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學生時代,父母將分數作為衡量我們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常常忽視了我們的內心。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考上好的學校,才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才能有一個好的人生。因而親子之間難免會有一層無形的隔膜。
長大後,尤其是做了媽媽,我特別關注孩子的內心。不論是我的孩子,還是我的學生,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是我與生俱來的敏銳。我的副班說我太負責,累不累?我把這話當成是對我的褒獎。
一、愛他就說出來、做出來
愛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孩子知道你愛他時,他的內心會充滿無盡的勇氣。我們小時候,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是行動。畢竟上一輩比較含蓄。
到了我們這一代,你有對孩子表達過你的愛嗎?語言是最直接、最感性的表達方式,「我想你!我愛你!」多麼簡單而美好的詞語啊!我們卻吝嗇說這些。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擁抱療法,一個小小的擁抱,可以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治癒孤獨和憤怒。據心理學家調查,10歲之後,中國的孩子比西方孩子得到的擁抱要少很多。擁抱是一種禮節,是一種愛的傳遞方式,如果你深愛著自己的孩子,請每天給他一擁抱。
二、學會對孩子說對不起
父母是孩子的天,在孩子面前代表著權威,向孩子道歉,有損自己的威嚴,拉不下這張臉。這種思想和行為,讓孩子內心感受不到平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如果真是錯怪了孩子,請俯下身來真誠的道歉,當你俯下身來的那一刻,你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將更為高大。成長中的孩子正是三觀形成的關鍵時刻,潛移默化,有樣學樣,家長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標杆。
三、用心傾聽、陪伴
小孩子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想嘗試的事物有很多,當他缺少自信時請幫他一把,甚至可以陪他走一段,等他有感覺了,再放手。當然,如果我們覺得好,而孩子卻不願意時,要尊重他們的內心,先引導,切不可勉強。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靜待花開就好,千萬不能揠苗助長。只要孩子能感受到,不管什麼時候,只要他一回頭,我們都在就好。
四、被需要才會有價值感
現在的小孩都是爸媽的寶貝,捨不得讓他們吃苦,好好學習就成。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員,有分擔家務的義務,而且做家務與學習並不衝突。如果不會我們可以手把手的教,學會了家長省心,孩子也多了一項生存技能。時代要求我們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不是高分低能的秀才。往往懂得分擔的孩子,才懂得分享,才懂得如何愛人。
教育孩子,是每個家長一生的功課。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愛他、他尊重他的前提下,給他立規則,學會做人。希望和天下所有的家長一樣,能夠給孩子美好的童年,讓他成為一個自信勇敢充滿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