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澤沐小姐
圖/網絡(侵權可刪)
蓋爾與吉莉安是一對雙胞胎姐妹,但她們的性格卻截然不同。
蓋爾是姐姐,乖巧懂事,從小就是媽媽的小幫手,對妹妹愛護有加,對男友呵護備至,但對自己不夠自信,經常委屈自己。
妹妹朱利安,活潑自信,從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凡事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她們有著相同的基因、相同的父母、相同的家庭環境,為什麼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呢?
研究人員對她倆進行了研究,造成她倆性格不同的根源,是父母對待她倆的方式不同。
很明顯,她們的父母更加偏愛吉莉安,經常忽視姐姐蓋茨的需求,因此對蓋茨活得小心翼翼,以此來獲得父母的喜歡和尊重。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封面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指出,我們在童年時受到的早期撫育不僅造就了我們與眾不同的性格,也決定了我們與他人不同的依戀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作者是奧利弗•詹姆斯,他是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譽為國民心理學家。同時,他還是一名作家、記者,拍攝了一部非常受歡迎的電視紀錄片《沙發上的不列顛》。
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熱銷了20多年,是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他通過追尋伊莉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麥可•傑克遜等名人的生活軌跡,指引我們如何擺脫非正常的原生家庭環境,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今天,我將與大家剖析4種不同的依戀關係及形成原因,並談談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人,這一生都在解答一個難題——「我是誰」。本書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很多探索了解「我是誰」的方法,包括0~6個月自體感的形成,3歲形成的依戀關係模式以及3~6歲的良心,其中,0~3歲形成的依戀關係模式,決定了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
作者認為:0.5-3歲是一個特別敏感的時期,這個時期形成了我們對他人的基本期望,因為這時的我們是最無知、最無助的,吃喝拉撒完全依賴養育我們人,而他們的撫養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性格及與人相處的方式,也決定了能否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本書介紹了20世紀60年代,英國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爾最為著名的依戀理論,即人的依戀模式分為4種:迴避型依戀模式,纏人型依戀模式,混亂型依戀模式和安全型依戀模式。
1、迴避型依戀模式
女演員阿嬌是個讓人心疼的女孩,一歲時父親去世,母親不得不工作養家,她只能被寄養在別人家。
整個童年她都是寄人籬下、孤苦無依、漂泊無家的,她沒有朋友、沒有親人。遇到阿Sa後,她才慢慢敞開心扉。
但豔門照事件徹底擊碎了阿嬌的心,她把自己蜷縮在保護殼裡,不讓人走進,也不讓人觸碰。
即便多年過去遇到賴宏國,她依然時刻保護自己,生怕自己受到傷害,在節目中不僅沒有親密動作,還時刻抱緊雙臂——這種防禦的姿勢。
阿嬌屬於典型的迴避型依戀模式,這類人不願意與別人交往,他們從不依賴別人,也不願被別人依賴。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害怕被拒絕、怕受傷,所以他們總是先拒絕別人或者直接不與人交往,自己一個人他們反而更自在。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心理學家對嬰兒及其母親的追蹤研究發現:在3~9月時,嬰兒受到母親的控制和侵犯,換句話說,母親只按照自己的意願養育孩子,從不在乎嬰兒的感受與想法。
比如孩子正全神貫注玩玩具,媽媽強行哄她睡覺,即使孩子大哭反抗,媽媽依然不為所動,孩子在這種養育方式裡感受不到愛與自由,反而被強迫、被控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與他人接觸,對一切的態度總是消極的。
2、纏人型依戀模式
我的大學同學小麗是個非常纏人的姑娘,無論吃飯、睡覺、上課都必須有人陪著。
後來,她找了男朋友,跟男朋友形影不離,男友離開5分鐘,她都要問東問西,直到知道他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才肯罷休。
原來,小麗父母在她兩歲時離了婚,她和奶奶生活,奶奶又重男輕女,沒有給她一絲的溫暖,所以,她最怕的就是自己被拋棄,只要自己一個人,她就會感到不安。
小麗屬於纏人型依戀模式,根據研究表明:18歲之前經歷家庭破裂,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中,有73%長大以後會成為纏人型依戀模式,還有20%的孩子會成為迴避型依戀者。
纏人型依戀模式的人更容易精神緊張、歇斯底裡、過度悲傷和情緒失控,容易患有恐懼症和強迫症,患上焦慮症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兩倍。
3、混亂型依戀模式
在人際關係中,有的人常常對你若即若離,有時和你親密無間,有時卻與你相隔甚遠,他們很難去信任或依賴他人,但又不得不加入某個團體或找一個朋友,這種人就是纏人型和迴避型依戀關係的混合體——混亂型依戀模式。
作者在書中指出,混亂型依戀模式的成因非常明確,大部分人在童年期遭受了嚴重的虐待和忽視的孩子中,85%的孩子是混亂型依戀者。
超長待機查爾斯王子一直備受爭議,但如果你了解他的童年就一定會同情他。
雖然貴為英國王儲,但查爾斯小時候卻沒有受到多少優待,相反因為女王經常出訪,他很少見到母親,父親對他非常嚴厲,經常嘲笑和貶低他,甚至要解僱他最愛的保姆。
母親的忽視,父親的粗暴,讓查爾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護,他還經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辱,他總是非常孤獨,這一切都令小小的查爾斯充滿怨恨,痛苦不堪。所以,查爾斯一方面渴望別人的溫暖,另一方面又怕和別人的親密接觸。
當他遇到善解人意的卡米拉時,他才感受到被愛的感覺,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他寧願放棄美麗動人的黛安娜,也要不顧全國民的反對,多年後迎娶卡米拉的原因吧。
4、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模式是一個人最理想的狀態,這種人在情感上能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一個人時可以享受孤獨,一群人時不會覺得不自在,他們就是人際關係的王者。
據統計,人群中有50%的人屬於安全型依戀模式,這些孩子從小獲得了父母的呵護與陪伴。父母喜歡與孩子互動,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即便父母的生活出現問題也會儘量避免對孩子的傷害,讓孩子依然感受到滿滿的愛。
這讓我想到了李嫣,即使自己有天生缺陷,即使父母離婚,但在王菲和李亞鵬的精心呵護下,她充滿了陽光與自信,自拍、走秀、直播無所不能,她活成了最美的樣子,這就足夠了。
約翰•鮑比爾認為,前三種依戀關係都是不安全型依戀模式,擁有這三種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而父母最大的任務就是讓孩子擺脫不正常的原生家庭環境,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擁有安全型的依戀模式呢?
1、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
有項研究表明,依戀模式通常不會輕易改變,並代代相傳,特別是母子的依戀模式一致性達到75%。
換句話說,擁有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父母,極大的可能養育出不安全型的依戀模式的孩子。因為,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父母不能及時照顧孩子的需求,有時甚至忽視和無視孩子,讓孩子感受不到溫暖和愛護,從而造成孩子要麼假裝獨立,要麼非常纏人,要麼內心孤獨,但非常渴望他們的關心。
那些具有安全型依戀模式的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比較敏感,與孩子互動頻繁,有很強的情感連接,孩子的依戀模式也和父母一樣是安全型的。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先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如果屬於三種不安全依戀模式,那就要有意識的改變對孩子的撫育方式,慢慢擺脫自己不安全的依戀模式,讓自己成為擁有安全型依戀模式的父母,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打好養育安全型依戀模式孩子的基礎。
2、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回應
父母在撫育孩子時,要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特別對0~3歲的嬰兒。因為,對反應不敏感的母親對孩子是一種致命的傷害,孩子的需求得不到了解,他要一個擁抱,你卻讓他自己玩,他要玩玩具,你卻讓他吃飯,這種需求得不到回應的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有研究顯示,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發怒、焦慮、自殺和犯罪。
因此,我們要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特別是對嗷嗷待哺的嬰兒,他們伸手要抱抱,你就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他們對你笑,你要對他笑,千萬不要漠視他們的需求,讓他們在被忽視中,慢慢迷失自己。
3、多陪伴孩子
暢銷書《富足人生的原動力》生動地描繪了原始部落的育兒方式,「嬰兒時時刻刻都與母親在一起,白天母親把孩子綁在身上或背著,晚上和母親睡在一起,母親對孩子的需求也很敏感,因此那時候大多數人都具有安全型依戀模式。」
但在現代社會,大部分母親不得不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體力照顧孩子,因此不安全型依戀模式逐漸增多。
所以,如果我們想養育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子女,就要多抽時間陪陪孩子,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玩玩具、與他們一起瘋、一起鬧,對孩子溫柔以待,不強迫、不苛責、不忽視、不虐待,讓他們在愛與陪伴中形成安全型依戀模式,走好他們人生的第一步。
寫在最後的話
孩子就是一棵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除草、澆水、施肥、然後靜待花開。
願我們的孩子都擁有安全性依戀模式,做個心中有夢想,眼中有山河的翩翩少年。