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人,乘風破浪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2020-08-21 中國青年報

874萬名2020屆高校畢業生經歷了一個特殊的就業季。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經受磨練、收穫成長;在確立擇業觀、就業觀的過程中,規劃人生、樹立理想。

實現海洋強國夢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

人物: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20屆博士畢業生王碩

就業選擇: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乘風破浪//

是到名企拿一份高薪?

還是投身茫茫深海?

王碩早在半年前

就陸續收到各方遞來的橄欖枝

那麼,在最終作出「人生選擇」前

王碩經歷了些什麼?

小浙帶你了解更多~

在大洋深處堅定使命

選擇中科院深海所,意味著今後出海任務將佔據王碩工作的大量時間,繁忙與枯燥將是他在遠離陸地後面臨的最大考驗。但在浙江大學學習時他就已經對那份「枯燥」有了深刻的體悟。2016年王碩和深海所的科研人員乘坐航船,來到馬裡亞納海溝海域開展為期45天的科考工作。

在茫茫的大洋上,時間仿佛停止,他們幾乎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只能通過郵件或者文字聯繫,每次到了岸上,都不能適應手機超快的網速。另一種「隔絕」則表現在缺少蔬菜,因為中途沒有補給,每次出行食材都被放到了冷庫。「船上大廚會想盡辦法改善我們的夥食,油條糕點樣樣齊全,讓我們更加從容的開展海上作業。」王碩說。

如果說飲食和通訊已經是海上工作的「攔路虎」,那麼極端惡劣的天氣則是真正考驗王碩意志的「試金石」。然而,種種困難並沒有嚇倒王碩。

「長期的科研實踐讓我深切感受到探索海洋的困難和艱辛,也培養了我對海洋探索事業的熱情,後來又參加了學校和學院的多次報告會和座談會後,了解到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意義。」在王碩看來,建設海洋強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而作為年輕人,自己肩上是有沉甸甸的責任的。

//在求是園裡讀懂初心//

回憶起為何到深海所工作,王碩說還要感謝所在學院的輔導員老師。與老師的談話,為王碩的擇業撥開了迷霧,他為國奮鬥的目標也更加堅定。「如果去了企業,可能以後就再也沒有劈波斬浪、馳騁大洋的機會了。」

多年來,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十分重視引導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奉獻青春為國奮鬥的氛圍十分濃厚指導王碩的導師也是多次參與過科考航次的「老海洋人」。在每次出海前,一般提前半年開始準備加工調試設備,導師們一直參與到中間的各個環節,與王碩他們一起調試設備、解決問題。科研任務與為國鑄重器緊密結合,「學以致用」是導師培養學生最樸素的心願。學院通過戰略導向就業指導平臺,曾組織包括王碩在內的很多學生赴國家重點單位參訪和社會實踐,還組織將軍報告會為同學們開展職業規劃指導。

王碩就曾參加了秦山核電站等單位的社會實踐。「我們從這些國之重器的艱難發展中,體會國家從一窮二白髮展成如今絢麗多彩,為老一輩建設者的努力與奉獻感到深深的震撼。」

這一份震撼還來自「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在浙江大學馬蘭工作室組織的林俊德校友事跡報告會上,他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紮根荒漠,用畢生的心血投身於祖國的強烈愛國之情

「我特別關注了馬蘭工作室舉辦的一系列活動,還有去年末馬蘭工作室和學校黑白劇社合作的原創話劇《速寫林俊德》首映,我都有到現場參加。這些活動都讓我進一步明確了初心,找到了今後的人生奮鬥方向。」王碩說,這些潛移默化的校園活動,也讓他立志要將自己的所學知識,回報於祖國的海洋開發戰略事業。

話劇《速寫林俊德》劇照

「希望自己的學弟學妹們在就業選擇中,應當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順應國家戰略發展需要,時刻牢記國家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投身於建設偉大祖國的進程當中去,將個人成長融入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王碩說。

來源:浙江大學

相關焦點

  • 留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95後」寧波小娘決定紮根西藏
    近日,王竹圓回到母校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和老師同學告別。王竹圓是浙大寧波理工學院信息學院電信152班的團支書,2019年,她通過應屆畢業生「兩項計劃」(浙江省大學生志願服務我國西部計劃和浙江省大學生志願服務浙江欠發達地區計劃)來到西藏那曲
  • 到祖國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
    作為校區首屆畢業生,我們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響應您「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的號召,決心融小我於大我,讓青春在西部的熱土上熠熠發光。「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建設新疆、開發西部將成為我們青年一代的歷史使命,西部廣袤無垠的土地、雄渾壯闊的歷史徵程,是我們書寫人生的大舞臺,我們立志讓青春之花綻放邊陲,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放飛夢想!——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 118名新疆基層就業大學生「總書記給我們回信了!」
  • 結緣清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結緣清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清華新聞網4月24日電(學生記者 鍾月漾)1964屆土木建築系校友鍾美秦、汪加蔚夫婦是同班同學,畢業後一起被分配到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因清華結緣的他們今天一起回到母校參加105周年校慶。
  • 藥寧: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藥寧: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學生記者 張睿對他來說,清華如同家一樣讓人熟悉且親切,一草一木都讓他非常懷念。畢業後,藥寧前往新疆疏勒縣任職。從北京到喀什,從校園走向工作崗位,藥寧履行了自己當初的諾言。本科階段,在參與學生會主席競選時,藥寧說,清華人一直是愛國奉獻和追求卓越的,我希望將來去奉獻邊疆。「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上大舞臺、做大事業。畢業那會兒學校號召大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想我要去。」
  • 蛟龍號"總師徐芑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起航
    61年前,國家一五計劃剛剛起步,青年人紛紛響應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那年17歲的徐芑南,剛剛參加完高考,也同樣對未來充滿著熱血。「當時國家最需要發展的,一個是航空事業,一個是航海事業,我又從小身在海邊,所以就很自然地選擇了船舶專業。」如今,談起這段經歷,徐芑南仍然非常驕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句話號召了幾十年。
  • 蘭州大學畢業生——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中國張掖網 >> 新聞中心 蘭州大學畢業生——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帶你乘風破浪
    2020年1月,教育部批覆同意學校轉制為公辦普通本科高校,更名為浙大寧波理工學院。2020年4月,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德仁出任轉制後首任校長。院士當校長,放眼全國也非常難得!2020年7月,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招生簡章發布,實現多省份本科一批招生。19年間,這所學校為何能茁壯成長,瘋狂變身,傲視群雄?
  • 64年前,一紙紅色車票……他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從黃浦江畔的繁華都市,到三秦大地的白手建校,西遷精神這四個字,凝結著幾輩西安交大人的心血和青春。  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總書記勉勵師生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揚「西遷精神」,到祖國組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西遷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清華大學為這些「90後」畢業生頒獎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一群「90後」清華大學畢業生的回答。7月7日下午,2018年清華大學赴西部、基層、部隊、重點單位工作及創業畢業生出徵儀式暨啟航獎頒獎典禮在清華主樓後廳舉行。積極引導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是清華大學的優良傳統。
  • 「人民日報」蘭州大學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蘭州大學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人民日報記者 王錦濤「願同學們始終保持堅守奮鬥的蘭大精神,做一個敢擔當、典禮上,138名志願到基層、艱苦邊遠地區、重點領域就業創業的應屆畢業生格外引人注目,他們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來自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的土登曲塔就是其中一名。這名22歲的年輕人是2016級大氣科學類專業的一名本科生,畢業後他選擇回到家鄉定日縣氣象局工作。12歲時,土登曲塔考入西藏班,在上海和江蘇度過了中學時代。大學期間,他兩次回到日喀則市支教。
  • 踏歌西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交大西遷記
    六十年前的那場西遷,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更推動著偉大祖國的西北建設。往事歷歷在目,今日重任在肩,新時期西安交大人牢記「聽黨指揮跟黨走」的光榮傳統,紮根西部,矢志報國已經深深刻在腦海裡。收到來信後,總書記高度讚揚了老教授們的高尚情操,並重新提起「西遷精神」。這場始於建國初的教育援建,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交大人。
  • 浙大校長吳朝暉:在大變局中踐行新時代浙大學子的使命擔當 | 在...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浙江要建成「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更是讓包括浙大在內的之江大地倍感振奮。我相信,中國自信、浙江自信與浙大自信的疊加,必將更好地指引你們築夢新徵程、奮進新時代!作為未來的新青年,你們需要勇當變局下的弄潮兒,始終葆有乘風破浪的昂揚姿態,以浙大人的使命擔當致敬新時代。希望你們始終紮根中國大地,堅守報效家國的赤子情懷。面對大變局,唯有信念篤定的人,才能經受考驗、擔當重任。
  • 全國的高校國慶節是如何給祖國慶生的?
    在祖國的大江大海上唱出最誠摯的祝福目前,「育明」輪正在「靖江-丹東」的航次中,船上載有海大師生130人,在海上為祖國青春放歌乘風破浪,直掛雲帆河北傳媒學院豔陽高照並派員現場認證經過認真仔細核對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吳曉紅最後宣布萬人大合唱演唱的歌曲《奮鬥》挑戰「最多人參與的電臺直播合唱」金氏世界紀錄成功祖國強大,有我歌唱
  • 內蒙古大學韓習: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個夢想,是渺小的,但是當它成為祖國的夢想時,就是不可估量的。談到新時代青年的責任和使命,韓習說:「新時代青年,要承擔時代責任,要不辜負祖國的培養。習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傳遞的知青精神讓他備受鼓舞。他希望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在促進中西部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成為知國情、講奉獻、高素質的複合型青年人才。」
  • 浙大寧理13名「兵哥哥」踏上軍旅徵途
    他勉勵應徵入伍的大學生們,要堅定理想信念,矢志報效祖國;要永遠銘記自己是浙大寧波理工人,身為學校轉設後首批入伍軍人,要永久奮鬥、樹立榜樣;要時常回來看看母校,母校會是大家成長發展的堅強後盾和強大支持。與會老師們為此次應徵入伍的全體大學生佩戴大紅花,併合影記錄下這最美青春的高光時刻。
  • 我校畢業生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學校引導畢業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樹立「志在四方、深入基層、造福人民」的職業價值觀,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我校有基層就業的優秀傳統,引導和鼓勵畢業生聚力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到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就業,到現代農業產業、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就業,特別是積極參加選調生、參軍入伍、「三支一扶」計劃、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國家基層就業項目。
  • 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來看看早早籤約的上海交大畢業生去哪兒
    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份編號0000001的上海高校首份錄用協議不僅圓了高嬌的國防興國夢,也引領了新一批交大學子踐行與傳承"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精神,投身國家重點行業揮灑青春熱血,以實際行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高嬌是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博士畢業生籤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一直以來,"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是她不懈的追求。
  • 他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拼搏奮鬥
    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學校選派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援疆任務義不容辭,支援新疆、建設祖國的使命始終縈繞在我們心頭。最初在新疆工作時,面對陌生的工作環境、截然不同的氣候環境,他們迅速調整自身心態與工作狀態,快速融入集體。為了新疆的各大工程建設,三人在新疆的設施設備不完善、資金投入欠缺的情況下,竭盡全力、分秒必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著。
  • 走,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三支一扶」人員的基層故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夢為馬,馳騁在西部基層、條件艱苦的地方,譜寫出別樣絢麗的青春之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三支一扶」人員。#龍盛剛:為了布依族村民的小康「心裡還是難免有些失落感。」
  • 2020年9月時政熱點分析:走,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2020年9月時政熱點分析:走,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2020-09-30 13:45:33| 來源: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