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學聯育活動中,坦克一連中士車長劉江昌來「王傑班」鍛鍊,有一天擦拭房間裡王傑雕像時,他感覺「有一根經脈被打通了」,請看《解放軍報》的報導:
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李懷坤 應學良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戴 強
「像王傑那樣當班長」主題演講比賽,是這個旅每年組織的活動。王 磊 攝
「王傑是一個真實的、可敬可學的英雄,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一聲招呼,8名戰士靠攏過來,與記者席地而坐圍成一圈。來王傑生前所在部隊採訪,話題自然離不開英雄。
「王傑犧牲時跟你們年齡差不多,你們知道當年王傑是一個什麼樣的年輕人嗎?」對於記者的這個問題,幾名戰士竟然有些尷尬,一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回答不上來。
「王傑的槍我們扛,王傑的歌我們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為革命,永遠跟著黨……」雖然說英雄讚歌一唱幾十年,可並不是每名官兵都能準確理解歌詞中的含義。特別是下連來到「王傑班」的新戰士,有的不理解連隊二樓牆壁上貼著王傑的「人生三問」:什麼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麼是前途,革命事業就是前途;什麼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王傑班」班長李俊坦誠地告訴記者,對於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薰陶,個別90後戰士對此並不能完全理解。
「究其原因,王傑在一些官兵心中只是距離自己很遙遠的一個符號。」「王傑生前所在連」原指導員張威說:「學習王傑,首先要還原一個真實的王傑。」他拿出一本王傑日記,邊翻邊說:「王傑也是一個曾經有缺點、慢慢成長的英雄,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王傑一開始愛吃零食,慢慢學會了節儉;訓練場上,他手裡磨出的厚厚老繭,也是一次次掉皮掉肉的積澱;渴望入黨,屢屢沒有得到批准,也曾想不通。」作為「王傑班」第30任班長,李俊對英雄的事跡十分清楚。
「清楚真實的王傑是什麼樣子,知道他是怎樣一步步成為英雄的過程,所以當年和我們同齡的王傑是可觸可摸、真實可學的身邊榜樣。」李俊從一個體質偏弱的訓練後進分子,到集團軍地爆分隊比武考核中綜合成績第一名的精武標兵,這段「逆襲」之旅,與王傑精神的影響不無關係。
年初,旅裡開展聯學聯育活動,分批組織其他連隊的班長、黨小組長等骨幹,到「王傑班」鍛鍊一個星期。
學習上人人能講一串英雄故事、訓練場上能把全營尖子比下去、打掃衛生能蹲著把全連樓上樓下擦個遍……看著「王傑班」戰士如此優秀,坦克一連中士車長劉江昌有一天擦拭房間裡的王傑雕像時,他感覺自己「有一根經脈被打通了」。
「比建設部隊更難的,是建設這支部隊的精氣神」
「你是哪個部隊的?」「王傑部隊的。」
「你知道老班長王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是我們學習和崇拜的英雄!」
「那你應該怎麼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血戰到底。」
4月21日,全旅新轉隸官兵齊聚大禮堂,觀看一段34歲老兵林德華參加2014年8月「坦克兩項-2014」國際邀請賽的視頻。
在前9天比賽中國隊排名第八的情況下,關鍵的650米障礙賽即將開始。「砰」的一聲槍響,林德華如一支利箭離弦而出,「3分47秒!全場第一名!中國軍人了不起。」國際評委豎起了大拇指。
正是因為這一次勝利,中國隊成功逆轉,晉級決賽,並最終取得了體能團體第一、技能團體第三的好成績,林德華也被俄羅斯國防部授予「最佳單車獎」和「國際合作戰鬥友誼獎」。
其實,剛入選時,林德華在40餘名高手中僅排倒數第四。他的榮辱觀,源於「兩不怕」精神的催生砥礪。
「小綿羊」上不了戰場,「萌寶寶」打不了勝仗。承平日久,少數官兵錯誤地認為「拳打腳踢拼刺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血性只能成為空洞的口號」,有的甚至說「我家只有我一個,打仗不缺我一個」。
劍之鋒靠士氣,劍之魂靠血性。採訪中,旅領導特別強調這一點,他們堅持用「兩不怕」精神「補鈣壯骨」,錘鍊「狹路相逢勇者勝、面對強敵敢亮劍」的血性膽氣,把一塊塊普通的「鐵」,鍛造成堅硬的「鋼」。
「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來使用它們。」演訓場上,受到「兩不怕」精神催生砥礪的還有偵察營營部四級軍士長楊國軍。
在戰區組織的一場紅藍雙方實兵對抗演習中,楊國軍奉命深入「敵」陣地核心部位潛伏偵察92小時。
「『敵人』大規模搜山就搜了7次,小隊巡查最多5分鐘來了4組,沒有補給,缺乏飲水,只能抓蛇蟲充飢……」說起潛伏的艱難,楊國軍眉頭緊鎖:也不是沒有想過主動暴露,早早結束「活受罪」。
「戰場上,這意味著要有多少戰友枉死!王傑部隊的兵怎麼能當孬種!」楊國軍咬牙堅持,為部隊發回情報信息360餘條,偵察到「敵」指揮所、炮兵陣地、通信樞紐等重要目標。
血性十足的兵是訓出來的,英勇善戰的部隊是打出來的。「比建設部隊更難的,是建設這支部隊的精氣神。」旅領導說,血性的砥礪體現在一次次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
「立志做一個現代化的王傑」
「1961年清明節,金鄉一中全體師生祭掃羊山戰役烈士陵園,青年王傑深受教育鼓舞,從此堅定了參軍報國的志向……」前不久,在「弘揚『兩不怕』精神模範連」榮譽室裡,多次當選「學習王傑先進個人」的戰士趙宇,為下連不久的新戰友深情講述「王傑掃墓立志」的故事,精彩的解說贏得大家陣陣掌聲。
27年前,趙宇的父親趙志軍曾擔任「王傑班」第十四任班長。期間,趙志軍帶領全班戰友完成任務出色,榮立三等功1次,全班榮立集體二等功1次。
在父親的鼓勵下,正在讀大三的趙宇保留學籍報名應徵,沿著父親的足跡參軍報國。離家前,趙志軍從箱子裡拿出3本書交給趙宇。這3本書是之前趙志軍參加王傑同志犧牲50周年紀念活動時,「弘揚『兩不怕』精神模範連」黨支部贈送給他的紀念禮物。
趙宇如願以償,被分配到父親當年戰鬥過的王傑生前所在部隊。剛到部隊時,趙宇的軍事素質基礎薄弱,但他始終以「兩不怕」精神激勵自己,工作積極、訓練刻苦。連隊幹部說,每次組織隊列和體能訓練時,趙宇都虎氣十足,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豐富「兩不怕」精神的時代內涵,引導官兵學習已經離去52載的英雄,必須與時俱進。40多年前,數學家華羅庚在參觀該連時,題詞勉勵官兵「立志做一個現代化的王傑」。這句話激勵著一茬茬連隊官兵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官兵們告訴記者,「一支步槍,一桿梭鏢,拳打腳踢拼刺刀」的時代已經過去,如果滿足於簡單的操作,即使手上老繭的厚度可用尺子量,流下的汗水能用臉盆裝,也打不贏現代化戰爭。據介紹,該旅還採取推送《王傑日記》APP等舉措,讓官兵們把學王傑與爭當「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時時對表,做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王傑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