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做生意,有一個重要的心得,那就是,想賺錢就不要一味求穩,讓你的資金「活」起來,就像一句猶太俗語所說,「有錢不置半年閒」。在猶太人看來,一個生意人是否高明,很重要一條就是看其能否讓資金「活」起來,以較少的資金做較多、較大的生意。
眾所周知,猶太人在做生意以及理財上,從不主張存款,認為將錢存入銀行賺利息是很不划算的做法。18世紀中期以前,猶太人熱衷於做放貸的生意,也就是把自己的錢放貸出去,藉此賺取高利潤。從19世紀後一直到今天,猶太人則寧肯冒風險將自己的錢用於高回報率的投資或生意,也不肯把錢存入銀行。
猶太人這種「不存款到銀行」的做法,是一門理財學問,也是一門生意經。猶太俗語「有錢不置半年閒」,說的其實就是做生意要合理地使用資金,要想方設法地加快資金的周轉速度,減少利息的支出,使商品單位利潤和總額利潤都得到增加。
做生意,就要有本錢,但本錢無論如何都是有限的,而一個公司,一個企業,一年要做的生意肯定是超過其本錢的,這種情況下,生意如何做下去?靠的正是資金的不斷滾動周轉,讓資金「活」起來,把營業額做大。
來看一個猶太商業案例:
猶太人普利茲出生於匈牙利,17歲時坐船到美國謀生。剛開始,普利茲在美國軍隊服役,退伍後,不甘心毫無目的給別人打工的他,開始思考創業賺錢的路子。經過反覆觀察和認真思考,普利茲決定從報業著手。不過,普利茲既沒有什麼本錢,也沒有辦報的經驗,怎麼才能辦起一家報紙並從中賺錢呢?對普通人來而言,這或許就是想想,很快就會忘記,但普利茲卻堅定不移地往這個奮鬥目標前進。
首先要解決的是本錢問題,沒有本錢怎麼辦?普利茲想,可以靠工作積累。沒有經驗怎麼辦?他決定從實踐中學習。就這樣,他想法設法找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向該報社老闆求一份記者工作。剛開始,老闆對沒有經驗的他不屑一顧,果斷拒絕了他的請求。但普利茲反覆自我介紹和懇請,老闆從言談中發覺他的機敏聰慧,勉強答應留下他當記者,但前提是半薪試用一年後再決定去留。
此後,普利茲全力投入記者工作,他勤於採訪,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的各環節工作,晚間還會不斷地學習寫作及法律知識。他寫的文章和報導真實生動,而且法律性強,吸引了無數讀者。結果不到一年,老闆就高興地將他收為正式工,第二年,就又將他提升編輯,他的收入也因此增加了許多,開始有了點積蓄。
幾年後,對報社工作整個環節了如指掌且積累了一定本金的普利茲買下一間瀕臨歇業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普利茲辦報紙後不久,就遇到資本嚴重不足的危機,但他善於借用別人的力量,使用別人的資金,很快就渡過了難關。他是怎麼借用別人力量呢?原來,19世紀末,隨著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商業開始興旺發達,為了加強競爭,很多企業不惜投入巨額資金搞廣告宣傳。普利茲將目光盯在這一點上,將自己的報紙辦成以經濟信息為主,並加強廣告部的經營力度,承接了各種各樣的廣告。就這樣,普利茲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足夠的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開辦五年後,普利茲的報紙發行量越來越多,廣告也越來越多,他的生意就此進入良性循環,不久就發了大財,成為美國報業的著名巨頭。
從兩手空空到腰纏萬貫,普利茲無疑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創業典範。最初,缺少本錢的他,靠給報社打工掙半薪,然後靠節衣縮食省下的本金,一刻不置閒地讓其滾動起來,將其投入到報社生意上,讓這些本金髮揮更大作用。發現本金不夠後,他又能開動頭腦,在經營中,讓客戶先把錢投進來,使資金滾動周轉,這正是猶太人「不把錢存入銀行」和「有錢不置半年閒」的集中體現,是猶太人經商成功的一大訣竅。
通過猶太人的生意觀和普利茲的經商案例,不難看出,做生意,想賺錢就不要一味求穩,而是要讓你的資金「活」起來,要敢於冒險,而不是把大量資金存入銀行,以求小利。要知道,做生意,錢只有在流通領域裡,才能真正實現資本的增值,也才能實現資本的真正作用。在這一點上,生意人需要好好向猶太人學習。(百家號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