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嘉年間徽州棚土糾紛系列案的生態保護措施

2020-09-19 井陘縣普法

鄭 剛  來源:人民法院報


清乾隆至嘉慶年間,近萬入徽棚民墾山種地、採煤燒灰,濫伐亂採的無序造成了徽州山區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破壞。徽州當地鄉紳鄉賢和民間組織以公約、契約等舉措積極保護生態資源,協助參與官府全面開展逐棚禁山,棚民濫伐亂墾現象得到遏制,當地生態環境逐漸恢復。

乾嘉時期徽州棚土糾紛釀成的系列命案

徽州山區歷史上的棚民現象是清乾隆後期徽州特有的現象,引發官府重視並加大整治力度的應該起源於那起驚動嘉慶皇帝「京控」徽州棚民「踞種山場、逞兇釀命」遂由安徽巡撫初彭齡奉旨委勘道憲楊懋恬、高廷瑤等查禁的大案。

嘉慶十二年(1807年)休寧縣耆民程元通赴京控告棚民方會中等逞兇釀成命案,程元通在赴京控訴棚民罪狀中,聲淚俱下地陳述棚民私行開墾對休寧山區生態造成「山傾石瀉,漲塞河道,山上墳塋盡行挖掘,山下田廬皆受其害」的破壞,(《嘉慶十二年二月十四日左都御史賡音等為安徽休寧耆民程元通呈控棚民佔山擾害事奏摺》),浙江道監察御史汪梅鼎也奏請嘉慶帝督查此案,逐棚回籍,以防「釀害藏奸,勢將日甚」,遂引發嘉慶皇帝重視,下旨查禁。

隨著調查的深入,初彭齡、楊懋恬等官員發現程元通「京控」案控詞中有虛構誇大「架捏」內容,「詞內所稱掘濠築壘、祖墓遭掘、程柏押斃、屍匿不交、程靳被捆無蹤等情節,均屬架捏」(《嘉慶十二年五月初二安徽巡撫初彭齡為休寧縣浯田嶺等七處棚民已拆棚退山事奏摺》)。然而,楊懋恬、高廷瑤查訪中發現,這起「京控」案的背後竟然串聯著一系列棚民與當地土著居民紛爭和命案,案件的錯綜複雜遠超出楊懋恬、高廷瑤的預料。

早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休寧縣境內就曾發生過當地的桐城縣胡宗義、懷寧縣丁雲高僱請12人租山搭棚,種植苞蘆,與當地土著發生糾紛,雙方爭毆,釀成命案。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棚民王春林隨其父王達文租種休寧縣的程姓公共山場,嘉慶六年(1801年),王達文從程金谷等人手中私租山場,並前後繳納租價2635兩銀兩之多,籤約了長達數十年的租期。嘉慶七年(1802年),王達文病故,王春林本人無力繼續承租,曾向程金谷等人要求退租還山,但程金谷等人不同意。無奈之下,為了繼續開墾所租山地,王春林邀請同鄉方會中、方瑞祥、方榮林和方德成,一起前來墾種,而且將所租田地分為五股,以分攤風險。(呂小鮮:「嘉慶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載《歷史檔案》1993年第1期第27頁)

到了嘉慶九年(1804年)二月,程姓族人程象符得知棚民開始在山場伐木搭棚,擔憂對自家的祖塋造成破壞,前往交涉,棚民和當地土著雙方發生激烈爭鬥。私自招租的程金谷在與族人理論過程中,被程金官等人「戳傷致死」。同樣參與私自招租的程柏在被族人送官審辦途中,「在歇店因病身死」。釀成命案的糾紛一直鬧到休寧縣衙,縣令審斷認為「兩(人命)案皆由拼山與棚民起釁」,責令「棚民王春林等退山」。(呂小鮮:「嘉慶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載《歷史檔案》1993年第1期第25頁)王春林等人則要求程姓族人退還租金後還山,縣令由此批斷:「業經前任王令訊結,斷令山主繳價給領還山。」但卻遭到當地一些租山山主的拒絕。

因當地土著拒不退回租金,加之苞谷、山藥等農作物能夠解決徽州當地「徽屬以無米接濟為患」的困難以及貧困棚民生計問題,縣府無法強制驅逐棚民,棚土矛盾逐漸加劇。嘉慶九年八月十日,程立功連同其他七人,帶著三眼銃、獨眼銃等槍械,「赴王春林等山上拔毀苞蘆」,在山場,程立功等人與保護苞蘆的棚民王茂蘭等人互毆,打傷三名棚民,嗣後,王春林等人又趕赴縣衙告官控訴,程立功等人倚仗山主身份,拒不承認,此案陷入僵局。

嘉慶十年(1805年)七月十八日,「因疊被王春林等控告,心中懷恨,又因苞蘆種近墳。」(同上)程立功、程匯公再度聚眾上山鬧事,這次參與鬧事的土著一方有14人之多,而且,帶著獨眼銃、鐵鍬、柴棍等兇器。山場上,程立功、程匯公等人與棚民劉元漋、方效政等人發生嚴重衝突,雙方均有受傷。當休寧縣令拘訊涉案各犯時,土著一方態度強硬。最終導致這起驚動嘉慶皇帝「京控」案的發生。

清乾嘉年間徽州棚民現象形成的歷史成因

徽州系高山縱橫、峰巒疊嶂的山區,山多田少,人口劇增,「以賈為生意,不賈則無生」成為徽州人生活境況真實寫照。明末清初,徽州人大規模外出經商,形成「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的狀況。(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六十一《贈程君五十敘》)在此情形下,徽州不少閒置和荒僻山場需要更為廉價的勞動力來承包經營。於是,在徽州人大批外出經商和僑寓他鄉異土的同時,自明代後期開始,一些經濟落後毗鄰地區外來人口陸續遷徙徽州山區填補空缺,從而出現「郡民多逐什一於外,而棚民反遠離鄉井來此山中」的情形。(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營建志下·水利》,附方椿《楚頌山房雜著》)

這些來自安慶、池州、寧國等府和浙江、江西甚至福建等地的流民,搭棚開山種植,採煤燒灰,從事各種謀生營利的生產經營活動。高廷瑤在其《宦遊紀略》中寫道:「徽寧在萬山之中,地曠不治,有賃耕者即山內結棚棲焉,曰棚民。棚民之多,以萬計也。」同治《祁門縣誌》記載了乾隆年間安慶棚民入籍徽州狀況:「乾隆年間,安慶人攜苞蘆入境,租山墾種,而土著愚民間亦效尤。其種法必焚山掘根,務盡地利,使寸草不生而後已。」(同治《祁門縣誌》卷十二《水利志·水碓》)。嘉慶《績溪縣誌》也記載:「近多不業而罔利者招集皖人,謂之棚氓,刊伐山木,廣種包盧。」(嘉慶《績溪縣誌》卷一《輿地誌·風俗》)。楊懋恬則在《查禁棚民案稿》中詳述了徽州棚民現象始於明末、盛於乾隆的史實:「查徽屬山多田少,棚民租墾山場,由來已久,大約始於前明,沿於國初,盛於乾隆年間。」(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營建志·水利》)。明思想家、史學家顧炎武曾記述了徽州府的雲霧山棚民狀況,「蓬居之民不下二百家」「始則山客與盜猶相忮忌,既而通貨賄狎……利而居之。」(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三十二《江南二十·兵防論》)明朝官府為查禁還設立了巡檢司。

棚民遷徽數量之多分布之廣,高廷瑤在《宦遊紀略》中這樣記載:「餘思徽郡屬境,俱有棚民,不下數十萬人。」(高廷瑤《宦遊紀略》卷上)。楊懋恬辦案中曾經飭令徽屬各縣確查,棚民有8681丁口,歙縣、休寧、婺源、黟縣、績溪、祁門等縣棚民所搭棚數達1563個(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營建志下·水利》,附《道憲楊懋恬查禁棚民案稿》)。

徽州棚民現象對徽州山區生態環境和社會秩序的影響

棚民的大規模進入,並進行無序的墾山種田和煤炭等礦物開採,造成了水土流失,使得徽州山區的生態環境受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以祁門縣棚民砍伐開採最為嚴重的祁門西鄉王氏宗族聚居地的箬坑村和祁門北鄉的程氏宗族聚居村善和村為例,祁門《環溪王履和堂養山會簿》中這樣描述:箬坑「自乾隆三十年以後,異民臨境,遍山鋤種,近日地方效尤。每遇蛟水,山崩土裂,石走沙馳,堆積田園,國課永累。且住後來龍山場,合族公業,亦盡開挖鋤種。人居其下,命脈攸關。此日坑河滿積,一雨則村內洪水橫流,祠前沙石壅塞。目擊心傷,人皆切齒」。(祁門《環溪王履和堂養山會簿》,清嘉慶刊本)善和村程氏宗族面對外來棚民大肆砍伐開採對當地資源破壞由族人程鈍根主筆撰寫了驅逐棚民的檄文《驅棚除害記》。檄文歷數棚民的九大危害:「伐茂林,挖根株,山成濯濯,萌櫱不生,樵採無地,為害一也;山賴樹木為蔭,蔭去則雨露無滋。泥土枯槁,蒙泉易竭。雖時非亢旱,而源涸流微,不足以資灌溉,以至頻年歲比不登,民苦飢謹,為害二也;山遭鋤挖,泥石鬆浮。遇雨傾瀉,淤塞河道。灘積水淺,大礙船排,以致水運艱辛,米價騰貴,為害三也。」(光緒《祁門善和程氏仁山門支譜》第三本卷一《村居景致·驅棚除害記》)

棚民濫伐亂採在徽州一府六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嘉慶《黟縣誌》記載:「大抵開煤之害,與種苞蘆無異,山經開挖,沙石滾下,衝壓田畝,同一害農田也。」(嘉慶《黟縣誌》卷十一《政事志》,附《禁開煤燒灰示》)乾隆《婺源縣誌·凡例》記載因棚民「刊木燒炭」導致婺源「山童源涸」。績溪縣棚民墾山種植苞谷導致「山既盡童,田尤受害,雨急則沙石並隕,雨止則水源立竭,不可復墾者所在皆有。漸至壅塞大溪,旱弗能蓄,潦不得洩,原田多被漲沒」。(嘉慶《績溪縣誌》卷三《食貨志·土田》)休寧浯田,因遭棚民開墾,導致「溪圳盡塞,河水泛濫,田園交漲,房屋衝坍」。(《清嘉慶八年十月休寧浯田嶺嚴禁棚民入山墾種碑》)

乾隆時曾任四川清溪知縣的鄉賢孫學治作《和施明府源黟山竹枝詞》云:「臘臘包蘆滿舊蹊,半鋤沙礫半鋤泥。沙來河面年年長,泥去山頭日日低。」其詞註解道:「棚民租山種苞蘆,休寧、祁門皆受其害,黟近亦漸有之。」

棚民開山墾荒也造成了族產公業的侵佔破壞,加劇與當地土著宗族的利益衝突。徽州山多田少,山林在族產中佔據特殊的地位。大部分山林是以族山的形態而存在。因「無賴不肖之徒,妄圖私利,勾串外來棚民,潛行立約,租與開墾」(嘉慶《黟縣誌》卷十一《政事志》。附《禁租山開墾示》)引發紛爭。加之濫伐亂採對山場祖塋蔭木破壞更激化與堪輿風水理念根深蒂固的徽人之間的矛盾,告官訟事不斷。《婺源縣誌》記載:婺源縣「乾隆三年陡有涇(縣)民張某某等倚餘族業戶某等,私拼微稅,聚眾深山,強砍燒炭」引發衝突。道光《徽州府志》寫道:棚民「越境租地,開墾山場,其人刁玩成習,強悍為多,居民每不勝其擾。是以佔地侵山,動成訟案。……近年以來,棚民恃無所鉤稽,故智復萌,鬥毆、搶奪之風又熾」。(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營建志·水利·道憲楊懋恬查禁棚民案稿》)

棚土糾紛系列案中生態保護應對機制和成效

面對棚民開山採礦造成的環境汙染和生態資源破壞,徽州鄉紳賢士和宗族組織一方面對族內私租山場違反鄉規民約的族人予以嚴懲並糾集民眾禁山阻滯棚民濫伐亂採,另一方面通過告官訴訟依靠官府整治和保護生態環境。

一是各村鄉宗族通過制定鄉規公約和族規家法等,從制度上杜絕和禁止這種私租公山導致棚民無序濫伐開採的破壞。徽州山川縱橫、人眾地寡尤為重視對居住環境和生態資源保護,以公約形式保護水口林木不受侵害成為一種文化傳統。尤其是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面對棚民大規模遷入,各村鄉均制定大量保護村民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所立的宗族公約。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來,婺源俞氏宗族聚集汪口村屢遭「無籍之徒盜行砍伐」,在生員俞大璋等眾議下「酌立條規,重行封禁,永遠毋得入山殘害」。(《清乾隆五十年十二月婺源汪口村嚴禁盜伐汪口向山林木告示牌》)。即使不屬於宗族公共山場的私有山林也通過訂立契約嚴明護林保山內容。嘉慶六年(1801年)祁門縣山主凌榮戶與棚民陳敦仁、王懷文籤訂的租山合約就寫明保山護林有效開墾的內容。

二是文會、鄉約、養山會等鄉族組織宣教和與當地保甲共同開展查禁活動。文會組織的精英對村鄉水口資源保護和山林資源封山育林進行宣教並積極協助宗族通過鄉評來調處各類棚土糾紛。同時,大力協助村鄉鄉紳鄉賢和保甲組織開展山場封禁。道光二十五(1845年),「前任浙江杭州府知府胡元熙,裡六都文會會長、候選教諭胡際會,外六都文會會長、監生吳正照等」,邀集黟縣裡外六都文會紳耆,對棚民濫伐亂採「環請嚴切示禁」,黟縣知縣因此頒發了「禁偷竊煤山蓄養柴薪示」敕令。(同治《黟縣三志》卷十一《政事·附禁》,前縣縣丞給通都文會請禁禁偷竊煤山蓄養柴薪示)徽州鄉約和養山會等民間組織也積極發揮禁山護林功能。乾隆六十年(1795年),祁門紫溪源一帶山場根據乾隆奉禁「毋許私種苞蘆」。山主十六都錦城約、清溪約和十五都奇峰約三約人,以「鋤種苞蘆為害,復立(合同文約)公禁」。(嘉慶十八年《訊詳洪大由控鄭目卿等訛詐送縣私押並錄遞解後復來踞種緣由稿》)

三是鄉紳鄉賢和儒生積極發揮驅棚禁山理訟報官和巡查禁伐作用。嘉慶十六年(1811年),「原任河南靈寶縣盧宦偕各都紳士公同具稟」。稱「租山情弊,苞蘆之外,漸至開煤」,呈請知縣永遠示禁。(嘉慶《黟縣誌》卷十一《政事志》。附《嘉慶十年知縣蘇禁水口燒煤示》《禁開煤燒灰示》)曾任杭州知府的黟縣西川胡元熙還鄉後在道光二十四、二十五年(1844、1845年)曾四次發動該縣紳士上書呈請禁止棚民開挖,並號召「將該處產煤之山契買歸公請禁」。在其感召下,「合邑紳士愛集各山主,曉以利害,勸將產煤有分法之山,割稅輸公,仍立承字承去蓄養樹木,交租供糧,永遠不準挖煤」。(同治《黟縣三志》卷十五《藝文志·政事類》,胡元熙《碧陽書院收輸產煤各山業公議記》)

四是官民通力合作,落實各項逐棚封山舉措,切實保護生態資源。起初,朝廷對於棚民政策鑑於遷徙徽州等地棚民人眾面廣,考慮社會穩定而採取按契約年限概令驅逐措施。後由於民眾不斷上告事態加劇加之當地官府不斷請禁才改為概令驅逐的政策。嘉慶十九年(1814年)時掌浙江道監察御史的休寧人汪梅鼎,積極奏請朝廷督辦逐棚回籍。他在《為請申明安徽前議章程飭令地方官勒令棚民回籍事奏摺》中歷數棚民對當地危害「是以佔地侵山,動成訟案」,以及地方官並未按照部定章程分年飭令棚民回籍,造成近年來棚民「鬥毆搶奪之風叉熾」,奏摺中提及「竊恐釀害藏奸,勢將日甚」引起嘉慶皇帝重視遂御批下旨「核查具奏」。

在嘉慶皇帝的旨意下,安徽各級官府以休寧縣耆民程元通「京控」棚民案為契機,對徽州及整個皖南山區的棚民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清查整治。各府縣也在當地各宗族組織協助和當地紳士聯名請禁下,積極開展逐棚禁山。黟縣官府應宗族、紳士、文會的要求9次頒發封山護林禁示。嘉慶十六年(1812年)祁門縣府開展緝捕棚民的行動,縣府還在善和六都程氏宗族與棚民官司裁判後,「不憚陟岡阜,越險阻。親臨督拆,各棚成斂跡就退,期年而境內肅清。」(光緒《善和仁山門程氏宗譜》卷一《村居景致》)值得關注的是楊懋恬、高廷瑤等在處理休寧耆民程元通「京控」棚民案中沒有照本宣科,在「吊齊程元通控案內各棚民召約」後,客觀公正認為棚民「均系照約耕種」,「並無謀租強佔」,明斷「違禁滋事,其咎不盡在棚民」。因而處理此案時並未採取「一概驅逐」的措施,在改定棚民章程和清查棚民時亦「以契約為斷」(《大清律例彙輯便覽》卷九《戶律·田宅》),訂有契約者「以租種山場契約年限為斷,限滿退山回籍」;而「不立佃約者,概行禁逐」(《清仁宗實錄》卷三十蘭,嘉慶二十一年十月甲辰)。儘可能兼顧土棚雙方的利益,同時通過「官批民調」的方式積極發揮地方各民間組織積極協調其他棚土糾紛作用,妥善處理好棚民退山回籍,成為可借鑑訴外調處糾紛典範。經過官方與民間共同努力,徽州地區棚民現象「偃旗息鼓」,當地生態環境得以整治和恢復。

(作者單位:安徽省黃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法苑文化】漫談徽州訟事史話系列 | 禍起蕭牆之明末「黃山大獄」案
    同時,也說明徽州宗族內,細故糾紛處置稍有不慎則會引發「禍起蕭牆」災難後果。不料,此繼差許志吉「以土官自豪,派買木價,增減不均。其子許鳴皋,其僕子林子章,納賄作奸」,許志吉等縱容家僕和逆子驕橫跋扈,搜刮富戶,殘害徽民尤酷,更加激起民憤。直到熹宗皇帝病逝,崇禎皇帝上任懲治閹黨,案件發生戲劇性變化。當年安撫百姓與欽差周旋的歙縣縣令倪元珙擢升廣西道御史後,「首疏痛陳黃山一案顛末,請盡懸贓,徽禍乃解」,「黃山大獄」的「木植冤案」才終於得到平反昭雪。
  • 乾嘉學術有義理追求
    作者簡介:   乾隆、嘉慶年間是清代經學最為發達的時期。如梁啓超認為清中期「文字獄」頻興,學者為自保故不敢講習觸及時諱之學,轉而從事「於世無患、與人無爭」的詮釋訓詁究索名物之學。因此,梁啓超認為,清代學派運動乃「研究法的運動」而非「主義的運動」。錢穆也認為,乾嘉學術已經與清初「不忘種姓,有志經世」的風氣大為不同,「一趨訓詁考訂,以古書為消遣神明之林囿」。
  • 它是歙縣徽州古城的象徵,東方的凱旋門,400年石牌坊不一般
    接上文,從江西婺源站坐高鐵到皖南歙縣,徽州古城是我嚮往已久之地,我在徽州古城裡的青旅住了三天。今天要說的是徽州古城裡的許國石坊,這是古城裡最有代表性的文物了。徽州古城坐落於皖南歙縣,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徽州古城有許國石坊、許國相府、南譙樓、陽和門、徽州府衙、徽園等景點,還有數條徽派風格鮮明的老街巷,周邊有漁梁古壩和漁梁老街等,這就是我在此地流連忘返的原因。
  •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增訂本)
    《乾嘉考據學研究》增訂本,漆永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7月版。內容簡介乾嘉考據學雖然是中國古代尤其是清代學術史上的重鎮,但長期以來卻一直戴著「落後」、「瑣碎」、「務虛」甚至「反動」的帽子,為世所輕,加之清人著述,汗牛充棟,不易董理,且其學以小學為入門之基,令人畏而卻步。
  • 海州故事 | 考棚路上話考棚
    海州考棚範圍東至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樓,西達新海路也即原海州高級中學西側,南到秦東門大街北臨考棚路。海州地處淮沭河流下遊,土地貧瘠旱澇頻發,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教育甚是落後。清嘉慶七年以前,海州風氣僻陋科舉不振。
  • 徽州人物|戴震
    清代學術,經學體系大抵成型,然而自明末顧炎武以來,實學之風頗興,又乾隆、嘉慶之時,考據之學盛行,出現了一大批以考據為長的學者,後人稱為「乾嘉學派」。而其中,世人公認以「吳派」和「皖派」兩家貢獻最大,因其主要人物分別屬江蘇和徽州兩地的且具地域性特徵而名。其中,吳派以惠棟為代表,皖派則以戴震為宗。
  • 明清徽州禮學譜系的歷史演進
    通過考察明清徽州學者、鄉宦和士紳的經典禮書考證之作,以及部分民間日用禮儀類書,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自宋代以後禮學發展的世俗化和實用性,以及彰顯在傳統學術上由「理學」到「禮學」的思想嬗變與歷史演進。徽州諸儒或「皈依紫陽」,或「心儀良知」,皆存有傳承儒家禮儀的職責和焦慮,也有對新社會生活方式的嚮往和訴求。然而,他們的著作大多缺乏紮實的文獻考證與闡釋,在禮學文本的傳承和思想理念的建構上並無多少發明,多是撮抄、節錄或沿襲宋元舊說而已,故《明儒學案》中出現的徽州學者乏善可陳。
  • 黑車保護費線索牽出「日月山埋屍案」
    黑車保護費線索牽出「日月山埋屍案」全國掃黑辦發布4起已辦結案件  □ 本報記者 蔡長春 周斌  肆意持械毆打他人,強買強賣,尋釁滋事時當眾鳴槍;違法插手煤炭市場,組建「紅火」車隊,採取攔截、堵路、驅趕等暴力手段排斥同業競爭;非法充當「地下執法隊」,動輒持槍、持刀致人傷殘,手段殘忍……  11月27日,全國掃黑辦舉行新聞發布會
  • @耿生茂代表 加快完善公益林系列優惠政策措施建議 貴州省林業局的...
    貴州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省人大代表耿生茂提出了要由省級層面組織開展生態建設與林農增收矛盾問題的專題調研,針對貸款造林、承包造林、借土養木等人工林被動劃入公益林情況開展專題研究,完善系列優惠政策或措施,有效化解生態建設與林農增收存在的問題等建議。
  • 雒容法庭成功調解73件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系列案
    11月2日,柳州市魚峰區人民法院雒容人民法庭調解團隊成功調解了一批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系列案,合理維護了業主們的正當權益和訴求,妥善化解了這批涉及73戶購房者的重大財產利益的群體性糾紛事件。2017至2018年間,原告李某等73名購房者先後與被告柳州市某置地有限公司籤訂了《商品房買賣合同》,約定在2019年12月30日前向原告交房,如因被告責任導致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交房,則被告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同時逾期超過90日的,原告有權解除買賣合同。
  • 【徽州人物】戴震
    清代學術,經學體系大抵成型,然而自明末顧炎武以來,實學之風頗興,又乾隆、嘉慶之時,考據之學盛行,出現了一大批以考據為長的學者,後人稱為「乾嘉學派」。而其中,世人公認以「吳派」和「皖派」兩家貢獻最大,因其主要人物分別屬江蘇和徽州兩地的且具地域性特徵而名。其中,吳派以惠棟為代表,皖派則以戴震為宗。
  • 從「理」到「禮」——明清徽州禮學譜系的歷史演進
    通過考察明清徽州學者、鄉宦和士紳的經典禮書考證之作,以及部分民間日用禮儀類書,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自宋代以後禮學發展的世俗化和實用性,以及彰顯在傳統學術上由「理學」到「禮學」的思想嬗變與歷史演進。徽州諸儒或「皈依紫陽」,或「心儀良知」,皆存有傳承儒家禮儀的職責和焦慮,也有對新社會生活方式的嚮往和訴求。然而,他們的著作大多缺乏紮實的文獻考證與闡釋,在禮學文本的傳承和思想理念的建構上並無多少發明,多是撮抄、節錄或沿襲宋元舊說而已,故《明儒學案》中出現的徽州學者乏善可陳。
  • 以案講法系列之執行限高與失信措施的運用
    以案講法系列之執行限高與失信措施的運用 2020-06-12 0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六甲驛站:五一小長假,徽州這8個小眾古村,景美人少,值得你去
    在徽州,你定知道西遞、宏村、呈坎、徽州古城……但徽州老鄉,並不推薦去這些熱門地兒,因為他們都太有名氣,長得越來越像,就像網紅的臉一樣,也缺少了些人間的煙火氣。這裡的生態環境極佳。夜晚繁星布滿了天空,靜謐的時光裡,只有蛐蛐和夜鶯的輕吟;雨後的清晨,雲霧從谷底升起,環繞在群山之間,遠處的村落若隱若現,甚是壯觀。
  • 徽州在哪裡?
    ,現隸屬江西省,攝影師@蔣紅陽沒錯它們都是「徽州」的一部分不僅如此安徽省之「徽」徽派建築之「徽」風雲一時的徽商之「徽」八大菜系的徽菜之「徽」均取自徽州之名▼安徽省命名於清康熙時期15畝到明萬曆年間僅有2.2畝清康熙年間甚至縮減至1.5畝本地存糧入不敷出人們不得不從外地買糧餬口▼引自康熙時《休寧縣誌》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飢色,三日不至有餓殍,五日不至有晝奪無奈之下
  • ...生態環境局嶗山分局:切實開展「三述」工作 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4月26日訊(通訊員 樊進學)青島市生態環境局嶗山分局黨組切實開展「三述」:「述理論、述政策、述典型」,堅持政治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三結合,提高政治站位、增強黨性修養、嚴明紀律規矩、提升業務能力,把疫情防控、促進企業復工復產、全面從嚴治黨、生態環境保護業務工作
  • 汴梁審判|開封尉氏法院一天審理一百餘宗房地產糾紛系列案
    8月24日,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高效審理了一百餘宗「人數眾多、矛盾複雜、涉房地產風險」的系列案件原告按時交付房款,完全履行了合同義務,但被告不僅逾期交房,並且房屋產權證至今未與原告辦理,承諾的優惠措施也並未施行。房屋參與公攤的分攤數據不明。期間被告存在向原告違法收取費用行為。因此涉及業主均向法院提起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 徽州民宿精彩綻放
    徽州區政府積極引導推進「民宿+」,形成地域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徽州民宿,進一步助推鄉村振興,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唐模法國家庭旅館主打「研學+美宿」,呈坎澍德堂主打「民宿+徽派古建+水口園林」,西溪南夢溪方會主打「民宿+設計交流」,清溪涵月主打「民宿+生態研究」,溪香花園主打「民宿+徽州手信」,金溪南岸主打「民宿+研學」。
  • 安徽歙縣許村遊,聽人傑地靈的牌坊故事,嘗徽州豆腐宴
    唐朝以前為歙北要衝,曾名「昉溪源」,唐末有許氏遷居至此,後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村,現存有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古建築200餘座。既然許村不是看風景而是文化內涵,那麼買了票再請一名講解員最好,不然自己很難看個明白。許村的門票是40元/人。許村的文化底蘊,主要保存在這200餘座古建築之上,其中牌坊就是其中之一。
  • 贛州市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作紀實
    【開篇的話】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視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