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華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成功經驗為何無法完全複製?

2020-12-14 騰訊網

文 /孫波 博士,中國勞動關係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副教授,北京華夏基石管理諮詢集團執行副總裁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華夏基石e洞察原創,如需轉載請通過向華夏基石e洞察公眾號後臺申請授權

非常高興有機會在一塊兒來討論人力資源的問題。我今天講的這個題目可能有點無聊,要講出內容,其實很難。什麼是生態基礎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聽起來好像還需要解釋一下,今天我還是沿著自己的研究路徑給大家簡單地作個分享。

當我們談論生態基礎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時,需要回顧一下人力資源的發展,當我們這些業內人講一個東西,我們都有自己的基本假設,或稱為學科的基本範式,並在這個基礎上去探討問題。

01

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是服務於戰略的一個管理的手段

我們的基本假設是什麼呢?人力資源從早期萌芽階段簡單的採購、招工,到人事行政管理,再發展到人力資源管理,以及我們現在所聚焦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那麼,我們需要思考,什麼是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它已經是一個很清楚的概念了嗎?它是一個特定概念,還是一種模式?

有人認為,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是人力資源發展到某個階段的一個命題,它的特殊性體現在一些特定的內容和理論模塊構成,是一個單純階段性的理論產物。真的是這樣子嗎?顯然不是。

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是服務於戰略的一個管理的手段,顯然它不是所謂的由若干模塊構成、基本假設不變的階段性產物。

我們今天討論的戰略人力資源,它來自於戰略觀,它的認識論基礎建立在相互有別的企業觀、戰略觀之上,一種是基於環境基礎的企業觀,另一種是基於資源基礎的企業觀,由此產生了兩種性質有別的人力資源管理範式:一種是環境基礎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一種是資源基礎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

講到戰略,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們都熟悉兩種業內耳熟能詳的戰略理論,一種是麥可·波特的競爭戰略,建立這個競爭理論的基礎是環境論的企業觀——企業通過對外部環境、外部力量的分析,來找到企業的競爭位置。另一種是哈默爾的核心競爭力理論。

(《領導革命》的作者加裡·哈默爾)

20世紀80年代,波特競爭戰略和競爭優勢理論側重於強調對企業外部五種競爭力量的分析,以找到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戰略位置,通過找到差異化經營、低成本策略之類的途徑獲取競爭優勢。為了支持企業總體戰略,早期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注重研究外部環境對人力資源戰略的影響、人力資源戰略與企業戰略的關係,以及不同企業戰略下不同的人力資源戰略。它強調的是人力資源對這種競爭戰略的響應和支持。

環境基礎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建立在產業經濟學的結構-行為-績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SCP)研究範式之上,這是它的研究路徑。這樣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環境假設的企業戰略之間更多地是一種單向的關係也就是說,基於環境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是職能型的,它的目標是如何響應和支持戰略。

環境基礎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認為一定的管理行為能帶來員工相應行為的改變和績效的提升。它的假設有三,一是同行業的競爭是同質的,只要我們能比業內對手在某一點上做得更好,就能獲得競爭優勢。所以在那個時候,企業和管理界強調對最優企業管理實踐的學習,比如很多企業學習摩託羅拉的人力資源管理,跨行業的也都去學,認為只要標杆學習的培訓做得好,模仿、學習最優管理實踐,我們在人力資源管理某個職能上就能做得更有效,企業經營就能因此獲得改善。

假設二,它認為人力資源也是同質性的資源。既然是同質性的,所以質優價廉很重要,人力資源被視為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成本、最大程度提高一定成本投入的效率,被認為是人力資源整合的核心目標。這就是所謂環境基礎之上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

假設三,通過子系統的最優化來實現高效的系統戰略。我們研究招聘戰略對戰略的支持、薪酬戰略對戰略的支持、培訓戰略對戰略的支持,我們學習單個職能的最優管理實踐。我們對企業經營體系和戰略的理解是垂直一體化的,它認為如果每個單獨的職能模塊都做得最有效,就能支撐和促進競爭戰略的成功實施。

基於環境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強調不同職能部門履職的深度專業化,我的招聘做得最專業,我的績效做得最專業,我的薪酬做得最專業,認為這樣就能最大程度地支持企業戰略。它在人事調配和組織部門體系上也是筒倉結構的管理,從上至下,實行科層式筒倉結構的管理運作,其弊端是過度追求專業化帶來了專業壁壘職能部門的工作無法互相跨越,換一個領域你就不懂了,完全依靠主管部門或上一級管理者對專門人員的調配。

當我們從這樣一個視角去審視今天人力資源工作存在的弊端,很多問題就是上述基於環境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假設所帶來的問題

02

資源基礎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

以資源為基礎的戰略觀是一種新的企業觀和戰略觀。它一反傳統戰略管理研究的SCP範式,轉而從企業內部討論企業之間為什麼會形成績效的差異,以及企業如何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它與以環境觀為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範式有著本質的不同。

大批學者從各個角度展開論述,認為企業內部資源如果要成為競爭優勢的來源,必須具備四個基本條件——稀缺性、價值性、不可模仿性和難以替代性,這些能帶來競爭優勢差異化的資源至關重要。這些學者相互間也在打架,有的認為人力資源優勢本身就是競爭優勢差異化的來源,有的認為優勢差異源自高效能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總而言之,在人力資源即為構成競爭優勢之重要條件這一點上,大家達成了共識。

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作為一個複雜性系統,是構成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正因為它是一個複雜性系統,所以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03

深入認識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複雜性

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複雜性帶來了哪些新的問題,或是我們看到了什麼變化?資源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一個假設認為,因企業擁有不同的資源和能力,所以呈現出競爭優勢的差異性,不管這些資源是人力資源本身,還是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體系。

因為強調企業組織在競爭過程中資源的差異性,從這個視角去審視所謂分層分類的人力資源管理,我們會根據資源的稀缺性、價值性、不可模仿性和難以替代性,把人力資源分割成四種類型。

非常稀缺、價值非常高的一定屬於核心人才,非常稀缺但長期來看價值並不高的是合作資源,價值很高但並不稀缺的是通用人力資源,之所以有這樣的劃分,前提在於我們認為不同的資源具有的價值不同。這是基於資源的人力資源管理觀下,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一個假設,也是我們對人力資源進行分層分類的一個基礎。

第二個假設——人力資源是非同質性的資源,確實有差異。在這個假設下,核心員工就成為了企業的核心資源,在制定戰略時,這些核心人才成為很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從這裡可以看出,戰略人力資源和戰略之間不再是過去舊的管理範式中那種單向的承接關係,前者是制約、決定後者的一個核心要素,二者之間是雙向的、相互依賴的關係。所以我們也看到,人才、人力資源管理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因為它與企業的戰略是強關聯,是具有制約性的核心要素。

第三個假設,不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組合形成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複雜性,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在環境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觀中,強調的是不同職能部門通過自身職能的最優化來達成對企業整體的貢獻,而在資源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觀下,因為要差異化看待不同資源的價值,更強調不同的管理實踐的組合及其具有的獨特性、複雜性。

這樣,我們就能解釋一個問題,今天大家都在學華為,為什麼卻基本上學不會?原因在於,不是我們學不了它的績效管理,學不了它的股權激勵,學不了它的訓戰結合,等等,這些我們都學得了,但為什麼我們學不到華為的全部?正因為華為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組合獨具有不可複製的獨特性、複雜性,所以我們實際上學不了它。

04

華為管理的成功經驗為何無法完全複製?

從人力資源管理的學理去深入審視,這一系統的複雜性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人力資源管理是作為一個系統發揮作用的,形成系統作用的因素非常多。當一個企業做得很好的時候,究竟是它的人力資源的哪一點做對了,是那些地方做得好,對此你可能無法獲得精準的認知。這種系統複雜性和因果模糊性,使得你無法對標杆進行簡單的學習和複製。

其二,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複雜性還表現為這一系統的嵌入性。人力資源管理是服務於業務的,它深度地嵌入企業的業務模式等各種協作、聯動關係裡,它不是一個獨立存在、單獨發揮作用的系統。因此,我們也很難去直接學習、複製它,因為它不是一個靜態存在的、可以直接移植的東西。

如果你要達到它在標杆企業達到的效果,你可能需要把它的應用場景、企業環境也學過來,甚至連對方的客戶類型都要複製過來,這怎麼可能辦得到?大家都說華為學不會,這是我從管理學的學理上給大家找到的一個解釋。

其三,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還具有路徑依賴性。大家會發現,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人才資源的積累、制度的完善等,它們都不是可以通過一勞永逸的單次變革就能實現全面翻新或進化的東西,它一定是一點一點地改過來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進化路徑具有逐步改進、不斷提升的特點,這一特點我們稱為它的路徑依賴性。

比如國有企業,它們學華為學得最猛,為什麼學不會?因為國企有它們自己過去的路徑依賴性,國企是從過去的全民所有制體制和「國字號」經營作風,通過改革開放40年來不斷地改革、進步,才改成了現在這個樣子。華為的路徑依賴性是從過去的草莽階段,從過去管理的缺乏規則通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變革,才長成了現在的樣子,它的進化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感和蛻變歷程的路徑依賴性,別人怎麼可能完全移植過去?

首先,華為一路成長、脫繭蝶變的社會大環境已全然不同了,你怎麼去複製得過來?話說回來,如果現在一個私企要去學習一個標杆國企的話,你同樣學不來,因為你不具備對方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路徑依賴性。

綜前所述,因為以上三個方面構成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複雜性,所以我們無法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不變樣地複製、移植標杆企業成功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原因在於其中存在諸多無法借用的獨特性、原生性和複雜性。

05

從生態學和系統論的視角看企業的經營之道

今天我們才發現,因為新的戰略視角的出現,使得戰略人才管理的基礎發生了變化,這個新的戰略視角叫做「商業生態系統」。美國學者穆爾把生態學的理論引入到對現代企業競爭的研究。

這是不同於波特的競爭戰略和哈默爾的核心競爭力理論的一種新的戰略觀、企業觀。這種新的戰略觀、企業觀會改變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戰略的人力資源管理。

從生態學的視角去觀察一個企業,穆爾發現企業具有這樣幾個特徵,一個特徵是生物學裡強調的生命體的共生,這正如一個池塘裡如果只有草,草也無法獨自生存,必須同時還有池塘裡和周邊的其他生物,後者能為草帶來養料。第二個特徵是均衡,一個生態如果被破壞了,變得不均衡,就無法可持續地發展。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我覺得它帶來的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整個社會生態的均衡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壞了。

從生態學的視角觀察企業,它的第三個特徵是成長。整個社會的生態在不斷成長、進化,作為生態中的一員,企業也應該不斷地成長、進化,以適應大環境生態的不斷變化,因此,企業的自組織、自適應和進化尤為重要。

同時,系統論認為,企業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必須持續不斷地與外部的環境進行良性的信息、物質、能量的交換,才能維持自己的健康發展。由此,當我們從生態學和系統論的視角去看一個企業的時候,就形成了生態觀視角下的企業觀。

那麼,生態基礎上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所謂商業生態系統中企業競爭的本質又是什麼?通俗而言,在新的視角下,你不要再跟我談什麼品牌,也不要跟我談生態化、隱形冠軍。商業生態系統中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其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首先,要形成一種差異化的資源和能力,當你具備了某個生態所稀缺的資源和能力,你要做的就是找到機會並進入到這個生態,填補它的生態位空缺,或替換商業生態系統中的瓶頸成員,找到最能發揮企業價值的位置。這是商業生態系統企業競爭第一步要做的。

當一個企業進入到一個商業生態中時,要考慮的不是競爭對手、品牌戰略之類,要考慮的是這個生態缺失的是什麼,我能提供的獨特價值和作用是什麼。這就是陳春花老師經常講的一句話:當你今天還知道自己的競爭對手是誰時,我就很為你擔心。

她為什麼這樣講?因為當前的競爭已經不是瞄準競爭對手的問題了,而是如果你有很強的、不可替代的能力和資源,可以同時加入到幾個生態系統中去,那麼你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個隱形冠軍企業當你進入一個生態,而且成為這個生態中最強大的、獨具話語權的企業時,那麼你本身就是一個實力超群的生態企業

所以,在選擇和加入一個商業生態系統時,既要考慮企業的利益,同時也要考慮商業生態系統對企業的要求。

06

努力成為商業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和核心成員

進入到某個生態系統之後,要努力成為商業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什麼樣的成員才算是一個生態中的重要成員呢?那就是生態中越來越多的成員需要藉助對你的依賴,以此保證它們自身的持續成長,你的重要性日益突顯,這種情況下,你就是這個生態中的重要成員。

企業要不斷增加自己對其他系統成員及整個系統的價值,使其他系統成員逐步形成對本企業的依賴,再發展下去,當生態中的其他成員都離不開你的時候,你就成為了它們的平臺,你就成為這個生態中的平臺型企業。

我們今天講平臺型企業,它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商業生態系統帶來的。這樣的平臺型企業形成了以本企業為核心的一個商業生態系統,通過所領導的這個商業生態系統系統,它引領、支配一系列企業,達到僅靠企業自身無法實現的目標,實現最大的價值。

對商業生態的競爭戰略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其二,所找到的生態位能不能變成主要生態位,其三,主要生態位能不能變成主導生態位。那麼,什麼能給我們帶來生態位呢?如果只對自己有價值,對其他生態成員沒有價值,是不可能帶來生態位的。

從生態基礎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在假設出發,首先,是差異化的價值帶來生態位。那麼,我們在考慮人力資源管理時,如何構建差異化的價值?毫無疑問,差異化價值來源於你的資源和能力,資源的積累方式無非是自身積累和外部整合。

當原有的組織模式顯然不可能帶來差異化的生態位價值時,怎麼辦?要做的就是打破組織邊界,進行人才生態的連結,這便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內容。

07

人力資源成為價值創造的主體和競爭優勢的核心要素

生態基礎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二個假設,是人力資源成為價值創造的主體。正因為此,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不再是簡單的對戰略的響應,不再是輔助性因素,而轉變成為獲得競爭優勢的核心因素,人力資源成為價值創造的主體。生態基礎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本質特徵是以人為目的,是社會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商業生態中的核心企業是平臺型組織、賦能型組織。

生態基礎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三個假設,是以解決方案支撐價值創造。它帶來的變化是現在企業不需要每個職能都做得足夠專業和細化,獨立的專業職能在弱化,人力資源管理更需要做的是整合、形成系統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因為時間關係,以上思考來不及更展開地講,我只是在這裡嘗試引發大家作更多的思考,還有太多太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度思考,尋求答案,而要把一些問題都講清楚,也很難。我姥姥是活到102歲的高壽去世的,我記得當姥姥90多歲,思維還沒糊塗的時候,她每天最願意做的事情是搬一個凳子,坐在電視機跟前,讓我的父母給她放一盤我講課的光碟。她就坐在電視機前看,看得津津有味。

我發現,她可能聽不懂我講的內容,畢竟姥姥已經90多歲了,但是因為發自內心的愛,所以她堅持聽。感謝你們,希望我對之灌注了深情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真義,也同樣能抵達大家心中的愛。感謝聆聽!

(整理 / 編輯:楊曉梅)

直播預告

相關焦點

  • 人力資源管理,為什麼要向華為學習?
    華為基本法:我們是用轉化成資本的制度形式,使勞動、知識以及企業家的管理,和風險的累積貢獻,得到體現和報償。華為創立30多年以來發展迅速,其中也遇到了各種難題時,「人力資源管理」在解決難題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是公司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
  • 化繁為簡,華為的四階段人力資源管理思想剖析
    大家都知道,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很牛,能夠做到在全世界整合人力資源,今天我的講課重點不放在它的強悍上,因為我們很多公司還沒到這個份兒上。 在展開我們今天的人力資源管理話題之前,我還想給大家補充點兒基本知識,說一說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質。我是看所有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教材都太複雜了,沒有能把思路提煉簡單明了。
  • 【最佳實踐】華為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地圖原來是這樣搭建的!
    在華為實際管理的過程中,企業意識到創造價值的最要性,首先從文化上全面宣揚,讓所有員工都踐行「以奮鬥者為本、以客戶為中心、以價值為綱」的核心價值觀,華為的核心價值觀並不是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踐行,價值評價回答的是管理中的公平問題,落地到人力資源則是華為的任職資格職位評估體系和績效管理體系;價值分配回答的是管理中的公正問題,落地到人力資源則是華為的薪酬回報理念及薪酬管理體系
  • 最燒腦的人力資源管理難題:「績效是如何產生的」
    文|華夏基石e洞察 孫波編輯|張曉倩 「績效不是管出來的」系列講座共三講,第一講我試圖回答「什麼是績效?」(見文章《孫波教授:做了這麼多年績效管理,你可能連績效是什麼都沒搞清楚》)的問題,今天這一講主要回答「績效如何產生以及如何提升」的問題。
  •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弘禾天宜給你支三招!
    大部分的企業發展過程中對人力資源的管理都不完全到位,其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將人力資源完全放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位置。但企業想要得到長期且穩定的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的大力支持。市面上大多成熟的企業都有自己的人力資源,關於核心管理模式也不是每個企業都能用的,照搬照套還有可能將現有的模式打亂,得不償失。企業如何進行有效地人力資源管理?
  • 華為的總幹部部跟人力資源有什麼區別?
    最近華為任正非內部發文成立「總幹部部」,重新梳理「人力資源部」。今天就給大家解讀這個「總幹部部」,圖解任正非關於人力資源的最新理解,分享華為幹部管理方法論。一 、華為人力資源部與總幹部部的區別是什麼?說白了,任正非對原來的人力資源不滿意了,儘管他對華為人力資源管理「30年來有很大貢獻」有中肯的評價,華為人力資源面臨幾個詬病:1、HR資源過度集中任正非說,「我們的人力資源整體是政策規則要管,具體的人也要管,變得過於權力中心化,也造成兩件事都沒有完全管好。」按常識理解,如果人力資源資源集中權限大。
  • 華為的成功能複製嗎?秘訣是什麼?爆點營銷|答案諮詢|王志鴻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複製成功,不管是個人亦或是企業,都是如此。那成功可以複製嗎?這個問題要分兩個層面來看,首先複製是行動,但結果怎麼樣?成不成功?要看你會不會複製了。華為這些年發展這麼好,有人說華為的研發好我就學華為的研發。華為的人力資源好我就學華為的人力資源,華為的項目管理好我就學華為的項目管理,聽著很有道理,也很有針對性,實則不然。 你學華為的長期艱苦奮鬥,教育員工要做一個奮鬥者,但是卻不給員工高工資和股份,沒有配套的績效管理體系,說破天又能有什麼用?
  • 人力資源常識牢不可破
    有經驗的知道這並不靠譜。還有一些企業搞測評,引進國外的人力資源測評方法,測評也不一定靠譜。活生生的案例是華為的任正非,他從人力資源部拿到了一張人力資源測評表,做完後匿名放了回去,人力資源評測完後在測評表上打上評語:此人不適合在華為工作。用簡單的目標去測複雜的人,我覺得是非常的荒唐,不管你是用什麼萬能的指標,很多企業就是用這些東西是在選人。三、招多少適合?
  • 企業部署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從選型到上線的過程經驗分享
    隨著業務發展以及公司戰略升級,筆者公司原有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已不再滿足發展需求,並需要採買新的系統。那麼採買新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時,從選型到上線我們都需要注意些什麼呢?有什麼方法技巧呢?
  • 亞洲金融合作聯盟第四屆人力資源高端論壇在蘇州成功舉辦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人力資源管理的變革與轉型」,來自聯盟內外40餘家銀行、金融機構單位的人力資源部門領導等近百人共聚一堂,與業內專家、國內先進企業代表共同探討新經濟形勢下人力資源管理的變革與轉型。 本次論壇邀請到原華為高級培訓專家廖維,寧波銀行總行人力資源總經理徐雪松,河北銀行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馬鵬麗,蘇州銀行人力資源總監錢凌欣,幸福企業建設首席專家郭金龍,薪酬福利專家、關愛通副總經理丁梓一,SAP大中華區人力資源方案總監姜龍等業內重量級專家,圍繞人力資源的管理與變革這一主題進行精彩的分享。
  • 何為任職資格管理?---人力資源管理3D模式(能力管理、薪酬管理、績效管理)的核心
    而任職資格管理是貫穿這一切並轉化為人崗匹配的具體能力標準,並通過標準對照實現人崗匹配。● 第二,任職資格管理是企業人力資源規劃的主要依據人力資源管理的首要環節是人力資源規劃,而規劃中,人力資源需求分析是主要內容,也就是人才招聘和調配,而它的主要依據是任職資格中的標準。
  • 科銳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第一股
    價值發現科銳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第一股科銳國際2017年6月上市,是國內領先的人力資源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也是目前A股唯一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已實現對候選人整個職業周期的全覆蓋,能夠提供從人力資源諮詢、人才測評、人才培訓到人才僱傭和管理的全產業鏈服務。市場滲透空間巨大科銳國際在業內耕耘20餘年,已經樹立起良好的品牌美譽度,拓展企業客戶近3000家,並積累了超過400萬人的候選人資料庫。
  • 華為首任人力資源VP,投資女王徐新「騙」他創業,做了幾十年HR
    一張建國覺得自己是個天生做人力資源的人,命中注定的。他是華為第一位人力資源VP,後來又掌管ChinaHR,再後來創辦了人瑞集團,兜兜轉轉,都跟人力資源有關。(圖為華為最早辦公室)在華為,張建國一待就是10年,親歷了華為從20幾個人發展到兩萬多人,他搞了一年的開發,做了一年的生產部經理,做了三年的銷售,從1995年開始做人力資源,三年後他成為華為第一個主管人力資源的VP。張建國說,自己根本沒學過人力資源管理,只是說公司讓你幹,你必須把它幹好。
  • 人力資源管理軟體排名_十大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品牌
    人力資源管理軟體起源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幾十年來,已幫助無數的外資企業進行了完善的人員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軟體在20世紀末開始進入中國企業,而國內第一批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品牌也在這時誕生。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理念,引入了人力資源管理軟體,但是只知道國外SAP、Oracle好,價格卻過於昂貴,國內產品又參差不齊,想要購買卻無從下手。
  • 任正非:華為人力資源2.0,本質是從不信任體系走向信任體系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    「華為人力資源管理綱要2.0的思考,主要從過去的不信任管理體系,向信任體系轉變。」最近,華為掀起新一輪人力資源管理變革,在業界備受關注,任正非開宗明義講了這一輪變革的戰略方向。    中國文化的本質就是一個不信任文化,過去30年華為一直在持續學習西方企業管理制度,但在文化承襲上還是中國文化為本質,現在任正非提出向信任體系轉變,這是一個企業文化體系和管理思想的重塑。
  • 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如何培訓企業員工?
    隨著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出現,其強大的培訓管理功能深受企業歡迎!培訓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六大模塊之一,是企業進行複製優秀人才的最佳途徑。傳統的培訓模式需要企業HR收集各部門的培訓需求,然後制定對應的培訓計劃,向企業申請培訓費用,同時開始在企業內部和外部物色合適的講師來進行培訓。整個過程耗時耗力,而且最終的培訓效果還難得到保障。
  • GHRC· 2020全球人力資源管理大會嘉賓分享內容曝光
    先後擔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糧集團、TCL集團等企業高級管理顧問,參與華為基本法起草,被譽為「華為六君子」之一。  組織變革下戰略人力資源與勞動關係管理  寶沃汽車人力資源總監,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具有13年人力資源領域工作經驗,在人才發展、績效管理體系建設、全球化人才招聘等領域有豐富的實踐與管理經驗。
  •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成功選型要素分析_宏景世紀財務管理ERP...
    筆者根據多年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建設的經驗,尤其是與多家樣板客戶的交流總結,提出如下人力資源管理軟體成功選型的樹形模型:  三、人員專業性  人力資源信息系統建設不是單純的技術行為,所以在選型中還要全面考察項目實施人員的技術能力和業務能力。一般情況下,專業HR軟體廠商的人員由於長期專業從事人力資源系統業務,不僅具備技術功底,也都具備比較豐富的人力資源管理業務體系經驗和能力,能夠在系統建設中為客戶進行一定的管理梳理和提出優化建議。
  • 2019第十一屆浙江省人力資源高峰論壇圓滿成功!(內附乾貨筆記)
    11月8日,由光華賦能主辦,香港光華管理學院、企業學習官、微學、步步為贏協辦的《2019第十一屆浙江省人力資源高峰論壇》在浙江省圖書館隆重拉開帷幕!▲大會現場此次論壇以「乘風而上」為主題,現場6位人力資源大咖專家分享精彩內容,緊扣當下形勢,現場氣氛非常火爆!乾貨不斷!
  • 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有哪些?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哪家好
    作為一個近20年的HR從業者,接觸和使用過多款優秀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也遇到很多使用了差的軟體,導致人力資源管理越來越糟糕的例子,覺得有必要整理一篇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點評文章給各位行業同仁。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開山鼻祖,在人力資源模型和易用性當時都無出其右,所以放第一個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