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能力特長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挖掘或者他人的幫助而發現的。人的能力之所以有高低,更可能在於你沒有找到自己的能力特長的方向。人的智能不是只有高低之分,而是還有類別差異。每個人可能在某個或某些方面有較大的特長,那麼當你發現後就可以加以自我有意識的培養。
有一種理論稱為多元智能理論就是研究和說明這一現象的。
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理論,認為人類思維和認識的方式是多元的,由美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每個人身上至少存在七項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智能分類不僅局限於這七項,隨著研究的深入,會鑑別出更多的智能類型,加德納於1996年提出了第八種智能——認識自然的智能。
在圖書館裡學習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為人才培養的多樣化,興趣愛好的自我挖掘提供了理論依據。多元智能中的多種智能並非是以組合方式出現,而是說明了人的智能可能具有上述多種智能的一種或者多種。當我們知道了自己的能力特長方向後,便可以專門往某個方向發展,培養興趣愛好,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以下例子曾經轟動全國,實質說明了人的智能不會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比如語言邏輯、數學、運動等等智能的弱化,不會影響到音樂才能的發揮。
音樂的智能
1999年1月22日,在北京保利劇場,隨著舟舟一個漂亮的起拍手式,音樂響起。舟舟的動作優美而流暢。一首節奏明快的《拉德斯基進行曲》演奏完,全場幾乎沸騰了,舟舟以接近大師的風範示意全體樂手起立向觀眾致意,這些出人意料的表現都是沒有人教過的。舟舟出生於中國武漢,他的智力只相當於幾歲的小孩子。但當音樂響起時,舟舟就會拿起指揮棒,揮動短短的手臂,像真正的指揮一樣,直到曲終。這與其父母堅持不懈的教育與努力有關。
這說明人的能力的培養應充分與興趣愛好的發現結合起來進行。這種興趣的發現可以通過自身在從事各種活動、工作或者學習中發現,找到自己更能勝任的任務或工作,然後專門往這方面鑽研學習,就比較容易突破自我;也可以通過他人的幫助挖掘和發現培養,比如像上例一樣在父母的幫助下培養其音樂指揮的才能。
這種理論的發現,從教育角度來看,教育工作者要善於發現潛在的人才,並在其所感興趣的領域進行重點培養,作為大學教育可能在於開設更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或者鼓勵通過自學進行自我培養。除了學生自我選修和學習外,也可以在老師、父母、同學等的建議下選修和學習,從而更準確地找準自己能力培養的定位,培養出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