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 基礎測繪「十一五」工作回顧.... 4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4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 7
二、... 發展趨勢和需求.... 9
(一)發展趨勢... 9
(二)需求... 9
三、...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11
(一)指導思想... 11
(二)發展目標... 12
四、... 主要任務.... 13
(一)建立和完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 14
(二)豐富和完善基礎地理信息資源... 14
(三)開發和利用基礎地理信息資源... 15
(四)提升測繪與地理信息服務水平... 15
(五)建設信息化測繪體系... 16
(六)開展地理國情監測... 17
(七)開展海洋測繪工作... 17
(八)加強縣市基礎測繪指導工作... 18
五、... 重點工程與項目.... 18
(一)全市域統一的現代測繪基準的建立和完善... 18
(二)地理空間信息數據源獲取及整合... 21
(三)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建設與完善... 24
(四)海洋測繪與地理信息工作... 25
(五)地理信息成果共享及服務應用... 26
(六)地理國情監測... 27
(七)基礎測繪應急保障體系及現代化裝備建設... 27
(八)縣市基礎測繪工作對接... 28
六、... 基礎測繪「十二五」規劃保障措施.... 30
(一)法律保障... 30
(二)組織保障... 31
(三)經費保障... 31
(四)人才保障... 31
(五)技術保障... 32
(六)安全保障... 32
附件一規劃項目匯總表.... 33
附件二規劃項目內容及預算說明.... 35
附圖
附圖1:全市高程基準統一水準施測線路附圖2:「二調」基礎地形數據更新入庫範圍
附圖3:重點建設區域跟蹤式更新測繪範圍附圖4:主城區、規劃建設區巡查式更新測繪範圍
附圖5:航空攝影測量範圍附圖6:高解析度影像數據獲取範圍
附圖7:城市地下管線普查範圍附圖8:城市三維現狀模型資料庫建設範圍
附圖9:溫州市地圖服務工程
基礎測繪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項基礎性、前期性的社會公益事業,其服務範圍涉及與空間地理信息有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基礎地理信息資源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當前,溫州市基礎測繪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解決了部分空間數據的有無問題,為信息化建設和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了一定支撐,但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相比仍顯滯後,還不能完全滿足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公眾對基礎測繪更新、更高的需求。「十二五」期間是我市加快測繪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測繪服務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也是我市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的重要時期。因此,科學編制基礎測繪「十二五」規劃,對推動基礎測繪不斷適應發展形勢的新變化,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新需求,構建建設服務型、開放型、創新型測繪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基礎測繪條例》、《浙江省測繪管理條例》、《溫州市測繪管理辦法》,按照《關於溫州市「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意見的通知》要求,結合《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以及我市基礎測繪工作實際,市規劃局組織實施溫州市基礎測繪「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
本規劃範圍為溫州市域,包括陸域與海域,並以鹿城、甌海、龍灣和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統籌其它縣(市)基礎測繪發展。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基礎測繪「十一五」工作回顧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間,受金融危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市基礎測繪經費投入相對減少,但基礎測繪工作仍基本按「十一五」規劃實施,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完成了一批基礎測繪成果
(1)初步建立現代測繪基準體系
充分利用現代測繪技術,建立了由羅陽、大嶨等9個站點組成的市連續運行衛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加密了溫州城市三、四等控制網,新增三、四等GPS點49個,三等水準點80座;複測了溫州市二、三等高程控制網,測量水準路線約400公裡;實現了二維坐標至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的聯測,初步構建了動態、三維、地心、高精度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
(2)逐步豐富基礎地理信息資源
建成大都市區1:5000 3D資料庫、市規劃區1:500—1:2000地形圖資料庫、市大地成果資料庫、市域遙感資料庫等;定期進行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更新維護,完成186平方公裡1:500基礎地形圖更新和1210個村莊1:500地形圖測繪;完成了公眾版電子地圖和電子政務地圖的生產。溫州市基礎空間資料庫已由原來單一的大比例尺線劃資料庫升級為由1:500到1:250000數字線劃數據、多解析度正射影像數據、地面高程模型數據、大地成果數據、地名數據組成的多種類、多數據源的地理空間資料庫。
(3)積極開展數字區域地理空間框架建設
2007年,溫州市被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原國家測繪局)列為全國數字區域地理空間框架試點城市。洞頭縣、樂清市分別於2008年和2010年被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原浙江省測繪局)列為的省管數字城市試點縣(市)。這些試點的開展有力推動了我市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步伐,促進了地理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及共享。在「數字溫州」項目建設中,我市編制完成《溫州市測繪基準實施規程》、《溫州市基礎地理信息平臺數據採集規程》等一系列標準,出臺了《溫州市基礎測繪成果提供使用規定》。
2、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
隨著我市基礎測繪成果的豐富完善及應用的深入,各類成果在政府決策、城市建設管理、重大工程、城市信息化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等各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服務政府決策管理,發揮支撐作用
全市各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為溫州市總體規劃、濱江商務區控制性規劃、生態公墓布點規劃等編制工作,提供了各種比例尺地形圖、影像圖等基礎測繪成果;為溫州市第二次土地調查、數字城管部件調查、城中村改造等一系列政府重要工作任務的開展提供了真實、詳細的第一手地理信息數據。
(2)服務重點應急工程,發揮保障作用
我市測繪管理部門和基礎測繪保障隊伍為甬臺溫鐵路、溫福鐵路、半島工程、濱江商務區、77省道延伸工程、溫州機場改建和市政府「五個一」工程等20多個重點工程建設提供各類基礎測繪成果和相關測繪服務,為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為全市沿海農村住房防災能力普查、515防洪保安工程以及防臺救災突發事件及時無償提供了測繪保障服務。特別是汶川地震後,作為青川縣的對口支援市,我市基礎測繪保障隊伍保質保量提前完成了青川縣三鍋鄉、橋樓鄉1:500地形圖測繪任務,為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提供了及時的測繪保障。
(3)服務信息化建設,發揮平臺作用
「十一五」期間,市測繪行政主管部門陸續與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17個政府部門、4個縣(市)規劃建設局籤訂了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協議,並開展了有效合作。2006年以來,我市共為1952項建設工程項目有償提供基礎地形圖5900餘幅,累計收入430萬元,同時無償為全市148家各級部門單位提供各類基礎測繪成果38955平方公裡,圖幅數74940幅,直接為市財政節省資金約5461萬元。其中,通過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方式,為各級政府部門無償共享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累計達27990平方公裡,涉及圖幅46485幅,折合人民幣約3388萬元。
(4)服務社會公眾生活,發揮促進作用
近年來,我市利用基礎測繪成果開發了交通、旅遊、商務、生活等方面實用性較強的地理信息產品,如溫州市公眾電子地圖、交通旅遊圖、教學施教區劃分示意圖等,綜合了與人們生活相關的豐富信息,為群眾出行、旅遊等提供了廣泛的地理信息服務。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
儘管「十一五」期間我市基礎測繪工作取得了較快發展,但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1、經費投入不足影響規劃執行力度
無論是從資金投入情況,還是從項目實施情況來看,我市基礎測繪「十一五」規劃項目的完成率遠低於浙江省其他先進城市,明顯存在規劃引導作用不強和規劃執行力度不夠的問題。市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與發改、財政部門的溝通不夠,基礎測繪工作的財政投入偏少且不穩定。基礎測繪經費投入機制不健全,規劃實施不到位,我市基礎測繪的發展水平還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需求。
2、基礎測繪成果覆蓋存在較大差距
「十一五」以來,我市基礎測繪工作填補了大量歷史遺留的「欠帳」,但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特別是面對「大都市區」建設的新形勢,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尚未實現必要的覆蓋,基礎地理信息資源戰略性短缺的現狀依然十分突出。一是市本級以及部分欠發達縣市大比例尺地形圖數據尚未實現必要覆蓋;二是1:2000地形圖覆蓋集中在城區及周邊,城區外圍及山區存在大量空白;三是地下管線數據未開展全面普查,導致數據缺失嚴重。
3、更新速度無法適應城市建設發展
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帶來城市地形地貌的頻繁變化,基礎測繪數據需要持續地進行更新維護。但由於我市基礎測繪「十一五」經費投入不足,大部分數據源獲取項目未能全面實施,導致數據現勢性差,不能適應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需要,如1:500基礎地形圖大部分區域測繪時間超過兩年,相當部分區域測繪時間超過五年。
4、基礎測繪成果開發利用不足
近年來,我市基礎測繪成果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多,成果的應用服務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但與快速增長的多樣化需求相比仍顯不足,服務方式和手段也比較落後,基礎測繪公共化服務產品的開發力度明顯不足,公共服務水平相對偏低。主要表現在直接產品多、集成產品少、原始信息多、綜合信息少,離線服務多、在線服務少,普通服務多、個性化服務少等。
5、基礎測繪工作區域發展不平衡
由於地方經濟水平和對基礎測繪的重視程度的不同,影響了各縣(市)基礎測繪的發展水平,致使各地基礎測繪發展不均衡,地區差異明顯。特別泰順、文成等欠發達縣的基礎測繪發展水平與樂清、瑞安等發達市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管理不到位、經費投入不足、年度計劃實施不到位、測繪基準和數據標準不統一、產品匱乏、服務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