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媒發文:What 『I love you』 means to couples in China, France, Japan and elsewhere and why it’s a word some rarely say(在中國、法國、日本和其他地方,「我愛你」對情侶們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有些人很少說這個詞)。文章稱,有些約會專家和翻譯者認為,儘管愛是一種普世價值,但人們用來表達愛的詞語,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以「我愛你」為例,世界各國對它的解釋不盡相同。受篇幅限制,這裡只列出了日本、法國、伊拉克、伊朗,韓國和中國表達愛的方式。
文章稱,在英語中,「我愛你」三個字非常有魔力,甚至有「原子彈」的威力。這個短語可以幫助鞏固一種聯繫,但如果說得太早的話,效果可能會恰得其反。現在人們求愛越來越隨意,例如在美國或其他地方,真心表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
日本
日本人的表達方式往往很含蓄,因此「我愛你」很少有人說。他們更傾向於利用各種情境,來表達奉獻和支持,比如「工作聽起來很辛苦」或「我知道你有多努力」或「我支持你」。另外,日語中的「我愛你」與漢語的「我愛你」,在意思上並不完全相同,所以大多數人可能在電影裡,比在現實生活中聽到的更多。
法國
在法國,說「我愛你」的壓力比在美國要小得多,而且通常說得更早。儘管有個體差異,但大多數法國人在相處大約兩個月後,就會很自然的說出這三個字。值得一提的是,法國的約會與美國很不一樣。在非正式的約會期間,一個人可以同時和幾個人約會,並且可以自由選擇。因為人人都參與其中,所以進展往往會很快。另外,法國人每周和剛認識的人,約會三到四次是很常見的。在法國,和朋友約會幾次後,就可以見父母了,這些事情通常發生在一到三個月以內。
伊拉克
「Like」和「love」在阿拉伯語中,被翻譯成同一個單詞。在美國,「我愛你」三個字代表著承諾,這表示雙方的關係,已經從喜歡演變成了愛。但在伊拉克,從喜歡到承諾的轉變以拜訪對方家庭為標誌。男方通常會要求與女方的家庭見面,並在這個過程中向女方求婚,這是一個家庭和追求者的承諾。從這個意義上說,伊拉克人見對方家人,就相當於美國人說「我愛你」。然而,自2003年以來,伊拉克社會經歷了一場危機,這使得包括求愛和結婚在內的,幾乎所有傳統的社會規範都受到了挑戰。
伊朗
在上世紀的伊朗,男人通常是第一個說「我愛你」的人,而在說完這句話之後,幾乎代表著必須要有結婚的承諾,而且還要正式拜訪女方的父母,並向女方求婚。而在1979年以後,伊朗婦女的地位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在街上,巡邏的警察會懲罰任何在公共場合,混在一起而沒有血緣關係的男女。除非他們是已婚或近親,否則男女甚至不能一起散步。
而到了2009年,伊朗60%的人口不到30歲,愛的表達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我愛你」這句話變得不再神聖。現在,說「我愛你」也可以意味著「我準備好進入下一步的關係了,和你一起睡覺」。在教育水平較高的城市中,女性和男性表達這一觀點的比例一樣高。
韓國
韓國正處於快速的社會變革之中,傳統的「羞澀」正在逐漸消失。但和美國人可以把「我愛你」,說給任何家庭成員不同。通常情況下,韓國人不會在夫妻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說太多「我愛你」。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受西方電影和媒體的影響,年輕人似乎已經掙脫了束縛,情侶們已經變得更加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在20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之前,在韓國街頭,你不會看到太多的牽手行為,但現在這種行為已經非常普遍了。
中國
約會時,「我愛你」是男性發出的信號:他想要進一步的關係。而在此之前,女方通常會和對方牽手,一起散步,或者去看電影,但她會等待這個重要的短語。而在男方第一次說出「我愛你」之後,兩人可能都會對彼此說出這句話,但這隻適用於20至35歲的年輕人。老年人很少說「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