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課桌
眼見著老二已經上中班了,明年是繼續上大班還是選擇幼小銜接培訓機構,這個問題已經提上了考慮的日程。參照老大的慣例,是讀了幼小銜接課程的,這樣的好處就是入學少了很多焦慮,孩子很快適應了小學生活。很偶然的一次機會,讓我接觸了一本心理學的書籍【範圍】,這是一本學術性的書籍,裡面有很多研究統計數據,學習之後,我對之前的認知有了改變,我明年會選擇讓孩子繼續上大班,這裡跟夥伴們探討,有些認知可能會顛覆我們之前的觀點,總之兼聽則明,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路徑就好!
凋零
我第一次了解了什麼是「凋零效應」?這是2017年幾位教育經濟學家、心理學家針對67個早教項目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早教帶來的學術優勢,通常保持不了太久,便會慢慢消失。早教是「封閉式」灌輸知識,一二年級可能優於其他孩子,但隨著年級的遞增,差距會越來越不明顯直至消失。我結合老大的情況也驗證了這一點,比如幼小銜接的課程很多是超前教育,入學後相當於複習的狀態,很輕鬆,當然孩子的學習心態就不夠專注,認為什麼都會了,學習原來如此簡單,這對以後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不利的。相反,我朋友家的孩子在公立園畢業入學,因為公立園是嚴謹超綱教學的,幼兒園就是各種玩兒,剛入學孩子的拼音搞不定,老師也私信溝通,家長焦頭爛額似乎要悔不當初了。但是後來隨著年級的增長,孩子很快跟上了學習節奏,而且還是很不錯的成績。所以,我們可能錯誤的理解了「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真實的含義,孩子的學習是漫長的馬拉松,「搶跑」會適得其反!
萬花筒
我諮詢了幾家幼小銜接機構的課程,他們突出的賣點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基礎知識的教授,也有寓教於樂的活動。再對比下老二幼兒園的日常安排,有更舒適的睡眠室,幼兒園廚房的營養兒童餐,諸如圍棋、籃球、足球、手工、聲樂、英語、國學等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我更加堅定了讓孩子在該玩的年齡盡情玩耍的想法。在這個年紀,培養廣泛的興趣,開放式發展,孩子慢慢會找到自己喜歡什麼,那也許就會成為他以後的業餘愛好。
神秘小屋
那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是什麼都不要教嗎?我個人覺得教育不要走極端,適度就好,不刻意,順其自然的引導。比如拿閱讀來說,我們都知道孩子閱讀啟蒙越早對孩子身心發育越有益,那是不是我們要從很小就要有計劃的教孩子認字呢?拿我自己的育兒經歷來說,老大在三歲左右我就開始「刻意」教她認字,寫在紙上,小黑板上,樓下的地磚上,總之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這個枯燥的過程孩子是不太愉快的,被我強行「澆灌」,想想當時孩子真的像個小可憐兒。一路堅持下來,孩子獨立閱讀是比其他同齡孩子超前的,但當我帶老二時,就放棄了這樣的機械式灌輸,會在廣告牌、地鐵或是食品包裝上看到些簡單的字順帶著告訴他(如果他有興趣想知道的話),所以孩子四歲多了認識的字很有限。不過,我會給他讀繪本,睡前我們可以一起「聽書」,現在只是在培養他的興趣,我相信終有一天他會自己獨立閱讀,只不過是晚些罷了,那又有什麼呢!還有,我關注到某些app的思維課程也不錯,培養孩子"開放式」思維,為以後知識的學習建立連結,這樣的探索式學習從興趣出發,發散思維,對孩子多元化的培養是有好處的。
我決定讓老二在幼兒園完成學前教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幼兒園的作息、膳食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育,這也是父母最關心的,想想那麼小的孩子就把他放到小課桌上聽課,有那麼點不忍心呀!孩子上學後,再也找不回無憂無慮的玩耍時光了,所以就讓時間的沙漏走的慢一點,再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