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一種生活方式》系列:
(一)為什麼要學英語
(二)多學一門語言,就是多活一輩子
(三)英語語法裡的數學邏輯
80後的童鞋們,一般上了初中才學英語;90後的小盆友們,小學裡就開始學ABC;00後的寶貝們,漢字不識幾個,就會說bye-bye……十年前,大學生才考託福;五年前,高中生逐漸加入考託福的行列;現在,初中生就把託福分數作為一種標杆……但大家還是覺得英語"難"--特別是進了大學之後,中高考逼出來的那點老本因為疏於練習而鏽跡斑斑,考個四六級就已經夠嗆,若是要以優異的國外考試成績申請出國,更叫人蛻一層皮般地痛苦--那既然這樣也痛苦,那樣也痛苦,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學英語呢?關鍵是--
你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學英語"這個問題。
如果你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don't worry, you are not alone! 有很多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然而問題是:為什麼沒有想過?首先,不得不說基礎教育由不得你選擇學習或是不學習英語;長大了以後為了考個證求個職也不容你多想,何況越是牛的含金量高的考試,就越有可能是用英文考的;繼而為了出國申請,你加入了背單詞大軍,報班上課大軍,最後還得想辦法讓面試官不至於因為你蹩腳的英文拒籤你等等--你一輩子被各種考試壓著學英語,只要分數好,其他一邊靠--這就是所謂的need-based(需求導向),所以你根本沒有精力去考慮為什麼要學(因為要問出這個問題需要以interest-based的態度為基礎),換句話說說,假如你的答案是"我學英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的",那麼恭喜你,你完全沒有理解學英語的本質。
如果不能理解學英語的本質,那麼直到弄明白之前,我們都將被"學英語"奴役著(切記,不是被"英語"而是"學英語"奴役著)--其實很多其他的事情也一樣,比如為什麼要上班,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戀愛,為什麼要結婚等等--同樣地,叫你向東,你不敢向西,便也導致了最痛苦的英語學習(--最痛苦的坐班/上課/愛情/婚姻),因為你永遠無法把握下一步,永遠只能隨波逐流,永遠是被動的,你只能永遠處於追趕的狀態。
怎樣變被動為主動?答案是:英語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開始細述為什麼英語是一種生活方式以前,先來澄清三個myth:第一,英語專業與英語好毫無聯繫可言;第二,不可不學英語;第三,英語好就是標準式發音張口就來。
不知道從何時起,但凡是個高校就會有英(外)語專業,甚至是商貿英(外)語、醫學英(外)語、科技英(外)語等等五花八門,魚龍混雜--除去這些hybrid英(外)語專業,正統的英語專業學生都學些什麼呢?看一下這個專業的全稱: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授予文學學士學位。對於一個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所學的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接觸過了--無外乎,聽、說、讀、寫。換言之,一個經過了基礎教育的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他也懂得基本的聽說讀寫。差別在哪裡?就是前者聽的是VOA standard,說的是英語演講、英語辯論,讀的是Economist和New York Times,寫的是全英語的畢業論文--然後就是,他們上文學課,語言學課,翻譯口譯課--但你有沒有覺得,其實這些事情,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也可以自己辦到?--明白我的意思了吧。可是說不定有人又會問,其實在大學裡多學其他專業的課,比如計算機系,就算不是數學專業的也能夠學得一技之長--這就是大學的本質,文理、乃至專業分科在本科階段本身就是不甚合理的,是因為教育資源稀缺等各種客觀條件限制了人的發展,繼而由於花花世界誘惑多多,很多人的惰性壓倒了好奇心--"算了,算了",他們總是這樣說。
先不上綱上線了,總之,英語專業學生未必託福GRE分數會高,甚至,未必英語專業的學生就滿腹經綸,中西合冶。這是教育的悲哀,但同時也是所有人的曙光--機會永遠存在,永遠留給做好充分準備的你。
說到第二個myth,其來源是很多人以為無所謂學英語--等爺哪天出人頭地,僱個翻譯神馬的不在話下,學英語有什麼用(學任何專業好像都沒有用,有錢就行)!"不可不學英語",這句話是說給所有希望"走向世界"或者"於國內領銜"的人們的--還有,假如你擁有超凡的非語言也能跨文化交流的本領,比如音樂,繪畫,表演等無需述諸口頭的表達方式,你也不用忙著學英語,請專注於你的天賦。然而,人群中的絕大多數都不是音樂家,畫家,舞蹈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國與國的界限不斷被模糊,只消指尖輕輕一點,萬千信息就能展現在眼前,萬千人群就能聽到你的呼喊。僱翻譯,看譯著,乃至有道、金山,永遠是隔靴搔癢--只有所見即己所得,所思即人所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第三,上課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因為自己發音不好,所以不敢開口講英語;有些因為覺得自己說起英語來吞吞吐吐,很沒面子,所以就更不說了--其實,口語不好的問題不在於發音,而是沒有可以說話的內容,而內容是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斷積累的,積累多了就會有想要表達的欲望。發音只是英語很小的一個方面,語言本身是用來增進交流,而不是比拼播音技術的,相比發音,如果你能更加關注說話的內涵、用詞、修辭,考慮對方的感受、文化、習俗,溝通完全就不會存在障礙。而現在,因為發音不好,覺得丟臉,壓抑了表達的欲望,便也沒有要積累的必要,最終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很不值得。
(編輯:趙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