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給寶寶吃鹽」一直是家庭育兒分歧的重災區。
老人認為:不吃鹽,孩子怎麼有力氣!味道這麼淡,孩子怎麼會愛吃飯!
媽媽堅持:孩子1歲前都不用額外吃鹽!專家都說了!
老人反駁:你們沒經驗,我養大的幾個小孩都是這麼吃過來的,你懂啥!
幾個回合下來,吵得臉紅脖子粗,也沒爭論出個所以然來,雙方依舊各執己見,等待時機下次再戰。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於寶寶吃鹽常見的幾個說法是否正確。
吃鹽主要是為了攝入鈉,很多食物都含有鈉。
寶寶喝的母乳本身就含有鈉,配方奶粉也會添加適當的鈉,所以未添加輔食前的寶寶,每天喝奶就已經能滿足其對鈉的需求量。
6個月後添加輔食了,也不代表需要額外添加食鹽。因為很多天然食物也含有鈉。
瘦肉、蔬菜、水果等每天需要吃的食物裡,都含有「隱形鹽」,吃這些食物,也等於在攝入身體需要的部分鈉。
小寶寶對鈉的需求量不如大人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提出:
7~24月齡嬰幼兒,每天攝入的鈉含量以350~700mg/d為宜,即每天不超過0.9~1.8g鹽;
2~5歲兒童,每天攝入的鈉含量不超過1200mg/d,即每天不超過3g鹽。
所以,1歲前真沒必要給寶寶吃鹽。
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能很難體會到老人說的「不吃鹽,沒力氣」。
那時候他們需要幹農活、扛重物,這些體力活很累,人往往會汗流浹背。流汗流多了,體內的鹽分也流失得多,電解質紊亂自然會覺得沒力氣。
而吃鹽,補充體內的鈉,能調解這種紊亂的狀態,所以幹體力活的人,多吃得比較鹹,這樣比較有力氣。
你會發現年輕時幹體力活的老人,大部分都吃得比較鹹。
他們看重「吃鹽」這件事,但小寶寶本身就還小,不需要做什麼體力活,本來日常所食就已經攝入足夠的鈉了,也不需要額外吃鹽來補充體力。
這純粹是想太多。
味覺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退化,大人的味覺本來就不如小孩敏感,再加上6個月的寶寶正處於味覺發育的敏感期,此時的他們更能吃出食物本來的味道。酸、甜、苦、澀、鹹、鮮……各有味道。
另外,大人口味繁雜,吃慣了重口味,自然會覺得小孩沒加鹽的飯菜沒味道。這和「吃多了重油重鹽的川菜,再吃清淡的粵菜,反而會覺得粵菜味道太淡了」是一樣的道理。
大人覺得味道剛好,對寶寶來說就覺得鹹。早早就吃慣了鹹的飯菜,以後就不愛吃清淡的食物了。
所以,寶寶的飲食要做得和大人不一樣。最好單獨另煮。
寶寶兩歲後,如果對大人的飯菜很感興趣,不想吃自己的。大人和小孩的飯菜要一起煮的話,我們也要儘量遷就寶寶的口味,把飯菜做的清淡些。
順便提醒一下,重口味的飲食對身體不好,大人也不宜多吃。
養孩子過程中,確實會遇到很多疑惑,有些育兒觀點和老人也不一樣。但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儘量還是好好說,好的溝通方式能減少不必要的爭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