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豔茹,解放軍第306醫院,護理部。
發熱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狀,高熱在臨床上屬於危重症範疇。小兒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衡量。通常情況下,腋溫比口溫(舌下)低0.2—0.5℃,肛溫比腋溫約高0.5℃左右。肛溫雖比腋溫準確,但因種種原因常以腋溫為準。若腋溫超過37.4℃,且一日間體溫波動超過1℃以上,可認為發熱。低熱指腋溫為37.5—38℃,中度熱為38.1—39℃,高熱為39.1—40℃,超高熱為41℃以上,發熱時間超過兩周為長期發熱。
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位於下丘腦,其前部為散熱中樞,後部為產熱中樞,這兩種調節中樞機能彼此相互制約,保持動態平衡,維持體溫相對穩定。小兒年齡愈小,體溫調節中樞機能愈不完善,可致體溫升高。新生兒汗腺發育相對不足,通過汗液蒸發散熱受到限制,故天氣炎熱時,也可致體溫增高。
發熱與病情輕重有時不一定平行。嬰幼兒對高熱耐受力較強,即使體溫高達40℃,一般情況仍相當好,熱退後很快恢復。相反,體弱兒、新生兒即使感染很嚴重,體溫可不高甚或不升。年長兒體溫較穩定,若體溫驟然升高,全身情況較差,常常反映有嚴重疾病存在。
熱型分為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和雙峰熱等,在一定範圍內,熱型對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由於小兒對疾病的反應與成人不同,其熱型的表現不如成人典型。近年來抗生素與皮質激素廣泛應用於臨床,熱型隨之發生變化,因而熱型的特點在疾病的鑑別診斷中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發熱是機體的一種防禦反應。發熱可使吞噬細胞活動性增強,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內酶的活力及肝臟的解毒功能增強,抵禦疾病的侵襲,促進機體恢復。因此,如發熱不是太高,一般情況尚好,不應盲目或急於降溫治療。但是發熱過久或高熱持續不退,對機體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謝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謝發生紊亂而致酮血症,發生自身蛋白質的破壞而致消瘦,腦皮質興奮、抑制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腸功能紊亂等一系列嚴重症狀,加重病情,影響機體恢復,因此應儘快查明原因。
一、病情觀察要點
1、密切觀察病情與熱型,測體溫、脈博、呼吸至少每4小時1次,必要時監測血壓。
2、注意水、電解質代謝和酸鹼平衡與血常規變化。
3、觀察末梢循環與尿液情況,高熱而四肢末梢發冷、發紺等提示病情加重。
4、觀察有無抽搐、休克等併發症。
5、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有無恐懼、焦慮等。
二、主要護理問題及相關因素
1、體溫過高:與體溫調定點升高等有關。
2、疲乏:與高熱致體能消耗過多及水、電解質代謝和酸鹼平衡失常等有關。
3、焦慮、恐懼:與體溫上升期患者突然寒顫、發冷等有關。
4、口腔黏膜改變:與發熱時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乾燥等有關。
5、有體液不足的危險:與高熱時出汗過多及攝入水量過少等有關。
三、主要護理措施
1、降低體溫,腋表溫度>38.5℃時可遵醫囑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常用物理降溫方法有冰枕、冰敷、溫水浴、冰墊等,行降溫措施30分種後應複測體溫。
2、加強病情觀察,定時測量體溫,一般4次/天,高熱時至少應1次/4小時,待體溫恢復正常3天後,改為1—2次/天。注意發熱類型、程度及經過,同時觀察呼吸、脈搏和血壓的變化。
3、應讓患者臥床休息,有意識障礙時應加床欄或適當約束,注意安全;高熱驚厥時注意防止舌咬傷,立即配合醫生予以鎮靜等處理。
4、提供患者合適的休息環境,保持室內溫度、溼度適宜,環境安靜,空氣新鮮,定時開窗通風。
5、謹遵醫囑正確應用抗生素,保證按時、足量,現配現用。
6、補充營養和水分,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鼓勵患者多飲水,以3000ml/天為宜。
7、酌情口腔護理2—3次/天或進食前後漱口。
8、保持皮膚清潔衛生,穿棉質內衣,保持衣服乾燥、平整,防止受驚。年老體弱者,定時翻身,防止壓瘡。
9、加強心理護理,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處於接受治療護理最佳狀態。
四、健康指導
1、囑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熱量、低蛋白的飲食,多飲水。
2、穿著寬鬆、棉質、透氣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溼了衣物應及時更換,更換時防止著涼。
3、告知患者發熱的常用處理方法:冰枕、冰敷、冰墊、溫水擦浴及藥物降溫。
4、告知患者忌自行濫用退熱藥和消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