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唐玄宗不放過太平公主,是太平公主不肯放過唐玄宗,最後那是實在被太平公主給逼的沒有辦法了,這才只好痛下殺手。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小女兒,從小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再加上武則天和李治的寵愛,太平公主可謂是風光無限。
在武則天登基以後因為覺得太平公主無論是相貌還是性格都跟自己相似,所以著手讓太平公主參與朝政。雖說這條仕途之路是武則天給她安排的,但實際上太平公主是李家的擁護者,在朝堂之上多次頂撞武氏勢力。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發動政變用以逼迫武則天退位並將權力歸還給李家,在此次事件中太平公主站到了武則天的對立面。
從而武則天退位之後太平公主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失,反而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在朝野中的權勢地位比之前更甚。
在李顯登基後朝堂勢力並沒有恢復平靜,在剛消滅了以武則天為首的武氏外戚勢力之後,以李顯皇后韋氏為首的外戚勢力又悄然升起。
在韋皇后和其女兒安樂公主在朝中亂權的時候,獨獨畏懼太平公主勢力,從而韋皇后多次想剷除太平公主。在多次插手朝政之後韋皇后便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便是有武則天這個前車之鑑,那麼自己也可以登基做皇帝。得到這個消息後的太平公主十分恐慌,因為韋皇后一旦得逞那麼自己的勢力必然會遭到清除,於是太平公主就想先下手為強。
於是太平公主便和李隆基聯手發動了剷除韋氏外戚勢力的唐隆政變,政變成功後李隆基的父親李旦被擁立為帝,李隆基因為有功而被封為太子。
可以說李隆基能夠成為太子並登基為帝,這其中少不了太平公主的功勞,但最後為何李隆基突然恩將仇報將太平公主賜死家中呢?
其實李隆基並不是那種忘恩負義的皇帝,至於為什麼將太平公主給賜死,這只能說是太平公主太過分了,讓李隆基不得不這麼做。
在李旦登基之後由於太平公主在此次事件中居功首位,所以她的權勢再次得到提升,從武則天時期到現在,太平公主儼然成為了朝廷第一大勢力。
但太平公主對此還是不滿足,她還想要控制太子從而長期穩固住自己的地位,起初他並沒有把李隆基放在心上,理由是他還年輕。
可在不久之後太平公主便發現了李隆基的才華,如果讓李隆基順利登基的話那麼她必然不能再掌控朝政。
於是太平公主便開始想盡辦法讓李旦廢除李隆基這個太子,轉而立一個懦弱的人,這樣才可方便太平公主的控制。
太平公主先是在民間散布流言蜚語,說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並非嫡長子,按照規矩不能立李隆基為太子。在李旦平息了流言之後太平公主又在李隆基的宮內插滿了眼線,凡是李隆基有一點舉動,都會被太平公主發現並且狀告到李旦處。
這就讓李隆基十分的恐慌,畢竟此時的李隆基還只是一個太子,論扳手腕的話還是扳不過太平公主的。但太平公主接下來的操作就讓人看不懂了,為了讓李旦儘快廢黜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太平公主專門收買了一個術士向李旦進言。
其內容無非是天降異象應該新立皇帝,這也算是間接的向李旦表示他的地位受到了打擊。
因為古代大多數帝王都是非常討厭自己兒子逼自己退位的,如果是其他帝王的話或許真的就把李隆基給廢除了,但這個皇帝是李旦。
李旦在聽了術士之言之後也是同意這樣的做法,當即願意自己退位做太上皇,讓李隆基登基做新帝,也算是贏了天降異象。
這下太平公主算是真的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就想想反對李旦這個做法也師出無名,畢竟這個異象還是從自己口中說出。
就這樣原本應該需要多等幾年的李隆基就提前登基了,這裡面太平公主絕對是居功首位。在李隆基登基之後太平公主也沒有放棄自己對於權力的嚮往,如果說之前都是私下裡對付李隆基,那麼在他登基之後一切就都擺在了明面上。
只能說太平公主不愧是武則天的女兒,在掌握大權之後竟然想謀害李隆基從而自己攝政變成第二個武則天。
但不巧的是在事發之前就被李隆基知曉,他也明白如果再憐惜舊情不出手的話,那麼倒在地上的就是自己了,於是派兵鎮壓太平公主。
此時的太平公主瞬間從位極人臣變成階下囚,太平公主本人被李隆基賜死在家中,其所有親信以及孩子都遭到誅殺,最終只留下薛崇簡這個屢次阻止太平公主的兒子。
這便是李隆基為什麼非要處決自己曾經的盟友太平公主了,如果在唐隆政變後太平公主選擇收手,那結果必然不會如此悲慘。
只能說這事怨不得李隆基,是太平公主本人在權力的誘惑下從而走向了極端,李隆基不先動手的話,或許倒下的還真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