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江將打造竹文化產業園 讓大石竹編發揚光大

2020-12-22 騰訊大渝網

在大石小學校園,隨處可見有關「竹文化」的布置,竹的神話傳說、竹的種類、竹的用途、竹的詩詞……整個校園處處彰顯出「竹的精神」,讓人切實感受到大石竹編教學傳承培訓基地濃厚的氛圍。

這是大石鄉黨委、政府依託大石竹編這一寶貴資源,利用大石小學「德才雙馨,綠色教育」的核心理念,傳承教育大石竹編技藝,著力打造以大石竹編為特色的校園文化,讓大石竹編百年技藝傳承發揚光大。

大石竹編也叫燈塔石竹編,系用大石當地盛產的慈竹為材質,經「伐、刮、破片、蒸、煮、染、洗」等防蛀去甜染色等工藝處理後,再按所需圖案規格、色澤要求,經破竹絲、排徑底,以純手工精心編織裝飾而成的竹編工藝美術品。2011年,大石竹編被評為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條件 百年傳承

大石竹編工藝集大成者趙氏家族,坐落於大石鄉花寨村1組。

現年79歲的趙行恩,是大石竹編的第五代傳承人。據介紹,大石竹編從清代傳承至今有100多年歷史,最初的大石竹編並不是編織工藝品,而是製作一些生活用具。從古至今,在我縣農村都以竹編為副業,竹編最早主要以編制涼蓆、扇子、籮筐、撮箕、鍋蓋、鬥筐等竹製農具和生活用具,除了自用就是出售,以補貼家用。

然而,真正使「大石竹編」成為一種工藝品的還是趙行恩。趙行恩在繼承祖業的基礎上,從選材、下料、構圖、編織等方面對竹編技藝進行了大膽創新。在選材上,他只選用生長在高山上土質貧瘠地帶中1年以上、2年以下的慈竹。工藝上,他在篾條劃好後,還要經過鹼水煮、染色、固色、清漂、陰乾、蒸軟等工序,防蟲蛀防褪色。他還發明了「排針剖篾器」,剖出的篾條薄如白紙,可以蒙在書上描紅,並且一次可抽出12根細若花針的篾絲。構圖上,他設計巧妙,(下轉2版)(上接1版)能進行各種複雜圖像的編織,用竹絲編制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

20多年來,趙行恩所編制的作品形式有條幅、扇子、蓆子、農具、廚具等20多個品種,共有50多個主題,600餘件作品。1993年,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趙行恩製作了10幅《紀念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誕辰100周年》竹編畫,並被韶山毛主席紀念館和北京毛主席紀念堂收藏。

趙行恩還設計製作了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的肖像,並為國慶55周年、香港回歸等創作了竹編畫。在重慶市第三屆旅遊商品新產品設計大賽中,趙行恩的竹編工藝品獲得一等獎,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肯定。

趙行恩的竹編畫主題鮮明,栩栩如生,獨樹一幟,他也因此被重慶市文化委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2011年3月,大石竹編被評為「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趙行恩和其子趙向陽都被認定為大石竹編的傳承人。2015年11月,趙行恩被評為「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

有風險 瀕臨失傳

大石竹編由於製作工藝複雜,成本高的難題,致使大石竹編發展陷入困境,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年技藝瀕臨失傳。

趙行恩說,雖然這些年,縣、鄉政府都非常重視大石竹編的發展,也給予了一定支持,但是大石竹編要繼續傳承和發揚還任重而道遠。

趙行恩告訴記者,他從1993年開始帶徒弟,前前後後帶過30多個徒弟,但因為從事大石竹編收入不高,很多徒弟最後不得不選擇放棄。到目前為止,真正一直從事竹編的除了自己和家人外,也就寥寥幾人而已。

趙行恩說,大石竹編從選竹、砍伐、下料到組裝入庫需要10個步驟,其製作過程是全手工的,費時又費力,加之市場一直沒打開,使得沒有多少人願意來學大石竹編,嚴重製約了大石竹編的傳承和發展。趙行恩表示,將培育更多的新人來從事大石竹編,並以家人為主,招徒為輔,做到讓大石竹編不失傳。同時,創新工藝,提高生產效率,讓大石竹編形成規模、形成產業、形成市場,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發揚。

有創新 謀求出路

2015年12月,大石小學被縣文化委授予「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石竹編教學傳承培訓基地」。

為此,重慶市麗丹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為大石小學老師與學生提供了免費竹編培訓,並為大石小學提供相應的竹編教材,竹編製作工具、材料等。

大石小學校長周天中介紹,大石竹編教學傳承培訓基地現有專用教室1間,兼用教室6間;校內專業輔導教師6人,校外輔導專家3人;學校整合勞技課、手工課,在4-6年級每周開設2節竹編課,自編教材講義,做到有目標、有計劃實施培訓。同時,學校組建竹編等社團活動,每周一、周三間插開展活動,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思考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認真細緻的學習態度。

經過師生共同參與,教師自製了一定規模的竹製教具、玩具,竹編社團編制出了一定藝術水平的竹編作品、竹製時裝秀作品。在全縣學校特色展示交流活動中,大石竹編獲得各級領導和同行好評。重慶兄弟裝飾公司來校參觀考察後,決定投資150萬元援建大石竹編教學傳承培訓基地。

周天中表示,學校堅持以優化竹編校本課程為載體,以落實竹編社團活動為延伸,以開展竹編課題研究為引領,不斷強化師資培訓、改善環境,待學校遷建後,在新的教學樓1樓規劃建設2間製作室、2間展覽室,為「大石竹編」教育傳承提供場地、擴大影響,逐步形成以「大石竹編」為亮點的「竹文化」學校特色。

大石鄉黨委書記吳文聰表示,下一步,鄉黨委、政府將依託大石竹編這一寶貴資源,著力打造竹文化產業園,力爭建成以大石竹編藝術為核心,集竹基地發展、竹編工藝品生產、竹製品加工、竹文化生態旅遊為一體旅遊景點,打造周末休閒好去處。

相關焦點

  • 竹絲為畫指尖為「舞」 巧手織出千幅竹編畫
    墊江大石竹編第五代傳人趙行恩展示半成品竹編畫。王小洪/攝 上千條竹絲在他手裡熟稔地「把玩」,過不了多久,巧手之下,一幅精美的竹編畫即將完美呈現。   墊江有個「竹篾匠」,說的就是趙行恩。從籮筐、鍋蓋、鬥篷到竹編畫,他用大半輩子研習竹編技藝。年逾八旬的他,還是重慶墊江縣大石竹編的第五代傳人。   選材很講究   50平方米的工作室,幾張小木桌,隨意橫豎擺放。
  • 墊江大石小學被評為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近日,記者從縣教委獲悉,大石竹編獲「國字號」榮譽,成為教育部認定的全國中小學傳統手工技藝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項目,其所傳承的學校大石小學榮獲「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稱號。據悉,教育部於2017年發出《關於在全國中小學校開展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創建活動的通知》,決定在全國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創建1000所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傳承項目主要包括戲曲、書法(篆刻)、民族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民間舞蹈等。教育部將對經遴選認定的學校命名為「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並通過各種途徑介紹和推廣典型經驗,給予一定經費支持。
  • 「區縣解讀」墊江:實施農文旅融合 打造新業態
    垂釣比賽現場,周嘉鎮還搭建了農特產品、特色美食展銷區,優質大米、高安麵條、柚子桑葚酒、周嘉百香果等上百種墊江農特產品,引來了不少市民爭相購買,進一步展示了墊江縣的特色美食文化。同時,也展現了墊江豐富多彩的旅遊文化資源、傳統飲食文化和「農民文化體育之鄉」風採,推動了墊江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助力了墊江全域旅遊、全域康養的「重慶休閒旅遊目的地」建設。
  • 雲華竹旅:仿真竹編龍蝦紅了產業 竹編文化傳承富了百姓
    立體逼真的仿真竹編龍蝦樣品四川新聞網消息(餘文 文/圖)今年9月,四川省青神縣雲華竹旅有限公司榮列第十批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名單,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最重要的經營主體,是助力鄉村產業興旺、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的重要力量。成績的取得是近年來雲華竹旅獨具匠心創新品、產業文化齊發力的生動回應。
  • 四川青神縣打造竹海建設竹城弘揚竹藝 開發竹旅遊文化
    中國旅遊新聞網訊(王月婷 趙蝶) 記者從四川有關部門獲悉,四川青神縣打造竹海、建設竹城、弘揚竹藝,傾力開發竹旅遊文化。   一是打造竹海。林業部門整合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現代林業產業項目等補助竹產業專業合作社、產種植大戶,建設18萬畝竹基地,全力營造「竹海」氛圍,重點打造白虎崖、天池竹海。   二是建設竹城。實行「三規統一」,著力打造竹樓、竹屋、竹亭、竹廊、竹別墅、竹籬笆、竹花架,公共設施、路燈綠化、店招店牌等多角度彰顯竹文化、竹形態和竹色彩,充分展現「竹城」特色。   三是弘揚竹藝。
  • 心泊牡丹故裡,夢棲雲畔墊江
    中華仙草園 圖:墊江縣委宣傳部在此基礎上,墊江積極推動「旅遊+文化、農業、林業、商貿、康養、研學」等產業融合發展,以耕讀文化、牡丹文化、鄉愁文化為代表的豆花小鎮、鄉村民宿、特色小灣等休閒遊產品不斷湧現;
  • 【雙曬】心泊牡丹故裡 夢棲雲畔墊江
    中華仙草園在此基礎上,墊江積極推動「旅遊+文化、農業、林業、商貿、康養、研學」等產業融合發展,以耕讀文化、牡丹文化、鄉愁文化為代表的豆花小鎮、鄉村民宿、特色小灣等休閒遊產品不斷湧現;以農業瓜果種植、採摘、
  • 區縣文旅精品薈丨心泊牡丹故裡 夢棲雲畔墊江
    而在千年時光積澱下的墊江,人們能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地方,絕不僅僅是巴谷·宿集。 鶴遊鎮,是墊江著力建設的宜居宜業宜遊特色小鎮。「又見鶴遊·生態溼地示範園」項目,致力於打造以荷花為主、其他各種水生植物為輔的人工溼地。
  • 客家老手藝——竹編
    一代一代地傳承至今,並不斷發揚光大。竹編工藝,就是其中一朵瑰麗的奇葩。手編竹器,自古至今,為農村勞動人民日常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備料還有時間上的講究,不可在冬春兩季砍毛竹,此時的毛竹為菢筍竹,做的家具會生蛀蟲,不耐用,需在農曆七至十月份砍竹為宜。且要選生長期在二年以上的,筆直、無破綻的,做出來的竹器才能柔韌耐用。有了毛竹,篾匠師傅會根據篾器的大小,用細密齒的鋸子,將毛竹裁成合用的竹筒若干。再用篾刀將竹節的突出部分削平。然後破開竹筒,均勻地破成若干塊竹片。
  • 四川與竹
    可以說,竹文化滋養了四川人的性情   已經成為了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 」為目標   積極打造鄉村振興示範樣板   成功入選「四川省首批特色小鎮」
  • 送你一籃夏日的清涼,以竹為材,竹編工藝,提籃竹筐,樸品小景致
    【我是百家號作者樸品】大家好,這裡是【樸品文創】【主編工藝】頻道,今天,小樸跟大家聊一下,古人以竹子為材料,創造的工藝品,小巧玲瓏的竹製玩具,細密透涼的竹枕涼蓆,夏日避暑的竹扇搖椅,生活日用的竹籃筐簍。竹編工藝,古之技藝。一起看看吧。
  • 弘揚中華美食文化 讓墊江石磨豆花香飄中國
    今年10月14日,2020「中國菜」藝術節暨第四屆中國(墊江)石磨豆花美食文化旅遊節將在墊江拉開帷幕,與廣大美食愛好者共享節慶盛會、美食盛宴。   線上活動豐富,線下精彩紛呈   金秋9月,丹桂飄香,正是五穀豐登、共享美食的美好時節。
  • 白沙七坊鎮因地制宜打造竹編製品基地助農增收
    「別看咱這竹編工廠不算大,但能製作竹掃、芒花掃、竹耙和竹筐等,以後還要培訓聘請更多本地村民來增加收入。」8月4日上午,在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南洋村的竹編基地,工人們嫻熟地編制著竹編產品,海南富竹環衛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陸紀成很欣慰。
  • 成都崇州非遺傳承人 讓道明竹編在創新中重獲生機
    丁春梅及其竹編作品  成都非遺人的創新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DNA。成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故事和民風民俗,是天府文化的根脈和記憶。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正在成都舉行。成都非遺底蘊深厚,項目眾多。今天,成都非遺傳承人用創意創新,讓非遺煥發出新的活力,以古典的面孔演繹出時尚的旋律,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為成都增強西部文創中心功能,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竹編在很多人的眼裡,是與簸箕、背篼等聯繫在一起的。
  • 非遺竹編走進仁壽文同學校
    9月18日,四川省社區文化藝術促進會非遺竹編走進仁壽縣文同實驗初級中學校,開展竹編興趣公益課程。,形成本校文化氣質,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一專多能人才。國家非遺竹編工藝課也列入該校其中一門興趣課,並有專業竹編教室。參加這天興趣公益活動的有16位學生,主要編織小帆船。非遺竹編傳承人郭志爰,在課堂上採取興趣教育方式,首先抽答什麼是竹編?每家每戶的竹器有哪些?學生們爭先恐後回答有:筷子,燒箕,竹凳,蘿筐,篾席.....,然後,郭志愛開始講竹子篾絲的形成過程。從斷竹,起篾絲,編織,這過程進行講解。
  • ...將打造文化農莊-農莊 生態文化 生態旅遊 曼掌村 產業園-東方...
    雲南創建生態文化產業園新模式 將打造文化農莊 來源:雲南日報  作者:李開義  選稿:汪天韻  2015年4月7日 10:48   東方文創網4月7日消息:近日,記者從雲南文化農莊暨生態文化產業園試點專題調研座談會上獲悉,雲南省創建生態文化產業園新模式打造的第一個文化農莊
  • 中國傳統工藝——竹編工藝
    首先製作出精細的竹絲,並且瓷胎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讚嘆其難。瓷胎竹編產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層,纖維十分緻密,同時進行了特殊的處理,能夠耐乾燥,不變形,不蟲蛀,耐水可清洗。
  • 梅山竹編《和》《佛》現身紫鵲界藝術展(組圖)
    梅山竹編,中華《和》梅山竹編,中華《佛》被梅山竹編深深吸引的遊客  紅網新化站10月4日訊(分站記者 周潔) 「梅山竹編,中華《和》、《佛》共祝祖國母親生日快樂!」  據悉,竹編是用竹條篾片編成的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梅山竹編是梅山地區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一種傳統手工藝,有著顯著的地域文化特色。目前,正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種設計和編織,糅合了書法藝術和傳統竹編技藝,這種文字我們簡稱為「竹篾體」,它區別於其他書法、列印、噴繪、雕刻等表現形式,它能把人們帶入「一篾一菩提,一字一淨土」的境界。像《和》、《佛》兩件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