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禮儀之邦這個稱號體出了我們對禮儀禮貌的看重,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將講禮貌的好習慣保存下來。
並且一代又一代傳承。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家長們非常重視禮貌問題,然而當這種看重成為一種強迫時,不僅不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作用,而且會影響孩子價值觀的樹立。
姑姑家的孩子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跳舞,而且跳的很厲害。於是每年過年的時候姑姑家的孩子會在親戚們面前進行表演。
我本來很羨慕她,覺得她跳舞真的很好看,很厲害。但是偶然一次才知道姐姐並不是真的想跳舞,只是姑姑每年都會要求姐姐這樣做,並且說這樣才是懂禮貌的孩子。
這樣的例子並不在少數,而且家長們總是用講禮貌來教育孩子。有一次我和媽媽去對門鄰居家裡做客,剛進門就看到他們家的小孩子在那玩遊戲。
孩子看到我們進去沒說話,繼續沉浸在遊戲中,他媽媽看到這一幕有些生氣,跟孩子說看到客人進門你也不知道叫人啊,平時怎麼教你的。
孩子撇了撇嘴,不樂意的叫了兩句就躲回了自己的房間,留下他媽媽在那和我們解釋。
這些場景都是我們隨處可見的,家長們總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懂禮貌,卻根本不考慮什麼叫做真正的懂禮貌。
1.強迫孩子表演特長。
家長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被別人誇獎,因此不僅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還要求孩子學習一項特長,例如跳舞,唱歌等等。
當孩子們的特長有一定進步的時候會要求孩子在公共場合表演。但是很少有孩子願意在眾人面前表演才藝。
或許是害羞,也可能是根本不樂意。然而家長根本不在意這些問題,他們只想滿足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去考慮孩子的想法。
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對公開場合厭惡,甚至對自己所學的東西厭惡。由此可見,這種獨特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並不會起到積極作用,相反還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叛逆情緒。
2.要求年齡大的孩子謙讓年齡小的孩子。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在這個故事中僅有四歲的孔融都懂得謙讓,這在人們看來是很難得的。在現在社會,人們同樣要求孩子學會謙讓。
但是這種要求卻只針對年齡大的孩子。家長們認為做哥哥姐姐的應該讓著弟弟妹妹,有好吃的好玩的先緊著弟弟妹妹來。
這樣做固然是為了照顧更小的孩子,但是他們卻忘記了即便是哥哥姐姐也還是孩子,他們也想要被照顧。
懂禮貌確實很重要,但是家長們更不應該忽視應該如何讓孩子學會講禮貌。讓孩子從自身的角度懂得禮貌問題的重要性,從他們的角度去考慮禮貌才能真正的懂禮貌,才不會只是「中國式禮貌」。
1.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應該怎麼做。但是他們忘記了每個人都是擁有獨立思維的個體。
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想問題,真正了解對方所需。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應該能夠考慮孩子的內心想法,想一想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最正確最適當的教育。
2.傾聽孩子的表達
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都是和別人不一樣的,而這份不一樣我們需要從孩子的表達中尋找。因此我們要學會聽孩子說話。
知道他們說什麼,理解他們表達的含義,從而和孩子進行有效且適時的溝通,真正理解孩子所需,做到因材施教。
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做家長的應該做到將孩子放在平等地位上,學會溝通交流,讓自己成為一個會教育的父母,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懂禮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