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4萬名2020屆高校畢業生經歷了一個特殊的就業季。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經受磨練、收穫成長;在確立擇業觀、就業觀的過程中,規劃人生、樹立理想。
「實現海洋強國夢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
人物: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20屆博士畢業生王碩
就業選擇: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乘風破浪//
是到名企拿一份高薪?
還是投身茫茫深海?
王碩早在半年前
就陸續收到各方遞來的橄欖枝
那麼,在最終作出「人生選擇」前
王碩經歷了些什麼?
小浙帶你了解更多~
在大洋深處堅定使命
選擇中科院深海所,意味著今後出海任務將佔據王碩工作的大量時間,繁忙與枯燥將是他在遠離陸地後面臨的最大考驗。但在浙江大學學習時他就已經對那份「枯燥」有了深刻的體悟。2016年王碩和深海所的科研人員乘坐航船,來到馬裡亞納海溝海域開展為期45天的科考工作。
在茫茫的大洋上,時間仿佛停止,他們幾乎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只能通過郵件或者文字聯繫,每次到了岸上,都不能適應手機超快的網速。另一種「隔絕」則表現在缺少蔬菜,因為中途沒有補給,每次出行食材都被放到了冷庫。「船上大廚會想盡辦法改善我們的夥食,油條糕點樣樣齊全,讓我們更加從容的開展海上作業。」王碩說。
如果說飲食和通訊已經是海上工作的「攔路虎」,那麼極端惡劣的天氣則是真正考驗王碩意志的「試金石」。然而,種種困難並沒有嚇倒王碩。
「長期的科研實踐讓我深切感受到探索海洋的困難和艱辛,也培養了我對海洋探索事業的熱情,後來又參加了學校和學院的多次報告會和座談會後,了解到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意義。」在王碩看來,建設海洋強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而作為年輕人,自己肩上是有沉甸甸的責任的。
//在求是園裡讀懂初心//
回憶起為何到深海所工作,王碩說還要感謝所在學院的輔導員老師。與老師的談話,為王碩的擇業撥開了迷霧,他為國奮鬥的目標也更加堅定。「如果去了企業,可能以後就再也沒有劈波斬浪、馳騁大洋的機會了。」
多年來,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十分重視引導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奉獻青春為國奮鬥的氛圍十分濃厚。指導王碩的導師也是多次參與過科考航次的「老海洋人」。在每次出海前,一般提前半年開始準備加工調試設備,導師們一直參與到中間的各個環節,與王碩他們一起調試設備、解決問題。科研任務與為國鑄重器緊密結合,「學以致用」是導師培養學生最樸素的心願。學院通過戰略導向就業指導平臺,曾組織包括王碩在內的很多學生赴國家重點單位參訪和社會實踐,還組織將軍報告會為同學們開展職業規劃指導。
王碩就曾參加了秦山核電站等單位的社會實踐。「我們從這些國之重器的艱難發展中,體會國家從一窮二白髮展成如今絢麗多彩,為老一輩建設者的努力與奉獻感到深深的震撼。」
這一份震撼還來自「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在浙江大學馬蘭工作室組織的林俊德校友事跡報告會上,他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紮根荒漠,用畢生的心血投身於祖國的強烈愛國之情。
「我特別關注了馬蘭工作室舉辦的一系列活動,還有去年末馬蘭工作室和學校黑白劇社合作的原創話劇《速寫林俊德》首映,我都有到現場參加。這些活動都讓我進一步明確了初心,找到了今後的人生奮鬥方向。」王碩說,這些潛移默化的校園活動,也讓他立志要將自己的所學知識,回報於祖國的海洋開發戰略事業。
話劇《速寫林俊德》劇照
「希望自己的學弟學妹們在就業選擇中,應當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順應國家戰略發展需要,時刻牢記國家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投身於建設偉大祖國的進程當中去,將個人成長融入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王碩說。
來源: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