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原生家庭,毀了你所愛的孩子

2020-10-25 澤媽育兒說

/澤沐小姐

圖/網絡(侵權可刪)

01 父母的養育方式藏著孩子的人生

蓋爾與吉莉安是一對雙胞胎姐妹,但她們的性格卻截然不同。

蓋爾是姐姐,乖巧懂事,從小就是媽媽的小幫手,對妹妹愛護有加,對男友呵護備至,但對自己不夠自信,經常委屈自己。

妹妹朱利安,活潑自信,從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凡事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她們有著相同的基因、相同的父母、相同的家庭環境,為什麼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呢?

研究人員對她倆進行了研究,造成她倆性格不同的根源,是父母對待她倆的方式不同。

很明顯,她們的父母更加偏愛吉莉安,經常忽視姐姐蓋茨的需求,因此對蓋茨活得小心翼翼,以此來獲得父母的喜歡和尊重。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封面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指出,我們在童年時受到的早期撫育不僅造就了我們與眾不同的性格,也決定了我們與他人不同的依戀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作者是奧利弗•詹姆斯,他是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譽為國民心理學家。同時,他還是一名作家、記者,拍攝了一部非常受歡迎的電視紀錄片《沙發上的不列顛》。

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熱銷了20多年,是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他通過追尋伊莉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麥可•傑克遜等名人的生活軌跡,指引我們如何擺脫非正常的原生家庭環境,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今天,我將與大家剖析4種不同的依戀關係及形成原因,並談談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02 4種依戀關係模式及形成原因

人,這一生都在解答一個難題——「我是誰」。本書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很多探索了解「我是誰」的方法,包括0~6個月自體感的形成,3歲形成的依戀關係模式以及3~6歲的良心,其中,0~3歲形成的依戀關係模式,決定了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

作者認為:0.5-3歲是一個特別敏感的時期,這個時期形成了我們對他人的基本期望,因為這時的我們是最無知、最無助的,吃喝拉撒完全依賴養育我們人,而他們的撫養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性格及與人相處的方式,也決定了能否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本書介紹了20世紀60年代,英國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爾最為著名的依戀理論,即人的依戀模式分為4種:迴避型依戀模式,纏人型依戀模式,混亂型依戀模式和安全型依戀模式。

1、迴避型依戀模式

女演員阿嬌是個讓人心疼的女孩,一歲時父親去世,母親不得不工作養家,她只能被寄養在別人家。

整個童年她都是寄人籬下、孤苦無依、漂泊無家的,她沒有朋友、沒有親人。遇到阿Sa後,她才慢慢敞開心扉。

但豔門照事件徹底擊碎了阿嬌的心,她把自己蜷縮在保護殼裡,不讓人走進,也不讓人觸碰。

即便多年過去遇到賴宏國,她依然時刻保護自己,生怕自己受到傷害,在節目中不僅沒有親密動作,還時刻抱緊雙臂——這種防禦的姿勢。

阿嬌屬於典型的迴避型依戀模式,這類人不願意與別人交往,他們從不依賴別人,也不願被別人依賴。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害怕被拒絕、怕受傷,所以他們總是先拒絕別人或者直接不與人交往,自己一個人他們反而更自在。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心理學家對嬰兒及其母親的追蹤研究發現:在3~9月時,嬰兒受到母親的控制和侵犯,換句話說,母親只按照自己的意願養育孩子,從不在乎嬰兒的感受與想法。

比如孩子正全神貫注玩玩具,媽媽強行哄她睡覺,即使孩子大哭反抗,媽媽依然不為所動,孩子在這種養育方式裡感受不到愛與自由,反而被強迫、被控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與他人接觸,對一切的態度總是消極的。

2、纏人型依戀模式

我的大學同學小麗是個非常纏人的姑娘,無論吃飯、睡覺、上課都必須有人陪著。

後來,她找了男朋友,跟男朋友形影不離,男友離開5分鐘,她都要問東問西,直到知道他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才肯罷休。

原來,小麗父母在她兩歲時離了婚,她和奶奶生活,奶奶又重男輕女,沒有給她一絲的溫暖,所以,她最怕的就是自己被拋棄,只要自己一個人,她就會感到不安。

小麗屬於纏人型依戀模式,根據研究表明:18歲之前經歷家庭破裂,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中,有73%長大以後會成為纏人型依戀模式,還有20%的孩子會成為迴避型依戀者。

纏人型依戀模式的人更容易精神緊張、歇斯底裡、過度悲傷和情緒失控,容易患有恐懼症和強迫症,患上焦慮症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兩倍。

3、混亂型依戀模式

在人際關係中,有的人常常對你若即若離,有時和你親密無間,有時卻與你相隔甚遠,他們很難去信任或依賴他人,但又不得不加入某個團體或找一個朋友,這種人就是纏人型和迴避型依戀關係的混合體——混亂型依戀模式。

作者在書中指出,混亂型依戀模式的成因非常明確,大部分人在童年期遭受了嚴重的虐待和忽視的孩子中,85%的孩子是混亂型依戀者。

超長待機查爾斯王子一直備受爭議,但如果你了解他的童年就一定會同情他。

雖然貴為英國王儲,但查爾斯小時候卻沒有受到多少優待,相反因為女王經常出訪,他很少見到母親,父親對他非常嚴厲,經常嘲笑和貶低他,甚至要解僱他最愛的保姆。

母親的忽視,父親的粗暴,讓查爾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護,他還經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辱,他總是非常孤獨,這一切都令小小的查爾斯充滿怨恨,痛苦不堪。所以,查爾斯一方面渴望別人的溫暖,另一方面又怕和別人的親密接觸。

當他遇到善解人意的卡米拉時,他才感受到被愛的感覺,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他寧願放棄美麗動人的黛安娜,也要不顧全國民的反對,多年後迎娶卡米拉的原因吧。

4、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模式是一個人最理想的狀態,這種人在情感上能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一個人時可以享受孤獨,一群人時不會覺得不自在,他們就是人際關係的王者。

據統計,人群中有50%的人屬於安全型依戀模式,這些孩子從小獲得了父母的呵護與陪伴。父母喜歡與孩子互動,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即便父母的生活出現問題也會儘量避免對孩子的傷害,讓孩子依然感受到滿滿的愛。

這讓我想到了李嫣,即使自己有天生缺陷,即使父母離婚,但在王菲和李亞鵬的精心呵護下,她充滿了陽光與自信,自拍、走秀、直播無所不能,她活成了最美的樣子,這就足夠了。

約翰•鮑比爾認為,前三種依戀關係都是不安全型依戀模式,擁有這三種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而父母最大的任務就是讓孩子擺脫不正常的原生家庭環境,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03 3種方法,幫助孩子書寫自己的劇本

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擁有安全型的依戀模式呢?

1、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

有項研究表明,依戀模式通常不會輕易改變,並代代相傳,特別是母子的依戀模式一致性達到75%。

換句話說,擁有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父母,極大的可能養育出不安全型的依戀模式的孩子。因為,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父母不能及時照顧孩子的需求,有時甚至忽視和無視孩子,讓孩子感受不到溫暖和愛護,從而造成孩子要麼假裝獨立,要麼非常纏,要麼內心孤獨,但非常渴望他們的關心。

那些具有安全型依戀模式的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比較敏感,與孩子互動頻繁,有很強的情感連接,孩子的依戀模式也和父母一樣是安全型的。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先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如果屬於三種不安全依戀模式,那就要有意識的改變對孩子的撫育方式,慢慢擺脫自己不安全的依戀模式,讓自己成為擁有安全型依戀模式的父母,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打好養育安全型依戀模式孩子的基礎。

2、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回應

父母在撫育孩子時,要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特別對0~3歲的嬰兒。因為,對反應不敏感的母親對孩子是一種致命的傷害,孩子的需求得不到了解,他要一個擁抱,你卻讓他自己玩,他要玩玩具,你卻讓他吃飯,這種需求得不到回應的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有研究顯示,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發怒、焦慮、自殺和犯罪。

因此,我們要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特別是對嗷嗷待哺的嬰兒,他們伸手要抱抱,你就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他們對你笑,你要對他笑,千萬不要漠視他們的需求,讓他們在被忽視中,慢慢迷失自己。

3、多陪伴孩子

暢銷書《富足人生的原動力》生動地描繪了原始部落的育兒方式,「嬰兒時時刻刻都與母親在一起,白天母親把孩子綁在身上或背著,晚上和母親睡在一起,母親對孩子的需求也很敏感,因此那時候大多數人都具有安全型依戀模式。」

但在現代社會,大部分母親不得不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體力照顧孩子,因此不安全型依戀模式逐漸增多。

所以,如果我們想養育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子女,就要多抽時間陪陪孩子,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玩玩具、與他們一起瘋、一起鬧,對孩子溫柔以待,不強迫、不苛責、不忽視、不虐待,讓他們在愛與陪伴中形成安全型依戀模式,走好他們人生的第一步。


寫在最後的話

孩子就是一棵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除草、澆水、施肥、然後靜待花開。

願我們的孩子都擁有安全性依戀模式,做個心中有夢想,眼中有山河的翩翩少年。

相關焦點

  • 案例:別讓你的原生家庭毀了你的愛情……
    別讓你的原生家庭毀了你的愛情和婚姻。1、追根溯源,原生家庭到底影響有多大?電影《鋼琴教師》講述的就是一個跟原生家庭關係密切的故事。也就是所謂的原生家庭。既然這些觀念和曾經受到過的傷害無法從內心抹去,那我們就坦然接受,而這個接受的節點就是,我們要為下一代提供一個穩定而溫暖的家庭環境。請記住,選擇權在你,好的經驗就要傳承下去,那些不對的事情就讓它停止。對於你的孩子來說,你現在的樣子,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 不是只有吸血的原生家庭才可怕 太多的愛一樣會毀了孩
    《歡樂頌》的樊勝美,《都挺好》的蘇明玉都讓觀眾意難平,她們的掙扎也帶出了很多對於原生家庭的討論。不過好在那種吸血的原生家庭只是少數,絕大多數父母都是非常寶貝自己孩子的。但遺憾的是,有時候這些不計回報、無私付出的父母也不一定能給孩子幸福,自己也傷透了心。
  • 不要讓你的孩子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都不能忘了:現在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為了將來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不會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心生怨恨,也為了他失敗後不會有理由將責任全部推給原生家庭,更為了孩子的未來不會遭受我們遭受過的傷害。現在,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是至關重要的。
  • 「原生家庭的傷害,會毀了你一生嗎」?聽聽心理師怎麼說
    但他們無非說的就是原生家庭給他們的帶來的傷害。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原生家庭的傷害,需要一生的時間來修復。這句話並不是毒雞湯,原生家庭的缺陷,確實能給一個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他們一生。原生家庭有缺陷,孩子長大後就會有缺陷,這句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不管是缺愛的家庭,還是單親的家庭,或者是從小生長在家暴中的家庭,只要是有缺陷的家庭,那麼孩子長大後,一定會出現以下3大性格弊端。
  • 請用愛擁抱你的孩子:擁抱《原生家庭》下的孩子
    每個人就像一粒種子,帶著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開始自己的成長曆程。過程中遇到諸如人際交往、兩性關係等等,實際上都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 網紅主播拉姆,被前夫燒傷去世|多少人生,被原生家庭「毀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拉姆其實是敗給了原生家庭。如果拉姆能繼續讀書,她不會初中畢業和唐某在一起,如果她的父親能給予她足夠的愛和支持,給她的婚姻一個正確的指導,就不會有最後的悲劇;如果不是為了陪父親,成名後她本可以遠離那個環境。拉姆從生到死,一直沒有擺脫原生家庭的影子,她做的最大程度的努力,是改良家庭,但是她始終沒有真的走出來。
  • 原生家庭裡不被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另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嗎?
    或許這位母親之前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是通過嚴厲又不近人情的打罵教育,難道原生家庭中,不被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一定成為另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嗎?原生家庭裡不被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另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嗎?童年的經歷也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沒有得到來自家庭雙親足夠的愛,就沒有得到所需要的感情連結,這種情感匱乏會伴隨一生。
  • 沒錯,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也許它曾在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只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裡,反而變成了阻礙。之前微博上有段話很火:「一直覺得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很幸運,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因為知道往正確的方向跑,所以總是過得很幸福,總能交到不同的朋友,然後從不同人那裡收穫到更多的溫暖和愛。
  • 作為父母,別讓你的孩子經歷你童年的「原生家庭」陰影
    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今天討論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多半從我自己的家庭環境中感慨而來。所謂的原生家庭並不是貶義的代名詞,而是說你在擁有自己的個人小家庭之前,你生活的環境對你個人的性格塑造上有哪些影響,這個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從我個人原生家庭中,對我的性格塑造和脾性上還是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焦躁、暴力也會不自信。
  • 《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影評,原生家庭理論,並非偽理論
    然而,隨之而來的還有許多反對的聲音,秉持著「嚴謹」的批判態度痛斥「原生家庭」為偽心理學理論。他們說,同樣是惡劣的原生家庭,為什麼有人長成了樊勝美,有人卻變成了蘇明玉。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就不要怪罪父母。父母對你最大的影響是基因,別再說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毀了你的一生。對此,我想通過一部影片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 別讓原生家庭毀了孩子,下面9種原生家庭的傷害,你中了幾個?
    大家都知道,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長不恰當的教育,不管是對孩子的生活還是對孩子的發展影響都非常大, 而家庭情況不一樣,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也是不一樣的,本文就給大家帶來了9種原生家庭的傷害,看看每種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哪些吧!
  • 《少年的你》刺痛眾人:每一個悲劇的孩子背後,都是原生家庭的罪
    他被原生家庭毀了,從一個好孩子變為一個街頭小混混。他的原生家庭是:父親不知所蹤,母親拋棄了他,13歲的他小小年紀,靠打和被打活了下來。這樣的原生家庭,讓他感受不到愛,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感受不到父母存在的意義。
  • 《隱秘的小孩》原生家庭可以成就一個孩子,也可以毀了一個孩子
    原生家庭可以成就一個孩子也可以毀了一個孩子。朝陽的父母離婚了,爸爸娶了新的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媽媽整天忙著工作,很少能夠回家陪他。當老師表揚朝陽得了第一名,對朝陽媽媽說,朝陽有點內向,和同學關係不是很好。
  • 《原生家庭》:如何活出自我,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
    並且,這個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你的父母。一、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問題,很少有人會把這些問題和自己的父母聯繫起來的。
  • 原生家庭關係對一個人的影響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備受關注,心理諮詢行業會頻繁使用,喜歡心理學的人們也會在平時的聊天中提到,各影視劇也會經常將原生家庭的問題戲劇化的展現,也是引起了極大地共鳴。原生家庭就是指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包括父母,兄弟姐們,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個詞語沒有任何的貶義,由於父母知識水平和自己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影響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它像影子一樣影響著我們,甚至可能也會伴隨我們一生。
  • 你就是未來孩子的原生家庭
    有心理師認為,這些施暴者往往受過父輩的施暴,他們行為來源於原生家庭的「潛心理」。所謂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的家庭。現在很多家暴中的施暴者的行為,更多是來源於其原生家庭。也就是說,正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也挨打過,小時候也曾受到過傷害,長大成人,當他們自己有了小孩時,他們就會從一個家暴的受害者演變成一個「施暴者」。
  • 原生家庭吸引來的,是你所缺失的一面
    而這所有的原因都源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正是因為原生家庭導致她缺愛,所以她才容易上當受騙,正是原生家庭養成了她心理自卑的這麼一個性格特點,所以她們特別難以承認自己。正是因為他們原生家庭讓他們缺失了對愛的能力,所以他們才分辨不出什麼是真的愛。張雨琦的父母在三歲那一年就離婚了,那個時候的她僅僅只有三歲,什麼都不懂,就跟隨著母親來到一個陌生的家庭。
  • 別再用你愚蠢的行為傷害你的孩子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力)
    圖片源於網絡 直到我讀了原生家庭這本書,我才知道早年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會伴隨人一生的,如果說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那麼原生家庭就可以塑造一個人。書中有7種有毒家庭,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2.不稱職的父母,3.操控型父母,4.酗酒型父母,5.身體虐待型父母,6.言語虐待型父母,7.性虐待型父母中國家庭裡面最典型的就是虐待型父母和操控型父母,很多父母(包括我)經常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用「脾氣」管教孩子。有毒家庭的真正可怕之處在於代代相傳,潛移默化的傳給孩子,孩子未來也會是這樣。
  • 《隱秘的角落》揭露的問題,這樣的原生家庭只會毀了孩子
    自從有了寶寶以後,一直都沒什麼時間追劇,最近看網上很多人都在看《隱秘的角落》,而寶媽群裡也都在討論這部劇揭露的原生家庭的育兒問題,出於好奇,我便去追了一把劇,看完後,確實感慨萬千,更了解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重要性,今天就來說說我對這部劇揭露的原生家庭的育兒問題的理解,一些拙見,供大家參考。
  • 給孩子怎樣的原生家庭?
    什麼叫原生家庭?就是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就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有遺憾或者痛苦,而這種在原生家庭受過的傷害,是會跟隨著我們長大,甚至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