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愛你、尊重你、成為你的好幫手

2020-08-03 曉江老師

在我的學生時代,父母將分數作為衡量我們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常常忽視了我們的內心。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考上好的學校,才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才能有一個好的人生。因而親子之間難免會有一層無形的隔膜。


如何讓孩子愛你、尊重你、成為你的好幫手


長大後,尤其是做了媽媽,我特別關注孩子的內心。不論是我的孩子,還是我的學生,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是我與生俱來的敏銳。我的副班說我太負責,累不累?我把這話當成是對我的褒獎。


如何讓孩子愛你、尊重你、成為你的好幫手


一、愛他就說出來、做出來

愛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孩子知道你愛他時,他的內心會充滿無盡的勇氣。我們小時候,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是行動。畢竟上一輩比較含蓄。

到了我們這一代,你有對孩子表達過你的愛嗎?語言是最直接、最感性的表達方式,「我想你!我愛你!」多麼簡單而美好的詞語啊!我們卻吝嗇說這些。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擁抱療法,一個小小的擁抱,可以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治癒孤獨和憤怒。據心理學家調查,10歲之後,中國的孩子比西方孩子得到的擁抱要少很多。擁抱是一種禮節,是一種愛的傳遞方式,如果你深愛著自己的孩子,請每天給他一擁抱。


如何讓孩子愛你、尊重你、成為你的好幫手


二、學會對孩子說對不起

父母是孩子的天,在孩子面前代表著權威,向孩子道歉,有損自己的威嚴,拉不下這張臉。這種思想和行為,讓孩子內心感受不到平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如果真是錯怪了孩子,請俯下身來真誠的道歉,當你俯下身來的那一刻,你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將更為高大。成長中的孩子正是三觀形成的關鍵時刻,潛移默化,有樣學樣,家長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標杆。


如何讓孩子愛你、尊重你、成為你的好幫手


三、用心傾聽、陪伴

小孩子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想嘗試的事物有很多,當他缺少自信時請幫他一把,甚至可以陪他走一段,等他有感覺了,再放手。當然,如果我們覺得好,而孩子卻不願意時,要尊重他們的內心,先引導,切不可勉強。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靜待花開就好,千萬不能揠苗助長。只要孩子能感受到,不管什麼時候,只要他一回頭,我們都在就好。


如何讓孩子愛你、尊重你、成為你的好幫手


四、被需要才會有價值感

現在的小孩都是爸媽的寶貝,捨不得讓他們吃苦,好好學習就成。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員,有分擔家務的義務,而且做家務與學習並不衝突。如果不會我們可以手把手的教,學會了家長省心,孩子也多了一項生存技能。時代要求我們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不是高分低能的秀才。往往懂得分擔的孩子,才懂得分享,才懂得如何愛人。


如何讓孩子愛你、尊重你、成為你的好幫手


教育孩子,是每個家長一生的功課。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愛他、他尊重他的前提下,給他立規則,學會做人。希望和天下所有的家長一樣,能夠給孩子美好的童年,讓他成為一個自信勇敢充滿正能量的人。


如何讓孩子愛你、尊重你、成為你的好幫手

相關焦點

  • 育兒路上,如何培養你的「豬隊友」成為你的好幫手
    文|袋熊媽媽(原創)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大多數準媽媽已經做好了成為媽媽的準備,但是大多數準爸爸卻不以為然。在大多數準爸爸眼裡他們都會不由自主的「腦補」孩子一生下來就是聽話乖巧,自己能吃能睡。貌似根本不需要很辛苦養就能順利長大。
  • 別再說孩子心理承受低了,成為後浪的他們,愛和尊重才是首要需求
    馬斯洛在1968年提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構成。這五種需要構成不同的等級或水平,並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我能想像這背後,家長是如何忽視孩子的感受,只是看到一些表象,就輕易地給孩子下判斷。難道現在的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嗎?肯定是愛的。那為什麼孩子們還是覺得父母給的關注不夠,不夠愛他們呢?
  • 讓孩子成為你的「小幫手」,愛上食物、形成歸屬感有幾個好方法
    沒有什麼事情能比讓挑食的孩子幫忙計劃並準備食物更能贏得他們的食慾了。大多數父母都沒有認識到,他們擁有的很好的小幫手,就在他們身邊。孩子2、3歲時,就能往餐桌上擺放餐具和餐巾了,給你的孩子提供做貢獻的機會,會鼓勵他們自主意識的成長,教給他們人生技能,讓他們把自己看作是對家庭或社區有貢獻的一員。
  • 教育孩子:溺愛與尊重的界限你了解嗎?
    簡單說,就是做錯事情要挨罵甚至挨打,被要求「一定要乖,要聽大人的話」,被灌輸「爸爸媽媽為了你很辛苦,你長大了一定要孝順和報答父母」諸如此類的觀念。成為父母之後,我們開始學習和自省,明白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應該被我們尊重」等道理。
  • 世界在懲罰不尊重孩子的父母!這7個表現,是你對孩子最好的尊重
    所以他完全體會不到被尊重的感覺。但媽媽卻根本感覺不到自己的控制欲,她認為自己總在圍著孩子轉,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愛孩子,在為孩子好。比如,從小她就對兒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什麼都為兒子做得好好的。一直到現在,兒子的東西都是媽媽在收拾,房間也是媽媽整理,找不到東西都是喊媽媽。
  • 你會愛你的孩子嗎?
    有了這些基本的素養,你才能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而孩子是看著父母背影長大的,你想讓孩子什麼樣,你先活成什麼樣,家長自己做好了,孩子就是不教,也壞不到哪裡去。 因為孩子的學習手段更多的是模仿,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烙下深深地烙印,而且孩子對家長有著無比的忠誠,你教育孩子的樣子也會傳給他的孩子,代代相傳,成為不可扭轉的宿命。
  • 孩子成了「電視迷」,粗暴制止適得其反,做好引導讓它成為好幫手
    一方面,可以從電視中獲得額外的知識記得閨蜜家寶寶2歲多的時候,特別愛唱歌,唱得還都是英文歌。大家笑著說:「你娃這麼小,漢語都說不利索,還學英文歌。」閨蜜樂呵著說:「這也不是我教的,都是他自己看電視,從視頻上學的。
  • 愛你我不後悔,也尊重故事結尾
    愛過你我不會後悔你的出現是我心中最美的風景1愛情結束的瞬間,你會以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待?是後悔?是痛苦?還是尊重故事的結尾?相愛時,能夠許的諾言都許了,沒有去想最後到底會不會實現,只是用盡心思想要把最好的愛,把生命中最好的東西都給對方。但是,分手之後呢?分手之後有些人會後悔自己的付出,想到自己的付出心裡就有旮沓,始終覺得很不愉快,經常性的也會不甘心,前後思考之後,覺得原本的相愛就是一個錯誤的選擇,那原本美好的遇見便成為了錯誤的虐緣。
  • 你真的是為孩子好嗎?不要用愛的名義,去不尊重孩子
    我為什麼要阻止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又憑什麼扼殺他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我今天所謂的為了一件事情讓他少走彎路,就一定能保證他以後的人生都能少走彎路嗎?我不能用我想當然的為他好的名義,去不尊重他的想法。每個家庭往往都有一個焦慮的媽媽。這些焦慮白話一點的總結就是,怎樣讓自己孩子贏過其他孩子。在這種焦慮下,往往不知不覺中就做出了很多不尊重孩子的行為。
  • 孩子不尊重你,如何培養敬重孝順之心?現在明白還不晚
    看到這樣一則脫口秀,表演者說——「我以前是伺候甲方的,大家都管甲方叫爸爸,我很不理解,你對你爸不會那麼好的。甲方應該是我們的孫子,只有孫子才會對爺爺提那麼多千奇百怪的要求。」這好像是一個「傳承」,你對你的父母什麼態度,你的子女就會對你什麼態度,面對自己子女的張牙舞爪還要反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會變成這樣」的家長,是否反思過自己當初對待自己的父母的態度呢?
  • 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你與孩子分清界限,才是真正愛的教育
    如果你看到這裡感覺到內心不舒服,那麼請你關閉網頁,勸你找些快速破解青春期孩子叛逆之類的題材看看,可能本文要討論的主題『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你與孩子分清界限,才是真正愛的教育』真的不適合你。你也許現在就會朦朧地認同我剛才的觀點,但是你仍舊在想,我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問題呢?我這裡先不急著談如何面對,我反問你,為何是面對問題而不是解決或迴避問題?
  • 做到這幾點,你也可以成為好媽媽
    成為父母后,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你是否做到了一位好媽媽?是否尊重過你的孩子?做到以下幾點,你也可以成為好媽媽。可以通過擁抱、親吻等身體接觸的方式向孩子傳達對孩子的愛,還可以給贈送禮物,比如在孩子生日那天,買一下可以傳達你對孩子愛意的禮物贈送給孩子,讓這個禮物成為父母對孩子愛的見證。
  • 短片《相信愛》|愛是尊重,不是「為你著想」的以愛之名
    本文從小刺蝟對被愛的無奈引申開去,就愛的本義與包容的關係,「為你著想」的以愛之名,以及應該如何正確去愛三個方面,對本片做一個引申闡述。還有許多的父母給自家孩子報很多的補習班,並沒有考慮過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承受能力,他們的邏輯起點的也是「為你著想」,覺得只要出發點是為孩子著想的就是對的,就是對孩子的愛,孩子就應該無條件地接受,實質上他們的行為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出於攀比的心理。
  • 孩子不願做家務?不用打罵,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自願成為小幫手
    「孩子還小,等他再大些,自然會做家務!」「你就負責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就行啦,這些事情就讓媽媽來做。」大多數人都聽過這些話,部分家長覺得只要學習好,就不用做別的事情。但哈佛學者對456名兒童進行了20年的跟蹤研究,得出結論:平時喜歡做家務的兒童,和好吃懶做的孩子就業率是15:1,並且前者的收入比後者高20%,婚姻更加的幸福美滿。
  • 父母都知道愛孩子,但你的愛他需要嗎?小心你的愛成為孩子的累贅
    就應用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個孩子、用賞識的眼光去看每個孩子、用一顆寬容的心去接納每個孩子,面向全體孩子,給每個孩子種下關愛的種子,使每個孩子得到全面發展,相信多年後他們一定會開出美麗的鮮花,結出豐碩的果實。「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賞識,以此來確認自身的價值。
  • 孩子,我一直在學習如何真正地愛你
    媽媽想跟你說,媽媽固然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媽媽一直都有在努力學習如何愛你呢。媽媽先愛自己,再愛你記得,你剛出生的時候,我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你的身上,事無巨細,小心謹慎,生怕哪裡照顧不到。正如育兒專家尹建莉說:做一個「對自己好」的媽媽,會讓自己成為一個發光體,光芒輻射到了包括孩子的所有家庭成員的身上,真是件雙贏的好事啊!孩子,媽媽一定先是一個好的自己,然後才是一個好的媽媽。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別讓你的孩子成為另類的「房思琪」
    給六七十個學生做過家教老師的吳曉樂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中也認為,要當作一名稱職的家教老師,應該先和孩子成為朋友,再和孩子成為師生,我深以為然。 中國幾千年尊師重道的傳統,讓孩子們很難與學校裡的老師成為朋友。但是家教老師就不同了。
  • 媽媽,如果這樣做,你的嬰兒會感激你的尊重
    媽媽,你說奇不奇怪,我們都是人,卻對同樣的事物有著那麼大的感覺差異!我一直聽到你告訴爸爸,要尊重我的情緒,要對我情緒的寬容,媽媽這點我很感激你。但是,有的時候我的壞情緒,其實就是你引起的,這個你知道嗎?
  • 你不尊重別人,憑什麼讓別人尊重你!讓孩子明白尊重的兩面性
    所以人類的這種渴望被尊重的心理是天性需要。但是想要的到尊重,首先要付出尊重,如果我們不尊重別人,憑什麼獲得別人的尊重?你不尊重別人,憑什麼讓別人尊重你!讓孩子明白尊重的兩面性在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中,對別人尊重的態度能夠讓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的良好,畢竟沒有人會為難一個尊重自己的人。而且我們付出自己的尊重,也必定會收穫別人的尊重。那些不尊重別人的人,不僅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還會讓別人覺得厭煩和討厭。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學會尊重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先尊重別人。
  • 別讓你的原生家庭,毀了你所愛的孩子
    小麗屬於纏人型依戀模式,根據研究表明:18歲之前經歷家庭破裂,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中,有73%長大以後會成為纏人型依戀模式,還有20%的孩子會成為迴避型依戀者。父母喜歡與孩子互動,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即便父母的生活出現問題也會儘量避免對孩子的傷害,讓孩子依然感受到滿滿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