,但是我哭不出來,內在有一種無力感油然而生,同時又感到無比漠然,我的感覺是:我也很累啊!你覺得沒人關心你,可是誰來關心我啊。
「我」也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我」和愛人關係也很緊張,「我」也在拼命求生存,「我」真的沒有餘力再關心你的心理狀態了,「我」只能盡力保障你的物質條件,能讀完書、考上大學、能活下來就好了,「我」真的沒有精力了。
作為母親「我」是真的很想愛你,只是「我」連自己都沒有給出多少愛,真的沒有辦法再給出更多了。
我作為孩子也曾經抱怨過我的父母,但是當我為人父母了才知道他們真的不容易。
我們可以不接受他們的行為,但是我們可以試著接受父母就是這個樣子的。
他們不完美,他們有局限,但他們對我們的愛是真實存在的。
接受父母放在最重要的第一條,是因為不解決這個心理卡點,就算知道如何行動也很難行動起來。
2、明確工作是為了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
我們是為了自己而活,不是為了父母;即便是為了父母,也不需要盲從,更應該先顧好自己。
父母之所以擔心和恐懼,是擔心孩子不能照顧好自己,所以把孩子的責任搶了過去。
督促學業和找工作,但他們的所求不過是孩子能自己照顧好自己,他們才能卸下父母的重擔。
他們的能力有限,他們也會老也會離開我們,我們只有為了自己而活,為了自己工作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成熟、獨立的人。
成為這樣的人才能讓他們放鬆,不再焦慮,而他們放鬆了才會開始關注我們除了生存和物質以外的內在需求。
包容一下父母吧,他們其實有時候心理年齡還不如自己的孩子大。
所以正視自己的需求,不斷探索感興趣的方向,逐漸培養興趣方向上的能力,形成既喜歡又擅長的優勢領域,才能更好地在職場上發展。
3、尋找職業目標
如果自己探索,結合性格、能力、興趣、職場機會,這四者清晰的情況下基本能夠找到職業目標,如果做專業的職業諮詢會考慮得更全面。
從性格看適合做哪一類型的工作;
從職業興趣和能力看擅長做哪一類型的工作;
從價值觀、長遠願景看你期待的生活和職業特質;
最後結合職場機會和求職方法,幫助客戶修改簡歷、投遞適合的企業、輔導面試,支持客戶邁向理想的職位,走上正軌。
作為一個畢業才1年的職場新新人,不存在什麼「人生就這樣了」,機會真的還有很多很多,30多歲、40多歲的中年人都不認命,何況一個處在20多歲那麼陽光年紀的人。
要知道:你不認命,命就會認你!
諮詢師介紹:
【從業經驗】
工科出身,從工程師轉型HR,5年發展成HRD,具備十多年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熟悉教育、地產、網際網路、零售行業,歷經兩次職業轉型,親身經歷了從國企到私企、城市轉換、婚姻變化、全職媽媽復出、企業高管到自由職業者的過程。
2013年開始職業規劃諮詢之路,諮詢服務超過1000小時,包含:職場新人、職業轉型人士、職業倦怠、全職媽媽、中年危機人士,熟悉職場各階段人員的職業問題。
【擅長領域】
1、個人潛能挖掘、性格、興趣解讀、職場定位;
2、釐清內在卡點和矛盾,明確客戶內在真實的需求;
3、通過教練技術支持客戶培養出自主思考和職業規劃的能力,能夠在未來每個困惑時刻為自己做生涯規劃。
【諮詢風格】
關注每個人的差異化、邏輯思路清晰能快速把握核心問題、行動計劃詳細。
暖意與力量並存、感性與理性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